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咫尺天涯 恍若隔世 ——厅堂版《牡丹亭》的艺术魅力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9月16日10:37 来源:中国艺术报 陈震宇

  到北京有着600年沧桑历史的明代皇家粮仓欣赏了一次“厅堂版”的昆曲经典《牡丹亭》 ,深有感触,也很受震撼。在一个众多现代化高楼林立的大厦之间,居然还保留了中国戏曲一种最古老的表演模式,实在是出乎意料。编创者们成功地把现代手法有机地融入早期戏曲的表现形态,再现了戏曲的原始魅力,也提升了古老艺术的审美品位,在艺术门类繁多,娱乐方式层出不穷的今天,这种“复古”显得更有意义。

  首先须明白,何谓厅堂版?这是相对于舞台版而言的一种演出方式。就是在较宽敞的厅堂里表演的一种戏曲形态。那是我国古老的戏曲——昆曲最原始的表演样式。在600年前江南的私家园林,一个大户人家拥有一座园林,蓄养一个昆曲家班,重要的日子,邀三五知己或家族老少雅聚欢宴,席间点全本或单出剧目让优伶们出演,以为娱乐心性,这乃是当时豪门望族最时尚的一种文娱生活。

  今天的观众已习惯于欣赏舞台版的戏曲表演。演员是在三面墙的舞台上表演,观众在台下观看。唱念做打,生旦净丑。斑斓而夸张的脸谱,绚烂多彩的行头,虚实相间的道具,华丽的舞台背景,加上优美的唱腔音乐,程式化的表演等等。舞台上可以借助绘景和大型道具(如城墙、官府大堂等)来交待环境,渲染气氛。因为演员与观众间有一定的观看距离,所以演员在台上须用夸张的形体、大幅的调度来表达情绪,揭示人物心理。

  而厅堂版的演出,只是在有限的空间,借助小型道具来讲述故事。观者围坐大堂四周,好友家人齐聚一堂,如同开家庭party。厅堂上没有舞台,也没有背景,但演者完全沉浸在角色的世界里,仿佛与眼前的看官们差着上百年。演员要用细致入微的表演来感染四周的观赏者,靠自己高超而投入的演技,把观众带到特定的意境中,带到远古的朝代里。这里不能有复杂的舞美道具,要在一块不太大的空间里体现出人间万象。演者用行头脸谱表示自己的身份,用身段表演,表达人物在何环境中,是在城头、楼上,还是在骑马、乘船、坐帐、升堂。要用一招一式展示自己的艺术功力和角色的盖世武功。方寸之间,尽染亘古之梦;柱梁前后,抒发万千气象。这种咫尺天涯、恍若隔世的感受,是早期戏曲使人如痴如醉的原因之一。这种近距离的大写意式的表演方式,也是早期戏曲走入千家万户的重要因素。于是逢年过节,看戏成了大户人家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经历了辉煌发展之后,在戏曲艺术逐渐被众多艺术所淹没的今天,我们来感受早期戏曲的原生态表现形式,依然能感觉到当初它的动人魅力。因为零距离观看,所以演员脸上的细微表情你都能体会得明明白白,每一个动作、每一点心理变化都看得清清楚楚。你会随着演员的念白、唱腔,形体、调度,来一起体验角色的喜怒哀悲、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这样写意式的表演形态还能延伸出许多表演手法。演员可以跳进跳出,时而以角色的身份,时而以优伶的身份和观众作现场互动。可以充分利用厅堂的空间来夸张写意:穿梭在桌椅旁说明走过了楼台亭阁;绕行于梁柱间表现翻越了千山万水。这种程式化的表达方式,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因地制宜的讲述形式,不仅能让你看懂,让你接受,而且还会让你觉得非常巧妙,往往还出乎意料,产生惊喜不断。

  当代的许多联欢晚会很讲究要互动,要台上台下融为一体。古人拘泥于礼节身份,观者不可能与优伶共舞,而厅堂式的演出方式恰恰起到了一种间接互动的作用,达到了上下参与的效果,让你身临其境。

