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资讯 >> 正文

舞美创作:从“狭窄”走向“广阔”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7月20日09:57 来源:中国作家网 徐 健

  第13届布拉格国际演出设计与空间四年展落幕,中国舞美收获丰硕——

  舞美创作:从“狭窄”走向“广阔”

桑琦《情书》桑琦《情书》
高广健《天下归心》高广健《天下归心》
刘杏林《牡丹亭》刘杏林《牡丹亭》

  布拉格,捷克首都,一座充盈着巴洛克、哥特式建筑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这里不仅有碧波荡漾的伏尔塔瓦河、繁华与历史交织的瓦茨拉夫大街、从中世 纪穿梭而来的老城广场、气势恢弘的圣维特教堂,而且孕育了德沃夏克的音乐、里尔克的诗歌以及卡夫卡、米兰·昆德拉的小说,流淌着波西米亚式的自由不羁与浪 漫神秘。丰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为布拉格赢得了美誉,也为这座城市戏剧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灵感和机遇。上世纪40年代末和60年代,国际剧协成立大会和国际舞 台美术组织第一届大会分别在这里举行,而如今最吸引世界戏剧人的莫过于始于1967年的“布拉格舞台美术与剧场建筑四年展”(简称“PQ展”,2011年 起更名为“布拉格国际演出设计与空间四年展”)。PQ展被誉为世界舞美界的“奥林匹克”,每4年一届,迄今已经举办12届,成为展示各国舞美发展现状、趋 势的重要窗口。2015年6月18日至28日,为期11天的第13届PQ展在布拉格老城的100余个地点举行,来自64个国家的5000余名戏剧界人士参 加了本次活动。为了向世界集中展示中国舞美发展成绩,中国舞台美术学会派出了强大的参展团队,8台近年来优秀的舞台艺术精品亮相“中国馆”,无论从参展项 目、规模,还是作品质量、艺术交流上看,均创下了中国参加PQ展的新纪录。本报记者远赴布拉格,不仅分享了中国舞美与世界舞美交流、对话的一个个瞬间,也 感受到了中国舞美人对戏剧艺术的独特思考,以及他们打通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审美藩篱,从中国传统美学中汲取诗意和蕴藉的尝试与努力。

  “雾非雾”主题蕴涵

  中国传统美学哲思

  本届PQ展的主题为“共享空间:音乐、气象、政治”,结合中国戏剧美学特色,中国国家馆选择了“气象”作为切入点,将“雾非雾”确立为展览的主 题。对此,PQ2015中国国家馆策展人、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刘杏林表示,“雾非雾”源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花非花》,意在以中国文学语言特有的审美视角 和修辞手法,探求天气现象可能给艺术家的启示。“气象”一词有双关含义,它指特定时间地点的天气现象,也指舞台美术在时空中创造的氛围,“当我们谈论天 气,就是谈论气氛,谈论短暂的和无形的,季节的节奏和情绪、气压和温度、运动和变化,乃至未知和无知、无意和偶然。当我们谈论舞台美术时,运用的词汇也没 有什么不同。”刘杏林认为,“雾非雾”就如同创作者灵感的呈现状态——充满意味和未知,神秘而难以解释。他希望通过展览的内容和形式,反映、记录创作中的 这种状态;同时,也提示我们重视那些看不见的,但深刻影响艺术创作的,历史、文化、自然等因素。

  以“雾非雾”为主题的“中国馆”,空灵、简约、淡雅,8部参展作品以及装置均匀分布其间,既从不同角度向观者“讲述”着自己的历史,呈现出中国 舞美创作的丰富、多元,也彰显了此次展览的特色:不再仅仅展示某个人的模型,而是突出整体展览理念,用包括模型、文字在内的一整套“作品”表达属于中国舞 美设计者的美学思维与艺术观念。像高广健从《天下归心》中提炼出的那把融合着传统与现代意味的椅子,暗示了戏曲及古典文化的现代处境,也显示出不同美学和 形式的衔接与尝试;刘杏林的设置在展厅地面的漏窗,有景有境,透过窗纹,可以看到电子屏幕呈现的窗外的园林或演出场景,园林如同舞台,构成了另一份浓缩世 界的模型;堆积在地面上的古版文字,既是艺术家徐冰,也是舞美设计师刘科栋创作《理查三世》的灵感来源,它们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 一大贡献。这些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艺术表达,体现着中国艺术家的文化根脉和他们共通的情感气质。正如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长曹林所说:“此次展览整合了相对 独立的个体心灵变化,以较为含蓄、象征的方式,把中国设计师对世界的理解和态度加以物化,既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解读可能性,又从哲学层面提供了一个稳定的 平台,使外界可以雾里看花般地管窥中国本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舞美观念正在朝着

