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剧评:只有接地气,才能赢得公信力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8月25日09:39 来源:中国文化报 孙豹隐 孙 昭

  戏剧,是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艺王国的一方厚土。同整个文艺需要批评一样,戏剧当然需要甚至更加需要批评。作为戏剧批评的基本载体——剧评,如何能够写得高屋建瓴、鞭辟入里,如何能够写得精彩纷呈、切合实际,更重要的如何能够写得接地气且具公信力,是一个值得论述和探究的课题。

  一

  优秀的剧评是富于智慧的人们对于戏剧现象的发现、评说与解释。这种发现、评说与解释,是精神创作生产规律的一种必然需求,是来源于人类精神创造的一种自觉冲动。优秀的剧评是理论见之于实践,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结晶体。

  剧评的这种本质特性要求评论家以透彻的理论来深入评价、剖析戏剧作品。对一部具体作品要从戏剧结构、人物形象塑造、演员表演、音乐声腔、舞台美术等方面进行评析肯定,同时中肯地提出作品存在的不足及为作品下一步加工提升的修改建议。优秀的剧评还应当具有思想自由、批评独立的品格,评论具有针对性、创造性,豁透出深入浅出的文风笔力。这就要求一篇剧评不是仅仅从剧作中去欣赏和感受之,而是要将剧作拆解成形象、语言、结构、思想、音乐、舞美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成为同剧作家、作品密切相关的文字。这种文字需要浸润携带着对世相百态的热爱与警惕,而不能成为纯粹“学术化”的符号。

  剧评说到底是评论家灵魂在优秀剧作中的游历。剧评的真,意味着用生命去拥抱艺术。它不是手捧鲜花对着作品一味顶礼膜拜,不是无原则盲目追逐,而是时时透露出敏锐的判断。当然这种判断不能是手执长剑地颐指气使,而是从整体性景观上深入作品与世界,赋予其意义。哲学、政治、历史、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人性都是评论的题中应有之义。它们与创作共同构成这个时代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这里,批评的自由和自由的批评完全不意味着戏剧评论的随意性,更非是将无知视为自由,将无理视作独立,而是在于坚持学术性的原则,坚持思想与艺术的统一,坚持美学和历史的统一,坚持探求真理的精神。也就是说,剧评要有理论的深度、历史的视野与当下的关怀。缺乏理论引导和支撑的剧评,难以具有独创性和广泛意义,自然也就影响了其接地气和迸发公信力的能力。

  二

  在中国现阶段的戏剧体制下,专业评论同艺术院团总是勾连得很紧,评论家很难或者说不具备条件进行独立的客观批评。商业戏剧为了利益,“预期获奖戏剧”为了获奖,不论剧种合适不合适、剧情需要不需要,往往请大导演、行大制作、搞大宣传,也请大评论家写大剧评。

  在这种前提下,剧评对不健康的和具有错误倾向的剧作不敢批评;对缺乏艺术性的剧作不敢批评;对所谓大腕艺术家在具体的一部作品中并无创造性的艺术实践不敢批评。评论家与剧作家、艺术家之间缺乏一种知音关系,对观众和读者缺乏一种负责任的精神,在金钱和权力有意无意的操纵和引诱下,评论家几乎失去了自我与真诚。相当数量的剧评不是以独立的姿态出现,清晰地发表个人的艺术体验,而是或多或少丧失了独立的品格,一定程度上沦为了作品的附庸。人情、利益高高在上,票房文章、官样文章纷纷出炉。剧评陷入功利性、附庸性、名人效应、罔顾事实的屏障中,恐怕已不仅仅是一个批评缺位的问题了。

  三

  剧评要切实接地气、赢得公信力,引领观众走进剧场,需要做到别开新风,重塑品格,振衰起颓,用笔秉持公心,循乎为文正道,覃思振笔,切中肯綮,激浊扬清。

  剧评到底写给谁看?当然要给剧作者、艺术家看,要给评论家同行看,当然要给领导看,但这些加在一起只是“小众”。更为重要的是要吸引广泛的大众来关注、来阅读。这既是由文艺评论的本体素质和艺术使命所决定的,更是由“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人民所决定的。唯有人民大众成了剧评的热心读者,剧评才堪称接上了地气,才有了强大的公信力,才能够体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进入网络时代,人人有了对戏剧评论的平台和权力。批评者可以就看戏感受畅所欲言,既可以从宏观着眼,也可以由小处入手;既可以犀利激烈,也可以平和敦厚,将自己的意见没有阻碍地顺畅表述。毋庸置疑,新媒体的多样化评论给暮气沉沉的戏剧批评带来了活力,我们不能无视、轻视这种新的戏剧评论现象。然而也要看到,新媒体剧评中,有的带有个体主观性,有的欠缺理性思考,有的少有理论支撑,这些都影响到戏剧生态语境、戏剧创作、演出市场、观众审美的健康发展。这就对专业戏剧评论提出了客观要求,要求具有思想深度、学术底蕴的剧评的介入和争鸣,更好地更及时地领唱发声,迸发出强大的公信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方面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这个判断也完全符合剧评的实际情况。当下我们不缺剧评,而是缺少好的、优秀的剧评。

  四

  批评家不是高高在上、指手画脚的“裁判员”“质检官”甚至“法官”。同样也不应当是缩身尘埃、唯唯诺诺的“抬轿夫”“吹鼓手”乃至“掮客”。剧评家应当是戏剧创作严谨的“阐释者”、善意的“鉴赏家”、热情的“同道者”。这就为专业评论家、剧评作者提出了客观的要求。

  他们应当具有知识素养、思维方式、视野才情等方面的优势,具备“胆”“识”“趣”等方面的智慧。论事行文要自觉地契入创作、深入观众,同社会变革、文化发展、民生疾苦等社会问题的探讨结合起来,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说真话,讲道理,接地气,创新评论话语和批评境界,开创出不断迸发公信力的一片天地。公信力最终是要体现在大众性上的。戏剧只有知道观众要看什么,才会有新的活路。同样道理,剧评只有清楚读者、观众需要什么、关注什么,才能有新的前途。从这个意义上讲,剧评只有接了地气,成为大众读物,它才有资格谈论公信力,而公信力也才能够名副其实地发挥自身的作用,帮助观众选择剧目,解析观众在观剧过程中和走出剧场后产生的困惑和疑问,引导观众正确审美,吸引观众走进剧场。

  当然,接地气并不是一味地迎合读者、观众,更非迁就那些不健康的、低俗的审美情趣。而是要牢记使命,坚守专业高度,以剧评之理论光彩、人文品格、艺术价值、审美发现、文学意蕴、批判精神架构起让人尊崇的参照系。从传播学和接受美学的角度看问题,只有以受众为核心的传播才是大众的、最有效的。充分意识这一点,并非是要降低专业的高度来迎合大众,而是强调通过有效沟通使得观众更加自觉地接受专业理论的引导、优秀剧评的浸润。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