  “厅堂版”的昆曲《牡丹亭》选用了高楼大厦林立之间的一座历经了六个世纪的皇家粮仓,来真切再现600年前昆曲曼声徐度的雅致蕴藉,再现经典作品中的经典人物柳梦梅、杜丽娘爱情传奇故事。这座粮仓墙体厚1 . 5米、高度达9 . 9米,空间恢宏的古代建筑,有着令人惊讶的奇佳声学效果。粮仓里外禀承皇家之气,元代修筑的木柱支撑仓顶,高耸的墙砖依然保存完整,满堂明式家具在众多灯笼的掩映下显得分外诗意。现代观众迈进这里,恍惚之间如游走到了另一个时空。受屋内面积的限制,演出舞台与传统的高台有所不同,是参考了明代流行的演出形式,观众与演员在同一平面,近在咫尺,两旁的木柱和观众席中间的夹道,也是舞台的一部分,使观众置身戏中,后台也是对外公开。观众一目了然。所有演员演出不带麦克,声音自然,没有任何的扩音设备演唱;没有伴奏带,唯有乐师的现场演奏。乐手身着明代古装,分坐舞台两旁,悠扬的笛声为观众带来清凉,这就是600年前明代传统的昆曲表演形式。演员完全靠自己的真嗓和身段,观众和演员零距离尽享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写意与写实并存的景致。这种演出形式不但在气韵上继承了昆曲空室幽兰的书卷气质,亦从各个方面都保持了令人赞叹的戏曲艺术的精致美感。

  观众走进现场,发现在开场前演员已穿戴得整整齐齐、端端正正在后台默戏。他们目不斜视,如同一尊尊雕塑的蜡像,正襟危坐,进入了角色的规定情境中。像和尚面壁、又像道士打坐,一点一点地,他们在远离眼前的现实生活,渐入了古人的世界。四周的观众都不在他们的眼里,全身心地投入了角色。这种完全投入的表演状态,最容易感染周边的观众,使你感觉此时演员现实的灵魂已经出窍,而角色的魂已然附体。于是先声夺人地,你就在期待着看他们上场时将是个如何的状态。等他们真正上得台来,在你眼前表演,你很容易就对他们扮演的角色产生真实感,甚至和他们同悲同喜了。反之,如果这个演员前晌还在和人说说笑笑,转眼就扮古人上场,在你眼皮下表演角色,你一定看得很假,每时每刻都会思绪跳出来,觉得他是在做戏,也就很难产生共鸣了。厅堂版的戏曲,假定性是非常重要的,同在一个厅堂,却又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时空,欣赏的前提就存在了。咫尺天涯,恍若隔世,意境也就出来了。

  厅堂版的昆曲《牡丹亭》还有一系列的前奏。沿仓的外墙摆放着宣纸做底、墨笔题词的纸灯,在声若游丝的笛声中,有捡场的上来挥毫泼墨,在透出黄白光影的纸灯上,用繁体题写“游园、惊梦、言怀、寻梦、写真、离魂、旅寄、叫画、幽媾、冥誓、回生、婚走”的《牡丹亭》回目之名,制造一个发生在600年前的古老爱情故事的古代情景。此刻但见柱子后面衣香鬓影,只听屋顶梁下曲笛幽咽,使观众觉得一次暗香迫近眼眉的非凡感受即将开始。千呼万唤中,主角终于“犹抱琵琶半遮面”地登场了,而你已被这一道道沉香熏得晕晕乎乎,好戏也就此开场了。

  《牡丹亭》是昆曲中的经典,如今似乎成了昆曲焕发青春的标志,除了厅堂版,还有青春版;有全本版,过去还有过电影版。此次“厅堂版”大为精简,为了在两小时内呈现全剧,从“游园”开始,共十二折,腰斩了后半部,但保留了大部分经典唱段。人物也只有杜丽娘、柳梦梅、春香、石道姑四名主演,配以四名金面蟒袍的“花神” (龙套) ,作为转场形式,贯穿全剧。

