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资讯 >> 正文

大型民族舞剧《天边的鼓声》彰显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精神气节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0月12日09:20 来源:中国作家网 徐 健

  由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文化厅、河北演艺集团支持,河北省歌舞剧院创排的大型民族舞剧《天边的鼓声》是河北省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推出的一部大型原创舞剧作品,也是该院继1995年创排大型民族舞剧《轩辕黄帝》后推出的又一部原创舞剧。该剧由王勇、郭雪编剧,王家朋导演,通过太行山麓一个世代制鼓、击鼓的鼓艺世家在抗日战争期间的悲惨遭遇,揭示了战争对于人类的迫害,讴歌了中华儿女不怕牺牲的反抗精神,是一部“反对战争,祈愿和平”的抗战题材作品。

  《天边的鼓声》舍弃了一般抗战题材作品恢弘史诗般的大剧情、大格局,而是以一个家庭为视角,以小见大、用故事传递情感,对燕赵儿女的勤劳、勇敢、坚强进行了艺术化的展示。“天边响起隆隆的鼓声,至今回荡着,那最后的吼声。”“鼓”的意象贯穿全剧。鼓不仅是剧中鼓艺世家的生存依托,是剧作情节发展和结构立意的支点,更是鼓师、大丫、冬娃等人生命力的象征,是普通人身上流淌着的民族血液的体现。剧中集合了常山战鼓、花盆鼓等各种规格的鼓,而且用专门的舞段展现了锯木头、敲木楔子、熟皮、置帮、打龙骨、上绳索等制鼓的场面。同时,用细节化、情感化的舞姿展现了人与鼓之间的特殊关系,比如第一幕的拜师舞,用庄重的鼓点和齐整的舞姿,表达了人们对传统的敬畏;第四幕,鼓师敲起小血鼓,一面巨鼓被推上舞台,村民们一一上前,在鼓面上按下血手印,击鼓的人撕破彩衣,露出缟素,敲出了愤怒的鼓声、反抗的鼓声,展现了中国人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天边的鼓声很遥远,但是又近在耳边。”可以说,该剧借助“鼓”的艺术形式,把国家、民族、个人的命运与鼓声联系在了一起,体现了凝聚起来的民族力量,彰显了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精神气节。

  编舞、音乐上对河北地域文化元素的注入,成为该剧的一大亮点。“落子、拉花、地秧歌”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舞种,在我国北方广为流传。该剧表演中,创作者把河北民间舞蹈的动作、手势、哑剧等表现手法融入到演员的舞姿中,既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也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像第一幕,师傅在自家的庭院中举行收徒典礼时,众乡亲们为拜师典礼忙碌的群舞,就体现了浓郁的河北地域特色;第三幕“制鼓作坊”中的群舞,也在不同舞种的变换中,表现了制鼓人自力更生、辛勤劳作的场景。此外,音乐设计上也洋溢着浓浓的民风民韵。剧的音乐并没有将某段河北知名的民歌拿来直接搬用,而是注重整体的浑然天成,融合了河北民歌、民调的曲风,既质朴、淳厚,又大气、明朗;既悲壮凄凉,又婉转动听,把河北人面对大难慷慨悲歌的精神艺术化地表达了出来。

  不少业内专家在看过该剧后,对剧作展现出的民族气节、体现的整体风貌和人文情怀给予了肯定,认为其在坚持舞剧创作特色和民族风格的基础上进行了积极的创新。舞剧创作离不开戏剧性、文学性、哲理性,其中文学性就是要写人,要塑造角色,要展现性格的发展过程。该剧塑造了外冷内热、不屈不挠的鼓师,善良活泼、敢爱敢恨、大方爽朗的大丫, 倔强、英俊、领悟能力强的冬娃等多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他们在剧中的命运变化牵动着观众的心,他们也用各自在侵略者面前的坚强与斗争,诠释了哪里有压迫、侮辱,哪里就有反抗、奋争的真理,以及对和平的呼唤与期盼。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