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资讯 >> 正文

《故园》:这个“小院”不一样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9月07日10:02 来源:中国艺术报 张悦
话剧《故园》剧照话剧《故园》剧照

  《龙须沟》 《北街南院》 《万家灯火》 《小井胡同》 ……北京人艺的确有很多写小院的戏,也擅长排写实的、反映传统北京人生活的“小院式”的作品,但这次的小院却不太一样。9月5日,北京人艺原创新排作品《故园》完成了首轮公演,虽然9月2日、 3日这部戏因为阅兵休演了两天,但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热潮中, 《故园》就像闹中取静的首都剧场一样,在夜幕低垂、灯光渐起时永远给人一种久违却又新鲜的感觉。《故园》并不直面战争和战场,而是在文化阵地抗战,表现中国人对于文化侵略的不屈抵抗。 《故园》既是对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对台湾光复70周年的纪念,以讲述老北京故事见长的北京人艺舞台上也首度出现了“台湾人”的身影。

  这部戏以台湾会馆为背景,描述了自1937年北平沦陷开始,为赎回台湾会馆产权而来的台湾教书先生林文轩与居住在小院的北平石匠何长贵,从纠葛不断到荣辱与共,共同抗敌的故事。而剧中涉及的许多如“五人上书”等台湾同胞为国家命运抗战的史实也被重新关注,将观众带回到那段不应被忘记的历史。以小见大,关注人的内心,是导演唐烨的戏剧理念,作为一名女性导演,她对残酷的战争也有着自己的解读方式。“我们没有刀枪,一样是在抵抗,这种无声的抵抗非常有力量。再大的主题都要由人来体现,我们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唐烨还谈到,“之前我们对那时在北平的台湾人关注太少了,通过排这部戏,包括做案头工作、体验生活以及和台湾老先生、台湾专家座谈,我们才了解到很多台湾同胞在抗战时期作出的贡献。而且,我们也由此意识到在一场战争中,除了硝烟弥漫血肉横飞的战场,还有似乎没有那么血腥但是却依然触及灵魂的文化阵地,那些为了抵抗文化侵略而顽强不屈的人们,战士们守护了我们的家园,而这些人在守护我们的文化根源,他们不应该被人们忘记。 ”

  在一部剧中既描写台湾人,又表现北平人, 《故园》里对人物的塑造无疑是全剧的亮点。饰演过《北京人》里的老太爷、 《我这一辈子》中的“我”等角色的北京人艺实力派演员仇晓光此番出演了剧中的北平人——石匠何长贵。塑造好这个说起话来有些粗声粗气,却满腹侠骨柔情的硬汉子形象,对他是个新挑战。“这个人物最难把握的是对于他身份的控制,多一分少一分都不行,这里面要求有一个准确度。让观众从性格上去认识接受他,使何长贵不仅有着鲜明的个性,还有那个时代北平人身上特有的品质。 ”仇晓光说。而台湾教书先生林文轩则由北京人艺知名演员邹健扮演。他塑造过《甲子园》中地道的北京爷们儿金鑫, 《天之骄子》中的曹丕等完全不同类型的角色,此次变身为儒雅博学的台湾教书先生,操着一口台湾普通话,却毫无违和感,举手投足间都带着人物的身份。而剧中其他人物无论是进步青年槐花、北平青年大宝、抗战英雄小龙,还是从北平流落台湾的郝淑贤、一众心怀故乡的台湾有为青年,均性格分明,让人印象深刻。

  《故园》的表演是写实的,但布景选择了写意。用写意的手法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让舞台更为自由,从而营造精神家园的意向是这部剧舞美呈现的主题。除了写意的布景,舞台表现上也穿插了回忆等虚实相间的手法。利用转台区分舞台空间,依靠表演支撑划分区域, 《故园》让观众更加关注演员的表演。而剧中将台湾地区传统的歌仔戏作为回忆片段搬上舞台,同时运用京韵大鼓作为转场音乐,都让人对传统文化又多了一重关注。唐烨说,“在战争的年代,我们会抵抗外来侵略者的欺侮压迫和文化上的侵略,但在和平年代,我们有时却会淡漠了守护自己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无论在什么年代,文化的坚守,文化根源的守护,都是极为重要的。 ”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