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又见《生死场》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7月30日07:47 来源:人民日报 田沁鑫

  1999年,话剧《生死场》问世。剧中的唢呐声声,剧中人性的蒙昧与拓荒,剧中的生命与觉醒的力量,时隔16年,依然回荡在观众的心中——这是中国当代话剧的元气酣畅之作。2015年此剧复排。16年的光阴让本剧编剧兼导演田沁鑫对萧红笔下的中国东北乡村、鲁迅所言的生命的坚强有了怎样不同的认识,艺术家们的表演又有何不同?我们特邀田沁鑫畅谈“跨越时空”的感悟与情怀。

  ——编者

  前不久,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话剧《生死场》复排上演,观众反响热烈。10场演出,座无虚席,一票难求。中国国家话剧院两位老“戏骨”韩童生和倪大红,以出色的演技、默契的配合,深刻、形象地演绎了萧红笔下的小人物。

  16年前的1999年6月,话剧《生死场》首演,致敬中国现代文学。这是我在原中央实验话剧院编剧、导演的个人的第一部话剧作品。小说《生死场》是萧红24岁写成的处女作,描写“九一八”前后哈尔滨近郊村民对于“生老病死”的麻木,以及家庭邻里之间近似残酷的人际关系,直到外辱的铁蹄践踏进这个村庄,村民由自然生育、自然死亡的状态,转向对日本军队有规模的“他杀”行为的恐惧,最终,全村人为生而死,向死而生,抗日了!

  鲁迅先生曾为萧红这部小说作序,赞扬“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与死的挣扎”。16年前,我排练的方式严谨苛责,提出“形象魅力与姿态狂热”,结合萧红的小说语言,表演追求朴素稚拙,形体动作设计也颇似乡村版画中的人物,这是抽象出农民的形体动作元素,演员看似表情木讷,呈现在舞台上却内劲十足,极具爆发力和力量感。当年有观众评价,是区别于《茶馆》的另一种中国表情。话剧《生死场》上演之后,获得了各种戏剧类奖项,倪大红因为出色演绎剧中人物“二里半”,获得戏剧表演最高奖“梅花奖”。韩童生演活了逞能的小人物赵三、李琳饰演金枝、任程伟扮演成业、赵娟娟饰演王婆……一群出色的演员演活了萧红笔下的这个村庄。

  北京首轮演出结束,赵娟娟溘然离世。后来听说,她有癌症史,但已基本痊愈,所以才进组。这出戏耗时费力,她没和任何人说起自己的坚持。她让我看到了一个演员为了成就自己而燃烧生命的过程,也成为《生死场》剧组永远的痛楚。

  16年光阴荏苒,《生死场》之后,我很努力地做了《狂飙》《赵氏孤儿》,直到我导演昆曲《1699桃花扇》,纯粹的艺术生涯算告一段落。那些年,总觉得我的心理准备并没有跟上我的“名声”,其实我内心里一直住着个小姑娘,我的爆发力和判断力,仅限于排练场。我为拓展演出市场竭尽全力,但我也拼尽了全力维护我心中尚存的戏剧精神和我认为永远不会离我而去的文化品格。

  2014年,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周予援提出重排《生死场》,我拒绝了。2015年,周院长再度提出复排《生死场》:“好戏,剧院经典,必须恢复。”2015年6月15日,《生死场》建组,老了容颜的艺术家们重新聚集排练场:当年顶替赵娟娟临危受命出演王婆的扮演者张英,麻婆的扮演者谢琳、二爷的扮演者马书良、五姑姑扮演者李蕴杰……这批演员普遍都已年过60岁。

  复排中,我希望大家的表演松弛和幽默起来。我年轻时不是很理解鲁迅对北方人民生活的坚强的礼赞,不理解其坚强背后还有东北人与生俱来的幽默感。我重新阅读小说《生死场》,发现萧红记录下了这些村夫村妇幽默的语言,但是,这些人物不自知,他们是朴素的。于是,我向演员们提出在表演上加强富有生活情趣的表达。我们看见艺术家们的表演比16年前更加成熟、自由、流畅。

  《生死场》已被剧院确立为经典保留剧目。时隔16年,观众的喜爱程度也让我们相信这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好戏。而今,在这个回望历史的时刻,这部反映中国北方农民自发抗日的朴素的戏剧,以真诚的创作态度实实在在地进行着对战争的反思。而对我来说,我还看见了中国的最本分的老派演员,他们刻苦地对待自己和自己的角色。我爱他们,用生命演绎人生的表演艺术家们!

  如今,话剧《生死场》剧组散去,一切归于平静。我也似乎在找回那个以艺术创作为天性和使命的自己:排好戏、看好戏、爱好角,这就是我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乐趣!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