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舞台人物 >> 正文

专访蒲剧名家景雪变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9月02日10:09 来源:中国艺术报 赵志伟

  “等我把《关汉卿》排出来,

  你就知道《窦娥冤》是怎么写出来的”

  ——专访蒲剧名家景雪变

戏曲电影《山村母亲》剧照

  蒲剧,又称蒲州梆子,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戏曲艺术,因兴于山西晋南古蒲州(今山西运城永济)一带而得名。近期,由蒲剧知名演员、中国戏剧梅花 奖“二度梅”获得者景雪变领衔主演的戏曲电影《山村母亲》在山西运城首映。借此机会,记者专访了景雪变,就蒲剧艺术及当前地方戏曲的传承发展与振兴等话题 进行探讨。

  “蒲剧就是我的生命”

  记者:蒲剧,是山西四大梆子中诞生最早的一种。2006年,该剧种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那么在您眼里,蒲剧的魅力何在?

  景雪变:我感觉有了蒲剧才有了我,我的生命与蒲剧同在,或者说我就是为蒲剧而生的,蒲剧就是我的生命。我感觉我这一辈子,在生活当中可以什么都 不懂、什么都不知道,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也可能什么都记不住,但是一站到戏曲舞台上,就什么词都忘不了。而且一说蒲剧,一到团里,我就浑身是劲,这也挺 奇怪的。所以季国平老师等人说我就是为蒲剧而生的,这个我也承认。

  记者:您有没有思考过这是为什么?

  景雪变:我也不知道。可是如果不让我演戏的话,我想我可能会得抑郁症,失去灵魂,甚至会死掉,我丢不下这个舞台。

  记者:在晋南,蒲剧本身又有南路和西路之说,据称其剧目与表演风格上也各具特色,人称“南路文雅,西路火爆” 。您怎么看?

  景雪变:我感觉梆子戏都比较火爆,比如《窦娥冤》那种大悲剧,还是要靠梆子戏去演,黄梅戏、评剧等演起来还是比较吃力。蒲剧的特色就是慷慨激 昂。不过,蒲剧也在创新,我们也要把一些柔软的东西加进去,在音乐、唱腔、表演、人物等方面,都要做出一些改变,就像《山村母亲》百看不厌、久演不衰。

  记者:蒲剧本身也在不断变化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景雪变:是的,必须与时代同步,蒲剧也在发展和创新中,我们也在积极地做这方面的工作。

  记者:蒲剧作为地方剧种之一,您觉得在全国范围内有多大的影响力?

  景雪变:蒲剧过去影响是非常大的,后来衰落了,这主要与领导是否重视有关系。现在政策好多了,领导重视。只要你抓,不是没有观众的。

  记者:也就是说,蒲剧艺术本身的魅力还是存在的?

  景雪变:是的。我们民族的东西应该拯救,老百姓需要的就是要抓。以前山西有几十个剧种,现在有的失传了,感觉有点寒心。

  “我们要学会造血”

  记者:作为地方剧种的代表,您二度“摘梅” ,这说明了您对蒲剧艺术的贡献,包括您在育人和戏曲传承方面的努力。

  景雪变:我感觉“二度梅” “三度梅”这些都不重要,关键是做事、做实,我们要实实在在地做事情,我感觉这个太重要了。我们实实在在把每一件事情,不管是培养接班人还是剧目建设,或 者创新也好,你要能天天都沉浸在里面拔不出来,这样才能把事做好。我常跟孩子们说你们什么都不用操心,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我会给你们把一切都办好,但是 我要求你们除了戏就是舞台,除了舞台就是戏,除此之外你们什么都不要想,这样你们将来才能成才。

  记者:就蒲剧艺术的传承来说,现在情况如何?

  景雪变:除了感谢各级领导的支持,我特别感谢我们这个团队,从2002年成立这个团(运城市蒲剧青年实验团) ,当时租房居住,借款办团,非常艰难,但自己始终舍不得离开这个舞台。我们是从艰苦的环境中走过来的,但一直坚守在蒲剧舞台上。

  我从2004年开始培养“小梅花”(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奖获得者) ,现在他们正是风华正茂的时候,下一步就要给他们压担子。我告诫他们不仅要爱蒲剧、爱艺术,还要学会做人、做事,愿意坚守这个舞台。

  记者:在蒲剧传承中,您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景雪变:钱,过去说钱不是万能的东西,但是,没有钱又真的不行。你想培养人才,你想给孩子们请文化老师,不要单单地只教艺术,孩子们还年轻,需 要学习文化课,但我一个人能讲多少?能带多少课?我们还需要请其他的老师,这都需要钱。我感觉培养这些孩子的经费,包括业务上的、文化上的,比如导演、排 戏等,每排一次戏就要添一次新衣服,现在是勒紧裤腰带,哪怕我再苦再累都值得。

  记者:是否考虑过像昆曲《牡丹亭》那样,进行市场化运作?

  景雪变:昆曲、京剧等都是大剧种,有国家支持。蒲剧是地方戏曲,但是地方上的支持力度有限,再加上我们运城地区经济不太发达,有些事情做起来实在是力不从心。

  记者:戏曲演员能否像话剧演员一样进入影视市场,然后反哺戏曲?

  景雪变:戏曲演员很难进入影视市场。戏曲表演和影视表演的风格不同,戏曲表演讲究程式化,而影视表演追求生活化,越贴近生活越好。

  记者:其实,这也是包括蒲剧在内的很多剧种遇到的普遍性问题。戏曲电影《山村母亲》就是您把蒲剧艺术与现代电影相结合的典型例子吧?

  景雪变:我感觉是市场需要,蒲剧要想走得更远,还是要与影视相结合,这样才能打破戏曲舞台的局限,让更多的人了解蒲剧艺术。

  记者:从舞台到银幕,您在表演方面有何突破?

  景雪变:比如我的念白,一个字、一个字,说得清清楚楚,比较大众化,让蒲剧方言味不要那么重,所以比较容易走出去。

  记者:现今,更多的国家政策不断扶持和推动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您怎么看?

  景雪变:我们要有好的政策,但关键是要有好的戏曲作品。好的政策来了,我们就要做事,把事情做实,把剧目做好,我感觉这个很重要,不能等着吃。我们要琢磨老百姓需要什么,市场需要什么。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后,我们就感觉春天来了。我们请一个河南的豫剧编剧,也是《山村母亲》的参与者给我们写剧本,从去年 到今年他给我们写了3个剧本,一个是《我的娘》 ,一个是《月亮》 ,今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关汉卿》 。如果我把《关汉卿》这出戏排出来,你们就知道《窦娥冤》是如何写出来的。所以我们一直在抓创作,争取出好戏,同时还要看市场需要什么。我们要学会造血, 不能纯粹靠政府养活。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特约刊登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