  “厅堂版”的两位生旦主演青春靓丽,使席间观众“抬头可仰视旦角莲步,裙裾暗香迫近眼眉;贯耳即闻曲笛幽咽,丝弦婉转如琢如磨。瞧那可人儿的杜丽娘,咿呀轻绕的昆腔软吟。才子佳人、风流韵事,黛鬓幽幽你情我爱。传眉兰指间衣香递送,茶茗轻品中和音而动。坐在旁处,伴随着昆曲的温婉雅韵,听杜丽娘的浅吟低唱,看柳梦梅毅毅掘坟开墓的多情人儿,外加春香的活泼可爱,这是多么雅兴悠然的享受,看一场,听得沁入一身芳香。 ” (来自观众评论博客语)俊美生旦皆由昆曲原发地苏浙千里挑一而来,年轻貌美,窈窕风情不可方物,举手投足间表演细腻;吴侬软语,韵味无穷。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巧妙而谐和。一招一式“以形传神,形神兼备” ,表达出人物性格心灵和昆曲的曲辞意义,使人在恍惚中有种时光交错重回古代生活的隔世之感。

  厅堂版《牡丹亭》虽然常在舞台上演出,没有那么多的机械功能变化,但却因地制宜,在细微处下功夫,生出许多的妙笔:“游园”中,从悬高的屋脊上飘落下片片花瓣,恰好契合杜丽娘畅游园中美景的心情。而到了杜丽娘为相思之苦而气绝,从空中又洒下丝丝细雨,滴答落进鱼缸中,泛起阵阵涟漪,搅得人思绪万千。编导尽量地融合东西方文化,兼顾中外观众的观赏习惯,实现了传统戏曲与当代戏剧的完美结合。在剧本整理上也规避了折子戏与全本连台的弊端,兼顾圆婉的清丽曲词,大删枝蔓,又不伤雅致,力求调动昆曲观赏兴趣、推动昆曲普及、实现审美共性。

  昆曲这门有过辉煌历史的表演艺术,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戏曲形式之一,从上个世纪初就一直遭到传承危机。民国初年,昆曲几乎消失于中国舞台,幸亏有心人士在苏州成立“昆曲传习所” ,训练出一批“传”字辈的优秀演员,日后成为20世纪昆曲薪火相传的旗手。看完厅堂版《牡丹亭》 ,我突发奇想,都说复兴戏曲,要从娃娃抓起,当今若出有志之人,整合全国资源,励志奋发,办一个儿童戏曲培训学校,招收数百孩子,加以传授训练,继承各类戏曲经典名作,若干年后分往全国各地名胜古迹,以厅堂为舞台,再现当年厅堂版戏曲的原生状态,或许于传承于普及,都是一大奇事。观众看着新奇,厅堂为之添辉,艺人感之欣慰,遗产继之有望,岂不是几全其美乎?如若能将这种格律严谨、形式完备、声腔婉转悦耳、音乐柔媚悠长的演唱艺术继续传承下去,使之不断吸引观众,不断超越时代,这是值得艺术家及大师们来共同研究、不断实践的课题。

  昆曲作为集古典美学之大成的国之瑰宝,曾从16世纪到18世纪末,在中国制造过长达二百余年的社会性痴迷,几乎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这是中国戏剧史上其他戏剧范型所不可比拟的。昆曲《牡丹亭》是中国戏剧史上的巅峰之作,是最能体现昆曲精致浪漫的经典剧目。今天,在繁华都市中,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大潮里,再度惊现汤显祖的经典之作昆曲《牡丹亭》 ,并结合皇家粮仓特殊的建筑形态,推出“厅堂版”的演出形式,对于复归中华传统文化、呈现我国戏曲的独特艺术魅力,对于推动昆曲普及、提高国人审美素质,都能产生积极的作用,其影响和意义都是毋庸置疑的。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