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资讯 >> 正文

打造一部体现中国人筋骨和温度的作品

——导演査明哲谈新戏《中华士兵》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7月15日10:01 来源:中国艺术报 张健

查明哲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之际,中国国家话剧院将把一部由冯俐编剧、査明哲导演、讲述全面抗战开始后中华儿女浴血河山、舍生雪耻、悲壮动人的原创大戏《中华士兵》搬上舞台,这也是中国话剧第一次对国军抗战正面战场进行全景式的呈现。

  2013年, 《纪念碑》在国家话剧院旧址地安门的帽儿胡同排练厅复排;次年, 《死无葬身之地》云集了十余年前的原班人马,窝在地安门苦练两个月再度成功上演; 2014年岁末年初的《长夜》 ,则存留了地安门关于2014年最冷的几十个冬夜的记忆。几乎每一年査明哲都会在地安门旧址排练场待上几个月,在这个实体已经弃用、但凝聚着几十年艺术气 息的空间里坚持艺术创作。就在这个排练场里,我们和査明哲聊起了这部正在艰苦创排的《中华士兵》 。

  《中华士兵》最打动人的是什么?

  《中华士兵》故事发生的背景是1939年的中条山,讲述的人物是抗战背景下的一群黄河“冷娃” 。当时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全面抗战已进行了两年。中国半壁江山已经沦陷,为了征服中国全境的野心的实现,日寇一次次扑向中条山,企图由此越过黄河, 长驱直入西北西南,占领全部中国国土。以陕西地方军为主组成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驻守黄河北岸,誓死保卫中条山、保卫黄河、保卫祖国的半壁江山。在 相持阶段,日寇总是攻不破抵御的防线,失去耐心后终于怒不可遏地集中了几路兵力准备联合对守护中条山的国军以致命一击。最艰苦的一场战役中,千余名十六七 岁、刚刚入伍的陕西“冷娃” ,在完成牵制敌人任务、弹尽粮绝之后,“宁跳黄河死,不作亡国奴” ,义无反顾地走向母亲河——黄河。他们吹着唢呐、吼着秦腔,走向光荣的死亡……在欣然走向壮烈牺牲的过程中,每一个闪现在心头的记忆,都在坚定着士兵们殉 国雪耻的决心。

  这段被尘封的历史给予査明哲情感上强烈的冲击和感动,他感叹道:“这些值得永远被我们缅怀的中华士兵,这段为了国家雪耻而欣然决定赴死投黄河的史诗,我们居然因为种种原因,将其湮没在了历史的长河里。这是至今想来仍让我们觉得有愧的。 ”

  当他再深究蕴藏在这些士兵身上的精神气质时领悟道:这其实就是一种中华民族的精神、中华民族的人格。这群人在维护自己和国家的尊严,他们在血洗 这个民族和国家的耻辱,他们的人生态度和生命情感如此强烈和鲜明。这种精神对于中国的历史、中国的现在以至于中国的将来,无疑是重要的。“ 《中华士兵》里所蕴含的戏剧冲突层次丰富,其中的生与死,忠与孝,光荣与耻辱,生离与死别,生命与尊严,进与退,国家存亡与个人安危,使得这部戏将来在舞 台上的呈现将意义非凡。 ”査明哲表示。

  他认为, 《中华士兵》在强调一种重要性,如果现在的我们能察觉到这种重要性,再来看待今天所面临的一切,就会让我们对待自己的民族和国家的时候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和 使命。“ 《中华士兵》就是在我们的创作中表达这一思想,让更多的观众知道这段历史并以此感受其中的精神。我觉得对于《中华士兵》这部戏,关注点不在于史实是多么分 毫毕现,关注点应该也必须放在‘中国的尊严、生命的尊严’上。 ”

话剧《中华士兵》概念海报

  首次在舞台上呈现“全面抗战”有什么现实意义?

  “我们的创作者,包括导演和编剧,应该在历史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时候调整自己的眼光,坚定自己的追求。 ” 10年前,査明哲首次接触战争题材, 10年后,仍坚定地在开掘这一题材。 《中华士兵》的创作,也在追求对于抗日战争题材的另外一种讲述和表达,用查明哲的话说:“希望能在我们过去的对于抗日战争题材的表达上学习经验,同时也要 有我们自己的理解和处理。 ”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的抗日战争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欧洲战场开始时,中国已经独自抗击日本侵略8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时,中国已经抗 击日本侵略10年有余。从“九·一八”开始到日本无条件投降,无数中华儿女与日寇浴血奋战长达14年之久。和《中华士兵》的出现暗合的,在反法西斯题材的 艺术作品的创作中,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和其创作的作品开始重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这一题材。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大力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伟大 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争取独立自由史册上可歌可泣的一章,它使得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査明哲介绍,两年前,当他想把《中华士兵》所讲述的全面抗战搬上舞台时,是有一些顾虑的,但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周予援给他吃了一颗定心丸:这部 作品里所体现出的伟大的抗战精神,关注普通人身上的民族精神和气节的视角,是最本真、最坚毅、最传统的情怀和力量。周予援表示:“ 《中华士兵》的创作,让我们记住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英雄前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用戏剧作品去铭记历史、铭记先烈,也是中国国家话剧院的责任和艺术担 当。中国国家话剧院具有前瞻性地看到了这个故事中蕴藏着的中国人的精神,提前着手创作,力争拿出一部可以体现出中国人筋骨和中国人温度的作品。 ”

