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以艺术创新唱响胜利凯歌

——评《胜利与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9月25日09:08 来源:人民日报

  抗战精神激励精品创作

  董伟(文化部副部长)

  2015年9月3日晚,《胜利与和平》文艺晚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上演。

  主题鲜明。晚会以70年后的胜利纪念日为开篇,以展望未来的“和平——命运共同体”压轴,体现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主题。开篇《胜利》以昂扬向上的旋律,向所有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建立不朽功勋的英雄们致敬。第一篇章《浴血中华》展现了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关头同仇敌忾、铁骨铮铮、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第二篇章《正义力量》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展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抗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第三篇章《和平梦想》发出真诚的呼唤:愿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捍卫正义与和平,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而不懈努力。各个篇章层层推进、融为一体,全面展示了中国14年抗战的壮阔进程以及抗战胜利70年来中国人民在和平发展道路上的奋斗历程。

  艺术创新。为了呈现一台既符合中国人民审美习惯,又为各国嘉宾所接受的文艺晚会,主创团队殚精竭虑、反复研讨,最终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方案。晚会将《义勇军进行曲》旋律贯穿于舞台上的每一个重要历史节点和典型事件场景,表现了危难时刻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展示了和平时期中国人民万众一心的爱国情怀。在内容上,晚会选取18首经典抗战作品,新创作了开场欢庆胜利的《胜利之歌》,表现人类携手追求和平梦想的歌曲《和平——命运共同体》《红纱巾》,表现南京大屠杀惨案的情境表演《南京——永不忘却》等4个新作品,令人印象深刻。在形式上,晚会运用与情境相结合的戏剧化表演,打破以往文艺晚会歌伴舞、舞伴歌的常用套路,将朗诵、演唱、舞蹈、表演、多媒体等艺术手段有机融为一体,重点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在题材上,舞蹈与情境表演《铁血雄狮》综合运用舞蹈、武术、杂技等样式,通过近400人的演出,表现了百团大战中战士们攻城池、炸碉堡、所向披靡、波澜壮阔的战斗场景。情境表演《南京——永不忘却》通过一段催人泪下的女子群舞和一对母子形象,展现了南京大屠杀惨绝人寰的悲剧景象。在音乐上,晚会突破歌曲大联唱的方式,场次与场次、段落与段落之间音乐和歌曲交替进行,无缝连接。在舞美上,舞台以蜿蜒起伏的长城造型构成主背景,精选的纪实影像与舞台表演相配合,营造出典型的历史与现实情境。晚会首次运用全息式投影技术,以人民大会堂天幕和环幕营造出黄河、太行山、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壮丽场景,取得了真实动人的艺术效果。本次演出以国家级艺术院团的优秀艺术家为演出主体,包括部队院团、民营院团的3000余名演职人员,年龄最大的85岁,最小的6岁,构成了全民族欢庆胜利、讴歌世界和平的动人场面。

  晚会主题鲜明,艺术精湛,气势恢宏,体现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是一台庄重大气、独具特色的艺术精品,代表了当代中国舞台艺术的水平。

  荡气回肠 艺术史诗

  冯双白(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

  《胜利与和平》文艺晚会以大气磅礴的视觉冲击力、荡气回肠的情感旋律和感人至深的典型细节,把自己刻写在中国文艺的史册之上。

  整台晚会浓墨重彩地再现了波澜壮阔的抗战画面。全场演出,没有按照历史的先后顺序展开,而是以一个老兵前来看望牺牲战友塑像的场景作为开端,响亮地唱出了胜利之歌。紧接着,从黄河发出战争“警号”到全国工农兵学商咬破手指,用鲜血写下“中国不会亡”的横幅;从窑洞里唱出《延安颂》和《抗日将士出征歌》到《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奏响,一幕幕、一场场,用生动的艺术形象告诉世人:历史依然活着,活在卢沟桥醒目的深深弹孔里,活在中华民族明晃晃的历史册页上,活在中华儿女的记忆深处。