  更加宽广的方向发展

  与往届不同的是,本届展览在内容与形式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主办方的策展观念,让展览变得更加具有柔性和亲和力,散点的展陈方式,将观众与展厅 之间的关系改造为“顺路看看”,而观展方式则变为不仅可以走近欣赏,还可以走进互动,甚至参与其中。对于这些变化,曹林认为,展览显示出世界舞美观念正在 朝着更加宽广、多元的方向发展,不同状貌的舞美设计形态不再成为争议的话题,创作者越来越开始将相对狭窄的舞台美术纳入到更宽容的空间中加以审视,使其具 有更广阔的当代性。正如本届展览所呈现的,不仅涵盖了舞台设计、服装设计、音响设计、剧场建筑等传统舞美范畴,而且增添了工作坊、应用舞美、城市表演等强 调现场性与当代艺术融合的新领域,参与的人员也从舞美设计和剧场技术人员,扩展到了编剧、导演、文化研究者等,可以说,“大舞美”的观念正得到越来越多人 的认同。

  作为本届PQ展的附属项目,“部落展”就是一次全新的、实验性的探索。“部落展”的展品是真实的人,展览的地点是布拉格的公共空间。一个部落至 少由4人组成并且必须佩戴面具、有着相似审美风格的着装以及统一的表演方式。中国戏曲学院的青年教师魏玮是中国大陆惟一入选“部落展”的艺术家,她的两部 作品《鲤鱼部落》和《吞口部落》均带有浓郁的东方美感和中国传统文化气息。其中,鲤鱼部落由四条青花瓷鲤鱼形象构成。鲤鱼在中国民间是吉祥的象征,寓意富 贵有余。部落表演时,魏玮将鲤鱼形象直立起来,鱼脸形态犹如青花瓷盘,圆形的鱼嘴是突出的。鲤鱼主体采用演员手持面具的形式,面具和头饰镶有蓝色渐变的飘 带,身穿白色加长太极服。近一个小时的时间里,从广场到公园,从超市到地铁,鲤鱼部落的4名演员在布拉格城市行进中上下摆动,模拟鲤鱼在水中游的动态,吸 引了不少当地市民和游客驻足观看。“希望通过这些中国的文化符号,观众可以感受中国人对自然的表达和敬畏,拉近传统与现代的距离、拆除不同文化之间的藩 篱。” 魏玮说。

  除了“部落展”,中国学生展推出的“旧模式与新课题”、严文龙的“空间展”《文化、自然、戏剧三位一体:草庐剧场》、丁力平的“公共空间展”《中国戏曲之门》等,也从不同角度印证着舞美走向包容、开放的趋势。

  从传统民族、民间艺术

  汲取创作灵感

  在6月22日举行的PQ2015展颁奖典礼上,中国舞美设计师刘杏林的昆曲《牡丹亭》获得了演出设计荣誉奖,高广健凭借京剧《天下归心》摘得演 出设计金奖,这是中国舞台美术家首次在布拉格四年展竞赛中获得奖项,也是第三次在世界专业领域大展上获奖。评委会认为,《牡丹亭》的设计提炼了中国传统建 筑的典型元素,并运用当代视觉方式将古典元素巧妙地处理至最佳境界。这种节制与把控的设计方式呈现出典雅与优美间的平衡。《天下归心》则很好地诠释了当代 视觉风格与古典传统戏剧原则的融合,是当代视觉风格与传统戏剧程式融合的杰出作品。抽象简约的主体视觉形象给人以醒目而深刻的印象。设计不仅激发同时也给 予观众以想象的空间。从评委会对两部作品的积极肯定不难看出,传统、古典的当代激活以及对民族民间元素的运用转换,正日益受到世界舞美设计和视觉艺术家们 的重视,而中国恰恰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可贵的探索。

  谈及此次获奖,曹林认为,这是实至名归。“获奖的两部作品都是中国戏曲原创故事题材,表演形式也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有代表性的京昆。多年来,两 位获奖者坚守艺术个性,从不同的空间维度和视觉呈现,不仅延续着中国传统审美的视觉造型文脉,而且较好地解决了传统与当代的艺术衔接和文化融合。”曹林表 示,从国际舞美范围看,中国舞美设计师的获奖对整个舞美行业来说也有很大的影响,他们以独具东方色彩的诗意呈现,极大地丰富了国际舞台上的视觉样式。“包 括舞台美术在内的视觉艺术,在经历了从现代主义走向后现代主义之后,近30年来出现了新的程式化的趋势,陷入了一个新的困境。从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 展和圣保罗双年展这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展中,我们看到,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之一,正在向传统民族、民间艺术回归。而从民族传统文化、美学积淀中挖掘营 养、激发灵感,也成为当代艺术创作个性化的根本所在”。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