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肖斯塔科维奇与冼星海的“相遇”

——记“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中央音乐学院纪念抗战专场音乐会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8月31日10:12 来源:中国艺术报 张悦

音乐会上,严良堃、郭淑珍携手谢幕  吴建平  摄

  一位出生在1906年的俄国圣彼得堡,一位出生在1905年的中国澳门,两位素未谋面的作曲家分别在二十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世界人民共同 反法西斯侵略的大背景之下,完成了两部堪称纪念碑似的音乐巨作《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 》与《黄河大合唱》 。肖斯塔科维奇和冼星海用史诗般的音乐记载了热爱和平的世界各国人民联合起来所展开的一场反法西斯的伟大斗争。

  8月26日晚在国家大剧院举行的“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专场音乐会由中央音乐学院发起主办。中央音乐学院与《黄河大合唱》同样诞生在硝烟弥漫、日 寇践踏神州大地、民族危难的时刻。其前身“国立音乐院”于1940年11月成立于重庆青木关,它极大地丰富了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文化生活,一批又一批有理想 有抱负的音乐青年聚集于此。正如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炤所说,“在战火纷飞的苦难年代,在民族危亡的紧迫时刻,正是这些热血青年用音乐这一独特的艺术形 式,热情地歌颂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战斗意志,鼓舞英勇的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 。此次演出的特邀艺术顾问、已是92岁高龄的著名指挥家严良堃就是当年青木关国立音乐院理论作曲系的一名学生,并早在1940年就指挥“孩子剧社”公演过 《黄河大合唱》 。

  《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竖起一座音乐的纪念碑

  1941年至1945年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和全体苏联人民一起经历了严酷的战争考验,他曾两度要求参军,并最终加入了民兵队 伍,谱写了许多战斗歌曲,其中成就最高的是《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 》 。这是肖斯塔科维奇被德国法西斯军队围困在列宁格勒时创作的一部杰作,他把自己耳闻目睹的战争现实全部化为音乐语言并倾注在这部交响曲中。1942年3月 5日,这部作品由萨莫苏德指挥苏联大剧院交响乐队首演于苏联临时首都古比雪夫。

  由中国爱乐乐团驻团指挥、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副教授夏小汤指挥,中央音乐学院青年交响乐团在乐队首席梁大南的带领下呈现了一场堪称完美的“肖 七”演绎。尤其是第一乐章中呈现的11次变化和声、织体、配器的“侵犯”主题旋律,淋漓尽致地勾画出战争机器令人毛骨悚然的气焰,在疯狂到顶点的时候,突 然扭曲变形,戏剧性的总高潮令在场的观众感同身受,随即而来的充满痛苦和愤怒情感的旋律表达,就像苏联作家彼得罗夫写道:“是葬礼进行曲,但不呼唤眼泪。 悼念我们的英雄、我们的兄弟,我们的儿子和父亲的时候,眼睛是干燥的,拳头是握紧的。 ”

  被简称为“肖七”的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 》之所以成为今年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音乐会演出中各乐团首选的曲目,还在于其真切的感染力。聆听时,有着令人震惊的现场体验,犹如在亲历一 场活生生的战争,庞大的打击乐器组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当年,这部交响曲的总谱被摄制成微型胶片,用军用飞机飞越伊朗、北非、南美运抵美国,由著名指挥大 师托斯卡尼尼指挥美国广播公司交响乐团在纽约演出时引起极大轰动。有美国的听众听后惊叹地表示:“有什么样的魔鬼能够战胜创造了这样音乐的人民呢! ”美国《工人日报》的文章写道:“我们应该以紧急援助我们伟大盟友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感激。这样的国家,它的艺术家们在这些严峻的日子里创造出不朽的美和 崇高精神的作品,是不可战胜的。 ”