  《胜利与和平》塑造了一座传神写意、分量十足的艺术群雕。开场的《怒吼吧,黄河》,男演员们以赤裸的手臂、脊背组成了大写意的咆哮“黄河”,引人联想到“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意象以及先烈们用身体堵住长城缺口的真实抗战历史,令人热血沸腾。当《太行山上》的动人歌声响起,人民大会堂巨大舞台上方出人意料地升起一轮红日,一根斜刺向天穹的石柱上,一名八路军战士的“雕像”高高伫立,回肠荡气的旋律与顶天立地的英雄雕像,把观众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胜利与和平》的艺术突破充分表现在对艺术时空的全新理解和独特处理上。巨大的屏幕以影像覆盖大会堂的穹顶,蒙太奇剪辑把各种经典的历史影像链接在一起,让观众接受着历史情怀的滔滔冲击。与此相配合,整个舞蹈创作与表演也呈现出历史时空和艺术时空自由转换的新时代艺术的特性。如群舞《铁血雄狮》,配合着平型关大捷、血战台儿庄、百团大战等历史影像,舞者们用8只梯子构成了多变的“攻坚”武器,梯子上的舞蹈令人耳目一新。当舞台上方出现了一条栈道,勇士们前赴后继冲向敌营,观众的目光被引向一条红色的攻城之路。

  《胜利与和平》完成了一场磅礴气势与感人细节完美结合的演出,展示着跨越历史时空的巨大力量,召唤着全人类珍爱和平,携手走向美好的未来。

  铁骨铮铮 英雄群像

  欧阳逸冰(评论家)

  人民大会堂的舞台上,中华民族在危亡时刻发出的悲愤、团结、斗争和期盼之声,与英勇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壮丽画面连缀在一起,形成了滔滔的历史洪波,呼啸着,奔腾着,激荡着,犹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演出之所以产生这种强烈震撼,关键在于它打破了以往文艺晚会的常用套路,把观众带入了逼真而生动的戏剧情境中,让历史洪流直接涌入人们的心田。

  戏剧情境创造的核心是人物形象设置。那位贯穿整台晚会的老战士,身上凝聚了铭记历史的诚恳和缅怀先烈的真挚。当他与雕塑群像对话时,当他展开那面布满弹孔的“英雄连”旗帜时,当他讲述一个为了和平而献出生命的少女的感人故事时,舞台上的历史场景与观众的现实心境紧密联系起来,使整个剧场融为一体。

  在《游击队之歌》里,情境的营造更加巧妙而富于戏剧性。队员们向一位新兵自豪地唱起“我们都是神枪手”,新兵急切地要拿枪打仗,为亲人报仇,却只得到一顶军帽。这时,游击队员们正在唱“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新兵开始理解并认真地空手练习杀敌动作。直到最后,老兵递给他一杆枪,并指导他瞄准、射击,此时歌声又在反复:“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晚会就是通过这样的情境,将抗日游击队员们的英勇、乐观、自信以及队伍的不断壮大表现出来,使得整个历史画卷充满了鲜活的生气。

  把情境升华为诗的意境是晚会《胜利与和平》感人至深的又一奥秘。在《怒吼吧,黄河》里,日寇飞机野蛮地轰炸,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铁流滚滚,红旗飘扬,直指抗日战场……在《到敌人后方去》里,蹄声嗒嗒,战马嘶鸣,天幕上出现了急速后退的崎岖山谷,尘石飞扬,“三军甲马不知数,但见动地银山来”!

  大气磅礴的晚会仿佛“黄河落天”,在广大观众的心中写下了这样的信念: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文质兼美 舞台佳作

  桑士达(评论家)

  9月3日,继盛大的阅兵仪式后,《胜利与和平》文艺晚会又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共鸣。晚会生动反映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纪念主题,凝练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世界和平的共同呼声。

  这是一台文质兼美的晚会。晚会以抗战重要历史节点、重大事件和典型场景为主线,在内容、结构与样式等方面大胆创新,塑造出气吞山河的史诗般恢弘图景,奏响了中国人民抗击侵略的英雄凯歌,抒写了中华民族共御外侮的壮丽史诗,突出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反映了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也昭告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世间真理。

  这是一台抒写中国梦、传递正能量的晚会。《胜利与和平》艺术地再现了14年艰苦抗战历史,将生死存亡的主题场景营造得壮怀激烈,将抗战英烈的光辉形象塑造得鲜活真切,充分表达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抗战志气,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征程上的精神风貌,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令人震撼、催人奋进。

  这是一台以人民为中心而创作的艺术精品。晚会主创者做到了全力以赴、身心投入、倾情表演,所以才能好评如潮。总导演陈维亚说,“这台晚会无论意义和分量都不同寻常,我们是代表13亿多中国人民发声,所有演职人员都在用真情演出。”全场90分钟的晚会响起30多次掌声,这是对所有主创人员最好的嘉奖。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