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用作品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0月15日13:44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申孟哲

  8月25日,河北省邯郸市邯郸县南吕固乡中心小学组织学生观看抗战影片、向逝去的先烈致敬,传承民族精神。
  史自强 郝群英摄影

  创作源泉
  商海春作(新华社发)

  70多年前,当抗日战争如火如荼之时,文艺,成为了匕首和投枪、宣传队和播种机,也是战火中鼓舞军民战斗的号角。70多年后,当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去,人们依然选择用文艺这种形式,回顾历史、直面历史、致敬历史。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中国推出了一系列的文艺作品和学术作品。它们当中,有电影,有电视剧,有纪录片,也有研究书籍。

 

  镜头里的中华儿女

   说起抗战70周年的文艺作品,首先要说的就是最受大众欢迎的电影和电视剧。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在电影方面,《百团大战》、《开罗宣言》等65部讲述抗战 及战后秩序建立的电影,吸引了超过10亿人次观影;而《东北抗日联军》、《太行山上》等一系列抗战有关的电视剧作品,更是每天平均有6000多万观众准时 收看。

  影视作品拍宏大题材,不是件容易的事。不尊重历史,可能拍成“手撕鬼子”、隔空打牛的“抗日神剧”;艺术性兼顾不够,可能沦为生硬空洞的说教。今年的抗战影视作品中,有许多就注意到了兼顾艺术性和思想性的问题。

  今年8月4日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的电视剧《太行山上》,从酝酿写作到搬上银幕,整整花了4年的时间。以刘邓大军为主角的电视剧,就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二九师驻扎最久的河北涉县完成。

  “九千将士进涉县,30万大军出太行”,历史的画卷展开时,用的是满满的细节。

   比如,在电视剧开篇时,饿极的八路军取走老百姓地窖里的红薯后,按照纪律留下了一袋钱和借条,留下了驻军和名字,老百姓了解到八路军就是当年的红军,主 动给部队送来了粮食;鬼子正在搜山,庄子岭妇女主任李才清带领群众和伤病员藏进山洞,为了战士、伤病员和乡亲们不暴露,她紧紧捂住自己孩子的嘴,孩子窒息 而死;邓小平的夫人卓琳怀孕了,吃了老乡送给的榆钱,邓小平坚持给老乡还钱,卓琳起初还顾忌面子,最后又想通了……

  《太行山上》的执行编剧张森林是土生土长的涉县人。他告诉本报记者,为了写好剧本,他走访了许多历史的亲历者、搜集了大量材料,剧中的很多细节都有历史依据。

  涉县赤岸村村民郭玲娥,是八路军129师首长房东的女儿。看完电视剧,她回忆道:“那时八路军在我家和我们共同生活,经常在一个锅里吃饭,共同修农田,干农活,就像亲人一样,这种鱼水情深我至今难忘。”

   在今年上映的电影《百团大战》,其叙事的恢弘感则更强。据摄制方八一电影制片厂介绍,这部影片动用的人员堪称八一厂出品影片之最:幕后工作人员多达 860人,群众演员参演人次更是接近10万人次,且全部由实景拍摄。在国内的一些电影网站上,片子的影评中,许多都对片子的特效赞不绝口——全景战场的激 战画面,日寇三光运动的惨烈特写,战场的广角度俯拍,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战争的残酷惨烈,可谓“大片感”十足。

  而片中虚构的抗日青年,在这部史诗般的战争大戏中,也用自己的人生为时代作了注脚。在历史的洪流中,个体的情感际遇显得含蓄而若有若无,悲剧的结尾也为抗日的大背景添加了一分惨烈的颜色。

   早于《太行山上》上映的电视剧《东北抗日联军》,则称得上填补了重大的“题材空白”——第一次将长篇镜头对准了东北抗联这个群体。“九一八”事变之后, 以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员,在东北的林海雪原中长期坚持游击斗争,最后壮烈牺牲。电视剧播出时,在京工作的媒体人高严,每天晚上都 要和年幼的孩子一起观看,“让孩子感受历史、感受英雄”。而谈到杨靖宇、赵一曼等英雄牺牲时,他则坦言,“非常感动”。

  同样被英雄打动的还有电视剧的演员们。饰演赵一曼的演员刘威葳就表示,在拍摄时,经常要遇到很多困难,比如穿着厚厚的棉裤湿透了全身,被炮火的烟熏得难受,等等。但是转念一想,女英雄当时这些都经历了,今天还原女英雄,只是演戏,自己还有什么受不了的?

  这些影视作品,或聚焦大场面、宏大叙事,或着力刻画细节、栩栩如生,但共同的特点都是,拍出了中华儿女浴血奋战的不屈不挠,写出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慷慨悲歌。镜头的力量,就在于此。

  史料里的抗日战争

  艺术的力量穿透人心,但最打动人的还是真实的力量。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也有一大批史料性的作品问世。这其中,既包括《中国抗日战争史简明读本》这样的官方著作,也包括《东方主战场》、《光明与阴霾——德日二战反思录》等史料翔实的纪录片。

   由军事科学院联合军内外抗战研究专家学者撰写的《中国抗日战争史简明读本》,甫一问世就得到了广泛关注。这本即将翻译成英文向世界传播的著作,开篇就将 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定在了1931年——以“九一八”事变为标志。过去,我们都习惯称“八年抗战”,但其实这是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的八年,在此前的6年, 还有东北等地坚持的局部抗战。14年时间,足见抗战之艰难曲折。