  “不是承认度,而是自认度。 ”査明哲这样注解,对于当下我们越来越重视提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东方战场,东方战场中的中国主战场,不是世界对于我们的认识提高了,而是我们对自己的 认识加深了,我们现在做的是把本该警示人们的这一面“历史的镜子”擦亮,让这段历史甚至是尘封的记忆再次回到大众的视野中去,让尘归尘、土归土之后,该发 光的发光。

  在众多抗战题材的作品中其独特性何在?

  编剧冯俐在《中华士兵》中对于这段历史的把握,从不同的角度,在艺术结构、舞台表达方式上,都做出了自己的探索。

  《中华士兵》中,冯俐既注重写了人物,又从整体塑造出了鲜活的中国人抗战的群像。虽然是群像式,但这些人物居然都极具特点,都具备各自的性格、特点、心理、色彩、命运,这就是戏剧。

  在和冯俐的一次次讨论中,査明哲渐渐明晰了一个创作方向:我们是在非常诗化地呈现那段历史风貌和历史生活,这在现在的戏剧舞台上是不多见的,无 论是它的样式、风格还是结构,还是艺术上都充满了探索的价值。这部作品体现的想法,是10年前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60周年、査明哲在做出“战争三部 曲”的时候便有过的。

  对于“战争三部曲” ,査明哲说这其实是一个巧合。当年排了萨特名剧《死无葬身之地》后,他偶然又看到了《纪念碑》的剧本,觉得很好,就做了。后来在荣获中国话剧金狮奖最佳导 演奖的时候,戏剧评论家童道明先生跟他说“干脆搞个战争三部曲” ,后来经过选择,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就水到渠成地出现了。“战争三部曲”获得了成功,圈内圈外的口碑都很好,但一片赞誉下的他却悄悄地遗憾着: “为什么没能有一部关乎核心主题的我们自己的作品?10年间我一直在寻找。终于, 《中华士兵》来了。 ”

  这个剧本策划在两年前,冯俐执笔开始写作便经历了一年有余,期间和査明哲的一次次讨论,让这个剧本“胖了瘦,瘦了又胖” 。关于抗战的素材太多了,冯俐把自己扔在一堆“血肉”和“炮火”里,她直言把苦痛都写在了戏里,她把几百万字的资料吃到肚子里,用手捏出了30个性格各 异、背景迥然但血性共同、气节共存的中华儿女。

  査明哲在拿到剧本初稿的时候看哭了,他毫不吝惜对这个剧本的赞美,“它艰难但巧妙地找到了与现在的许多同类题材作品的区别,这是不容易的。 ”按照编剧技巧来说,编剧的创作要把自己对于事件和时代的态度放在里头,冯俐却另辟蹊径地没有选择“见自己” ,而是从题材上直接“见天地” ,人物上直接“见众生” ,使得《中华士兵》的态度和情怀从一开始就走向了开阔的境地,也使得她所铺陈的苍茫大地上一个个人物显得铿锵而坚决。査明哲不禁如此感慨:“一寸山河一寸 血,一片水花一儿郎。 ”

  冯俐这样注解《中华士兵》的创作: “一尊中华儿女报国雪耻的动人群像,一幅中华民族几千年战胜苦难的壮丽缩影,一曲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深情颂歌,一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旗帜上的炫目异彩。 ”

  国家话剧院为此挑选了20几个如今活跃在舞台上的实力演员,又从北京乃至全国各地遴选了近20个青涩朴实又真挚果敢的年轻人加入创作,他们将成 规模地在舞台上真实塑造人物,同时又写意描绘出“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雄浑悲壮。这部戏的地域背景在陕西、山西一代,不可避免地沾染了黄土的苍茫和粗粝,査 明哲自己去了当地,请了唱秦腔最好的演员,在“走向黄河”的最高潮,满台将荡起“好男儿为国家,何惧死生”的苍劲之音。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