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7月30日07:49 来源:人民日报 鸿亮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历史与当下,传统与现代的撞击和交融,使得这片土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黄土文化。正如贾平凹——这位黄土地滋养出的大作家所感叹的,“我也琢磨不透,陕西这地界为啥这么神奇”。

  北京歌舞剧院作曲家廖勇、歌唱家王二妮等艺术家,就选择到这里采风。走进黄土地,追寻黄土精神,是他们此行的重要目标,虽然短短的一周时间远远不够。

  “翻了架圪梁拐了道弯,满眼都是黄土山”。出西安、过铜川之后,一座座土山扑面而来。当然,由于近年来植树造林做得好,昔日的黄土山大都披上了绿装。登上山顶放眼望去,山连着山,沟连着沟,沟沟壑壑,像黄河的波浪一样连绵起伏,原始、苍劲、浑厚、广博之感不由得升腾而起。

  走在黄土高原上,采风团时常会听到回荡在山里的或雄浑有力或悠扬动听的信天游,或欢快嘹亮或如泣如诉的唢呐声。黄土高原贫瘠荒僻、干旱少雨,在黄土上耕耘,广种而薄收,人们容易产生力不从心之感。但黄土地的儿女们没有屈服,恶劣的自然环境,磨砺出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顽强坚韧的性格。他们喝着黄河水,踩着坚实的黄土,吃着黄澄澄的小米,唱着黄土地的歌谣,在艰苦的环境中生存下来。他们用信天游、用唢呐声抒发感情,诉说自己对这片土地的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听到这些歌声,你会体味到,所谓“黄土精神”,首先是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采风团团员王二妮就是陕西人,在向音乐家赵季平取经时,赵季平特意叮嘱她,一个音乐人最重要的就是接地气,能够从自己生长的土地中找到灵感与活力。

  黄土精神,是包容、吸纳的精神。在黄土地上发祥的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就是善于容纳、协调各种文化因素的部落首领。在黄土地上建都的周、秦、汉、唐等王朝,正因为开放、包容的创造精神,才开创了各自的辉煌。丝绸之路的起点,就在黄土地上。“殊方异类,至于三万里”,这里既是古代中西贸易的集散地,也是文化交流的集中地。唐代以后,中国的政治、经济重心东移,黄土地仍没有放弃包容、吸纳的特征。历经千年发展,陕西形成了特殊的文化结构:商洛地区是黄河文化和荆楚文化的交汇处,汉中则是关陇文化与巴蜀文化的交界地带,而陕北则是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的融合。走在这片黄土地上,透过一处处的历史遗存,我们不难发现渗透于其中的各种文化遗迹:儒家文化、边塞文化、游牧文化……正因此,八百里秦川被誉为“天然历史博物馆”,陕西更被视为中国古风民俗的集中地。这给采风团成员很大的启示:只有坚持包容、吸纳的精神,才能汲取多方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动艺术继续发展。

  黄土精神,还是扎根于人民的精神。黄土地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正是由于扎根于人民,我们党才发展壮大,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革命事业如此,文艺也一样,扎根大地,才能枝繁叶茂。只有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边,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感,才能使艺术作品不脱离群众、不脱离实际,不变成毫无内容、毫无生气的空中楼阁。从他们身上汲取营养,才能创作出厚重的、优秀的文艺作品。刘文西,这位“黄土画派”大家,结合自己扎根黄土50多年的经验告诫采风团成员:“我给人民画画,你们给人民唱歌,我们都要为人民创作,扎根于人民,才能创作出有深度、有灵魂的作品。”

  一周来,采风团不仅向黄土地上成长出来的多位文化大家请教学习,观赏了秦腔、大秧歌、大唢呐、陕北说书等艺术表演,也深入田间地头、走访民间艺人,收集整理散落在民间的信天游歌曲——这些都将成为滋养每个人创作的记忆与财富。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