  同样,在过去的研究视角中,大多孤立地描写日本侵略中国和中国的抗战, 但在这本书中,中国的抗战被纳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事业当中,明确指出,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大战产生了牵动全局乃至改变 格局的重要影响:中国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抗击和消灭日军最多,付出代价最大,对彻底战胜日本法西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主任徐光春认为,这样全面审视中国抗日战争,不仅使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更加完整,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也更加符合历史的原貌。

   在《中国抗日战争史简明读本》中,共产党和国民党在抗战当中的表现、地位和作用,也得到了客观公正和历史辩证的描述和评价。它肯定了国民党军队在战略防 御阶段以正面战场大规模阻击日军、以巨大牺牲连续进行淞沪、太原、徐州、武汉等会战,也指出共产党挺进敌后开展游击的做法,和国军一道,形成了敌后与正面 两个战场相互配合、夹击敌人的战略格局,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图谋。

  而这本书对日军暴行的揭露力量也非常强大。书稿以大量确凿 证据,揭露了南京大屠杀的野蛮与凶残;在二战史上灾难超过德军“伦敦大轰炸”的日军“重庆大轰炸”,书中也有详尽的描述;大量的资料和事实,则指出日本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唯一大规模使用生化武器的国家;书稿还揭露出,在二战中,全世界至少有40万妇女被日军强征为“慰安妇”,其中至少有20万以上中国妇女 遭受旷古未有的苦难。

  《光明与阴霾——德日二战反思录》,则用比较的视野,采访了大量的专家、学者、历史亲历者、政客、民众,比较德国和日本在对待二战态度方面的差别。在镜头前,大量的事实让人触目惊心——不仅是历史,更是现实。

   比如,面对镜头,日本老兵金子安次这样回忆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我们进了一个村子,老兵就把留在村里的农民带过来,把他们绑在树上,喊口号,一 号,冲,让我们去刺他们”;但同样是面对记者,日本右翼作家加濑英明则称:“没有杀人(平民),我们1937年在那里没有进行任何屠杀,完全是由中国人虚 构出来的。我们也就杀了几千人(士兵),没有十万、二十万、三十万这样的数量。”

  而日本中央大学教授姬田光义则表示,经历过南京大屠杀 的日本兵都闭口不说,所以到好久之后才发现这个事实。中国以及全世界在1937年就知道了,在日本是顶级机密,在战败后也是顶级机密。日本的中学生,在了 解到侵华战争时,说是老师“拿DVD给我们看的”,因为“教科书里没有”。

  铭记历史是为了前行。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这样的史料性记载,也能更好地提醒全人类这一点。

  文艺中的民族精神

  回顾抗战时,总有一些文艺作品让我们心潮澎湃。

   比如,现在的国歌,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之初,就是为了鼓舞与鞭策所有中华儿女;《大刀进行曲》,又名《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 去》,是著名作曲家麦新为歌颂国民革命军第29军“大刀队”的英勇杀敌所作——据说日本人非常迷信,认为人死后只有尸首齐全才能魂归故里,而“大刀队”偏 要把敌人的头砍下来。1933年,第29军“大刀队”在喜峰口与日军展开白刃格斗,首次让日军尝到了大刀的厉害。此后,据说每当中国军队向日寇发起进攻、 把大刀从身后拔出来的时候,都要唱着这首歌奋勇杀敌。

  今年9月3日的盛大阅兵开始之时,从《抗大校歌》到《黄河大合唱》,每一首音乐响 起,都能让人民想起激越的民族感情。事实上,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包括小说、戏剧、电影、音乐,在抗日战争期间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表现了中华民族不惧外 侵、争取民族独立的优秀品质与精神,尤其是音乐,因为歌曲在任何时间、任何场所、任何情况下都能大声歌唱。

  作为一名抗日战争的亲历者,剧作家胡可回顾说:“抗战时期文艺工作者的那种坚强意志和对艺术的完美追求,一直令我怀念。今天,这种精神仍值得借鉴,广大文艺工作者更应从民族的苦难和辉煌中汲取力量,从历史的艰辛奋斗中吸收养分,更好地为广大人民服务。”

   以文艺回顾历史、反思战争,也是国际的通行做法。无论是鸿篇巨制《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还是好莱坞大片《拯救大兵瑞恩》、《珍珠 港》,都在极力还原战争真实场景的基础上的,通过这种真实的残酷,描写战争中个人的挣扎、反抗与无力,点出反法西斯人的坚强信念和刚毅形象以及战争的残 酷、法西斯的残暴,并引人进一步深思战争。

  近年来,抗战题材的文艺作品层出不穷,也同样良莠不齐。如何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创新、创作出艺术和思想兼顾的作品?

  对这个问题,导演高希希表示,当下抗战题材影视创作在价值观引导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影视作品应更多注入人文关怀,加大对战争的反思,从深层次去揭露战争的残暴本质,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唤起更多观众对国家与和平的热爱,为国家和平进程而奋斗。”他说。

   作曲家孟卫东则称,今天文艺工作者不能仅仅满足于在“高原”上徘徊,还要勇攀文艺“高峰”。特别是在文艺界隆重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要从历史进程 中汲取营养,在精神传承中获得力量,以生动的艺术创作,将伟大的抗战精神转化为鼓励万千民众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 秀作品来。

  “抗日战争是一场改变中国国家命运的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大转折。鸦片战争中国进入近代以来的百年间,几乎所 有列强都参与过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中国人民一次又一次反抗,但没有一次战争不是以失败而告终。抗日战争以前所未有的气势,激发出全国人民的伟大民族觉醒 和空前民族团结,鼓舞中国人民走出历史低谷,重新找回民族的自尊自信。一个世纪以来世界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体系开始崩溃,中国重新确立了世界大国 地位。”《中国抗日战争史简明读本》这样说。

  本版制图:潘旭涛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