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资讯 >> 正文

来自国家大剧院新作品创作研讨会的文艺信息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1月10日10:09 来源:中国文化报 桃 子

  从“井喷”之势看艺术创作的宗旨

  ——来自国家大剧院新作品创作研讨会的文艺信息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王小京 摄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王小京 摄

  10月22日,2015国家大剧院新作品音乐会的热度尚未散去,国家大剧院新作品创作研讨会再次火热开启。邹静之、万方、张千一、唐建平、赵大鸣等国内顶尖创作力量齐聚剧院,与10余位媒体代表,围绕剧院新作品创作展开热烈研讨。与会专家各抒己见、妙语连珠,“头脑风暴”从下午持续到黄昏。此次研讨会上碰撞出的真知灼见,对引领当下文艺创作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也因此赢得业界的广泛关注。

  以“井喷”之势弘扬中国精神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讲话精神指引下,北京市大力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旨在把北京建设成为在国内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国际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著名文化中心城市。国家大剧院以“为人民创作、为时代讴歌”的责任与担当,打造出一系列具有大剧院品牌影响力、弘扬时代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艺术作品。

  在10月13日的国家大剧院新作品音乐会上,《日出》、《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方志敏》、《兰花花》、《长征》5部原创歌剧的精彩唱段首次亮相。迄今为止,剧院自制剧目已达55部,其中原创作品就有16部之多。一座运营不满8年的剧院,竟然拥有如此蓬勃的创作生命力,很多人将国家大剧院的这种创作势头形象地称之为“井喷”。著名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唐建平评价:“国家大剧院的创作能力十分惊人,这两年的势头可以说创造了新纪录,简直令人难以想象。”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近日,《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也提出:“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崇高使命。”综观国家大剧院的每部作品,无不承载着厚重的时代精神。剧院在打磨一部作品艺术品质的同时,首先强调的是作品深厚的思想底蕴和强大的精神能量,就是要始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保持一致。

  《日出》之外,从刚刚面世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到正在创作的《方志敏》、《长征》、《兰花花》,都承载着一个艺术剧院对社会的观照、对时代的观照、对历史的观照。《日出》向文学经典致敬,展现了人性的尊严;《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站在历史的宏观视角,反思战争、歌颂和平;《方志敏》用歌剧艺术塑造一个大写的“中国人”,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3个半小时的《长征》将再现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里程碑和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讴歌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长征精神;《兰花花》则书写中国农民在历史进程中可歌可泣的动人画卷。

  作曲家印青感慨:“国家大剧院不仅是北京的地标,它生产的每一部作品也是国家艺术创作的风向标。”

  坚定地走在打造经典的道路上

  在10月13日的国家大剧院新作品音乐会上的几部新作中,不论是《方志敏》中的大合唱《十送红军》,还是《兰花花》中的二重唱《圆圆的月亮挂在天上》,都展现出扎实的音乐质感和精良的艺术水准。

  作为以创作为生产中心环节的艺术机构,国家大剧院一直以来都把作品的艺术质量视为生命、放在首位,坚持“做一部,立一部,留下一部,传开一部”,力求打造经得起时代和历史检验、能够穿透时间的艺术作品。与会专家纷纷表示,国家大剧院推出的原创作品,都有着“白金级”的成色。

  仅仅这5部原创作品,国家大剧院就邀约了近20位国内杰出艺术家进行创作,吸纳了导演陈薪伊、廖向红、李六乙,编剧邹静之、万方、赵大鸣,作曲家印青、张千一、唐建平、孟卫东等一大批中国核心创作力量。近年来,国家大剧院始终充分发挥平台优势,集结全国顶尖的艺术家阵容进行创作。这些既有深厚艺术造诣又有丰富创作营养的艺术家,更加激活了剧院的生产创作。

  作为创作者,不少与会专家对国家大剧院不遗余力打造的艺术精品有着更为深刻的体会。《兰花花》编剧赵大鸣提出:“过去,很多歌剧首演后往往被束之高阁。而国家大剧院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每部戏都规划好了从选材到音乐再到剧本的每一步,都是走在打造经典的路上。”

  很多艺术家有这样的共识:国家大剧院的创作姿态十分严肃和严谨,每年都有100多场关于剧目创作的选题研讨会。同时,剧院还坚持不做急就章,京剧《天下归心》历时5年精心打造;话剧《王府井》的主创团队深入王府井数十次采风,剧本历时两年修改,反复打磨50多稿;歌剧《方志敏》更经过深入的实地采风,搜集了大量极为宝贵的一手资料。

  《方志敏》作曲孟卫东感叹:“创作歌剧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也就只有国家大剧院能做到这样,在高效的同时还能始终保证高质量,实在是太难得了!”

  “人民性”是基因是北斗

  专家们在会上提到最多的一点是:人民的诉求是什么?渴望看到什么样的作品?新作品音乐会上的一幕,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歌剧《长征》最后一段气势磅礴的合唱,令全场动容,不少观众不由自主地起立应和。

  “为谁制作,给谁看”,是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最常挂在口头的一句话。自运营的第一天起,剧院就明确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人民性”是深藏在这座剧院血液中的基因,更是高悬天空的北斗,成为其艺术创作的永恒参照。一直以来,剧院都将高雅艺术的创作发展与人民群众的文化诉求相对接,坚持社会效益优先,为民抒写,为民抒情,为民抒怀。

  翻开国家大剧院的创排日历,无论是曹禺讴歌人性尊严的《日出》,还是影响了几代人的不朽经典《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无论是重现革命历史群像的《长征》,还是取材自民间故事的《兰花花》……这些题材,都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同时也蕴含了极高的思想艺术价值,具有很大的艺术创作空间。《方志敏》作曲孟卫东表示:“国家大剧院特别注重创作题材的策划,近年来推出的剧目都是百姓熟知的或者很接地气的题材,这也更利于让这些作品走进人民的生活。”

  创作的出发点是“从群众中来”,而检验的标准则要“回到群众中去”。近年来,国家大剧院用演出票房和观众反响证明了它所打造的作品,真正走到了百姓心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话剧《王府井》、《简·爱》双双突破百场,票房飘红;刚刚巡演归来的《冰山上的来客》,每到一地,都是台上唱、台下和,从北京到上海、从广州到新疆,历时一年的巡演,激起观众强烈共鸣。今年,国家大剧院的平均销售率达到了80%,而原创剧目更突破了84.5%。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