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资讯 >> 正文

沪剧《挑山女人》演满两百场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0月29日09:36 来源:人民日报 杨雪梅

  沪剧《挑山女人》演满两百场

  “想让这部作品长久留在舞台上”

  10月26日,沪剧《挑山女人》受邀参加国家大剧院推出的“中国故事,当代精神”全国优秀戏剧展演。这也是《挑山女人》公演以来的第200场演出,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显示出优秀文艺作品常演不衰的魅力。

  上海宝山沪剧团团长华雯和她的团队对北京的舞台并不陌生。2014年2月18日,当时还是一匹“黑马”的《挑山女人》第一次站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就博得了满堂彩。当年《挑山女人》获中宣部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10月再度获邀晋京亮相长安大戏院,参加国庆65周年全国11台优秀剧目集中展演。本次是这个区级剧团第三次登上北京的舞台。

  “我们本来就不以得奖为目的,当然也不会因为受到赞誉和肯定就不再继续打磨。我们看重的是观众对《挑山女人》的喜爱,想让这部作品留在舞台上,而不仅仅是观众的记忆中。”这种自觉的文化担当,是《挑山女人》团队的共识。

  演老百姓的故事给老百姓看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优秀的文艺作品当无愧于时代。

  沪剧《挑山女人》是典型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演老百姓的故事给老百姓看。故事的原型汪美红是安徽休宁县齐云山脚下唯一的女挑夫,17年来,她风雨无阻,艰难攀爬近20万公里陡峭山路,使断70多根扁担,用坚强而伟大的母爱,独自把一双龙凤胎儿女“挑”进两所省重点大学。

  这样一个看起来与时尚流行完全不搭,甚至土得掉渣的故事,被艺术家们演绎成一部直面人生、直通人情、直抵人心的好作品。

  正如文艺评论家毛时安所言:“《挑山女人》的故事简单却不单薄,它蕴含着丰厚的人生底蕴,是一部走情走心走人物的戏。它摒弃了当下流行时尚戏曲剧中附加的苍白的浮光掠影式的好看元素,让戏剧回归到艺术本真的原点。”

  编剧李莉说:“与其说我们的戏感动了观众,不如说观众的热爱震撼了我们。我们明白了老百姓当中才真正隐藏着艺术生命力。”

  获得老百姓的好口碑更重要

  200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挑山女人》创作伊始,上海宝山区委、区政府就予以高度重视,大力扶持。当地政府除确保前期创作排练资金到位外,每演出一场,就给予相应的补贴,以此鼓励剧组多深入基层巡回演出,使更多的老百姓能欣赏到这一优秀作品。

  在上海西南角人口不足12万的浦江镇,原计划演3场的《挑山女人》,应观众的要求一场一场地加,竟一口气演了7场,要不是之后剧场的档期实在调不出来,浦江镇的老百姓恨不得天天来捧场。

  如今《挑山女人》的足迹遍及上海17个区县。作为上海市第一批群众路线教育的艺术教材,《挑山女人》应邀在上海各区县巡回演出,80元一张的公益场门票总是早早就销售一空。近160场的演出,为上海这座以现代、时尚著称的城市注入了一种深切而感人的人文情怀。

  在上海宝山区文广局的帮助下,演出还到了杭州、宁波、绍兴、太仓等地,而且还“挑”进了山东、广东、安徽以及香港。

  当然, 《挑山女人》能留在舞台上, 还得益于“政府资助、市场运作”的操作新模式。《挑山女人》的舞美布景并不华丽复杂,演员阵容也相对精简,但要真正走出上海,演出成本还是非常可观的,且不论演职人员的演出费、食宿和路费的六七万元费用,光是租剧场就是笔大开支。“我们演一场就能获得4万元的补助,再加上市场化运作,从票房里挣一点,不但收支平衡,有时还能略有富余,剧团有了资金就能带着戏走更远。”华雯说,以前排的现代戏即使碰巧比较成功,也很难有机会演出这么多场,在全社会产生这么大的反响。

  赢得业界的高度肯定固然值得骄傲,获得老百姓的良好口碑更令人欣慰。“作为沪剧传承的一脉,我们的每一场演出,其实都体现了将沪剧发扬光大的文化责任和作为文艺团体应有的社会担当。”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