  《黄河大合唱》:民族精神的光辉史诗

  抗战爆发后,青年诗人光未然参加了“演剧三队” ,与冼星海有过多次合作。1938年他随队前往延安的途中,曾到过陕西宜川的壶口,亲身经历了险渡黄河壶口的惊心动魄的场景,激起其澎湃的灵感。到达延安 后,创作了长诗《黄河吟》 。那年, 33岁的冼星海希望与光未然再度合作,将长诗改写成适宜谱曲的分段歌词,即《黄河大合唱》的歌词。1939年4月13日第一次正式演出,同年5月11日在 纪念“鲁艺”成立一周年的音乐会上,由冼星海本人亲自指挥, “鲁艺”百人大合唱队和乐队进行演出。那时物质条件十分匮乏,除了三四把小提琴,就是二胡、三弦、笛子等,没有低音乐器,就把洋油桶改造成低音胡琴。这部 作品很快传播到各抗日根据地,并迅速流传到海外,成为与《义勇军进行曲》同样驰名的中国抗战歌曲。

  8月26日当晚, 《黄河大合唱》安排在下半场,经历过上半场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 》的洗礼,观众们都更加期待《黄河大合唱》的千人大合唱。王次炤谈到,“ 《黄河大合唱》一直被当作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在战争年代,它是鼓舞人民战斗的号角;在和平年代,它激励着海内外华人的爱国心声。 ”由中国国家交响乐团首席指挥李心草执棒,中央音乐学院青年交响乐团、青年合唱团演出。

  “朋友!你到过黄河吗?你渡过黄河吗? ”一首《船夫曲》拉开了演出的序幕。冼星海去世后, 《黄河大合唱》演出时指挥由李焕之担任,他曾回忆1944年为美军考察团的军人们演出《船夫曲》时,紧接着“那么你听吧! ”之后大合唱万众一心的吼出“嗨呦——划呦、划呦”排山倒海般,令美国军人吓得噌地一下从座位上站起来,惊呆得手足无措,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是中国 观众很是喜爱这样的形式,这首雄伟的大合唱很快就在全国各地传开了,引起极大共鸣。尤其是其中的《黄水谣》 《保卫黄河》 《河边对口唱》 ,成为鼓舞亿万人民坚持抗战、解放全国最有力的音乐武器。

  其中, 《黄河怨》一曲为女声独唱,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郭淑珍曾多次演唱过这首曲子,可谓《黄河怨》最权威的演绎者。现年已是88岁高龄的郭淑珍是这次 抗战专场音乐会的艺术总监,很多她的学生以及热心的观众们都希望她能够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再次唱这首《黄河怨》 ,虽然郭淑珍说到,“毕竟我已是青春不再,白发满头,气力与嗓音已不是40年前唱《黄河怨》时的我了,我推辞再三,终难拗大家盛情美意,只好披挂上阵了。 ”在《黄河大合唱》中“张老三,我问你,你的家乡在哪里? ”耳熟能详的《河边对口唱》引发的掌声刚刚停息之时,指挥李心草走下指挥台,迎来了虽然高龄但依旧腿脚健朗的指挥严良堃,和一袭白色晚装的郭淑珍。“风 啊,你不要叫喊!云啊,你不要躲闪!黄河啊,你不要呜咽!今晚,我在你面前,哭诉我的仇和冤。 ”并没有佩戴扬声器,郭淑珍细腻而用情的演唱沁人肺腑,如泣如诉,深深地感染着在场的观众。这曲结束,两位老人挽着手三次谢幕依然掌声不断,二老曾在三个 多月的时间里多次为学生们示范和辅导,极大地鼓舞了参加演出的中央音乐学院“80后”“90后”的青年学生们,他们用不息的掌声向两位前辈致敬。

  正如严良堃所说,“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音乐作品,他没有让外来的艺术形式俘虏中国音乐,而是用自己民族的风格占有外国的 形式。用外来形式表现中国的东西,而没有丝毫留下复制外来的痕迹,星海是第一人。这是中国音乐用外来形式,表达中国人的思想情感非常成熟的实践……而现在 演唱这一曲目,又增强了全世界华人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