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舞台人物 >> 正文

景雪变:蒲剧艺术的守望者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9月21日10:28 来源:光明日报 韩业庭
图为舞台上的景雪变图为舞台上的景雪变

  蒲剧史上第一部现代戏电影《山村母亲》日前在山西运城首映。影片主演是蒲剧名家景雪变,她的另一个身份是运城市蒲剧青年实验团团长兼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副校长。

  景雪变11岁学戏,在蒲剧舞台上已经表演了40多个春秋,至今仍活跃在田间地头的舞台上,参演蒲剧电影《山村母亲》是她最新的演艺动向。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景雪变的人生似乎就是为蒲剧而准备的。

  景雪变成名较早,一获文华奖,两获梅花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各种荣誉更是拿了个遍。很多人不明白,身为大腕儿,为何景雪变还那么拼。

  2002年,42岁的景雪变受命从运城市蒲剧团调到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担任副校长,同年10月,又受命组建运城市蒲剧青年实验团并兼任团长。彼时,传统戏曲市场极其萧条,作为地方戏曲的蒲剧处境更为艰难。刚成立的蒲剧青年实验团连戏服和道具都置办不起,更别说其他的了。景雪变带着一群年轻的孩子,在城乡接合部租了一个农家小院作团址,拿小院、田间地头当练功场、排练场。按村里人的话说,就是“满山放的都是青年团的羊”。

  那时候,景雪变每天一睁眼,全团四五十口人要吃要喝,一穷二白的家底逼得她不得不“家有三件事,先紧急的来”——当时最迫切的工作就是排戏、演戏、找台口。为了生存,再远的地方他们也去演,再紧的场次他们也去赶,舍不得丢掉任何一场演出。有时候,场次实在紧急,景雪变就把全团人兵分三路,自己一路接着一路赶茬演。全体演员常常不卸妆赶“台口”,大师傅就把饭送到车上、送到台上。最紧急的时候,一人就是一个馍夹菜,在赶路的车上吃。过年了,别的单位都发福利,又是米,又是油。而景雪变却在那个农家小院里支起了锅,用自己买的面给演员们炸了些麻花。“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大浪淘沙,留下来的都是金子,只要坚持下来,咱们的日子会好的。”景雪变想尽一切办法给大伙加油打气拢住大伙的心。终于,在漂泊七年后,景雪变和她的青年实验团筹资建起了自己的家园,结束了多年辗转漂泊的生活。

  作为戏剧人,景雪变深知,剧团要发展就必须出人、出戏。还是在不同的农家院漂泊的时候,景雪变就一边为剧团找生计,一边搞剧目创作。经过无数次的田间地头采风和专家们40次的研讨论证,蒲剧现代戏《山村母亲》终于推出。《山村母亲》引发了老百姓的观剧狂潮。有一位名叫尚红升的煎饼师傅对《山村母亲》情有独钟,百看不厌。这部戏演到哪里,他就追到哪里,边看戏边卖煎饼。《山村母亲》被文化部评为全国优秀现代戏,赴京演出前,尚红升和老伴儿连夜赶制了上百张煎饼送到车站慰问演员。如今,经剧团同意,尚红升师傅把自己的煎饼注册为“山村母亲”牌煎饼。据他说,煎饼的价格已经从5角钱卖到了1元钱,他靠卖煎饼建起了自家的新房。还有一次,在夏县鲁庄演出时,一位村民抱着母亲遗像看《山村母亲》。他说,他母亲生前一心想看《山村母亲》,可没等看上就去世了,这成了他的一块心病。听说剧团到鲁庄演出,他便把母亲的遗像抱在怀里,含泪观看。该剧迄今已在全国各地演出1400余场,成为运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亮丽名片和响亮品牌。《山村母亲》一部剧,不仅挽救了蒲剧青年实验团,甚至成为赓续蒲剧生命力的火种。

  景雪变清楚,蒲剧要振兴,关键靠人才。从担任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副校长的那天起,景雪变就创办了“小梅花定向班”,以解决蒲剧演员青黄不接的现实问题。2004年,第一批原计划招收25~30名学员,结果一下子招进90名,年龄最小的孩子只有9岁。在培养这些艺术新苗时,景雪变把学生当做自家孩子。慢慢地,车上、饭桌上、病床上、被窝里……随处都成了她给孩子们传艺的课堂,孩子们则高兴地叫她“校长妈妈”。十多年来,景雪变的“小梅花班”已陆续培养出38朵“小梅花”。他们现在已经能够独立演出20多出折子戏和多部全本戏,蒲剧新生代力量正在崛起。

  拍摄电影《乡村母亲》时,考虑到山路狭窄陡峭还有雪,景雪变极度疲惫的腿还有伤,导演建议前边走戏时由团里的学生演员代替,正式拍摄时再让景雪变亲自出场,但景雪变坚决不答应。她说:“这么危险,还是我来,不敢让孩子有啥闪失。”对于自己培育起来的蒲剧新生力量,她总是精心地呵护着、守护着,在她看来,这些年轻人是蒲剧振兴的希望。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