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资讯 >> 正文

梅兰芳的抗日情怀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9月08日11:26 来源:人民政协报

  梅葆玖/口述 本报记者 谢颖/整理

 《抗金兵》剧照 《抗金兵》剧照

  我今年81岁了,在全国人民一起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我特别怀念我的父亲梅兰芳。

  父亲是一个爱国主义者。父亲生于1894年,从小便目睹了八国联军侵华给我们国家、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他从小就知道,国家不强,人们就要受欺负。

  早在“五四”时期,父亲编演了《木兰从军》,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1932年,面对时局,为宣传抗战思想,父亲酝酿编演一出抗敌新戏。在友人叶恭绰的建议下,他以梁红玉抗金的故事为题材,编演了《抗金兵》。《抗金兵》的故事是讲南宋时期金兀术带兵南侵,宋将韩世忠与夫人梁红玉定下反守为攻的大计,在润州一带联合邻镇守将,并且获得义民协助,与金兵大战。双方在金山江上展开战斗,韩世忠身先士卒,梁红玉亲自擂鼓助战,大败金兵,最后把金兵诱入黄天荡围困歼灭,获得抗金大捷。这部剧首演于上海天蟾舞台,当时由梅兰芳饰演梁红玉、林树森饰演韩世忠、王少亭饰演岳飞、金少山饰演牛皋、刘连荣饰演金兀术。这是一出众星同辉的大戏,演出效果极好。此剧上演时像一颗“精神原子弹”,震慑了敌人。《抗金兵》演的虽是抗金兵,实则号召民众抵抗日本侵略者,对当时人民的抗战情绪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

  《生死恨》这部爱国主义梅派名剧同样以宋金战争为背景,原来由齐如山根据明代传奇《易鞋记》改编成京剧,父亲没有演出过。“九一八”事变后,为鼓舞抗敌斗志,父亲再度改编,大家集思广益,剧名改为《生死恨》。1936年2月下旬,《生死恨》在上海天蟾舞台连演三天,又转到南京大华戏院连演三天。由于票不够卖,大华戏院的铁门都挤坏了。这部戏表现的是百姓遭难的现实,一生一死的悲剧结局,老百姓特别感同身受。由于是反抗侵略的内容,激怒了当时上海社会局日本顾问黑木,他通过社会局局长出面交涉,以非常时期剧目未经批准为借口,不准上演。父亲据理力争,严正拒绝,照演不误。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不久,日军进攻上海。1938年,父亲赴香港演出后留居香港。抗战形势日趋险恶,父亲蓄须明志,不再登台。1942年,父亲从香港返回上海。他不畏日寇、汉奸的威逼利诱,拒不为敌人演出。当时,日本侵略者对父亲进行胁迫,逼他演出。父亲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得接连三次冒着生命危险,给自己注射伤寒预防针,让自己发高烧,以此来抵制日本侵略者的要求。父亲这种坚贞不屈的爱国思想,完全是受中国传统文化中“舍生取义”理想人格的影响而形成的。这和他为人处世的儒家思想,和他的生死观是一致的。父亲的爱国精神也在永远激励着我们……

  (梅葆玖系全国政协委员、京剧表演艺术家)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