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资讯 >> 正文

原创评剧《母亲》在京首演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7月10日09:55 来源:中国艺术报 张成

  原创评剧《母亲》在京首演

  缅怀历史、呼唤“人团圆、享太平”

  评剧《母亲》剧照  评剧《母亲》剧照

  “我看见老鬼子拿木棍痛打一个瘦弱的叔伯男人。我听说村里同年伙伴的爸爸被老鬼子砍了头。对门女孩的爸爸是大学生,投八路,打鬼子战死。在我出生的第二年,我的爸爸当了八路。怀着这样的童年记忆的强烈撞击,以万民景仰的密云抗日母亲邓玉芬妈妈撼人心魂的事迹为蓝本,写了评剧《母亲》 。 ”著名剧作家刘锦云如是讲述他创作《母亲》的初衷。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评剧院全新创排的大型评剧《母亲》于7月6日至11日在中国评剧大剧院展开首轮演出。这部戏由著名导演张曼君执导,母亲邓玉芬一角由国家一级演员、评剧白派传人王平饰演。中国评剧院院长、国家一级作曲王亚勋,著名评剧作曲家刘文田以及东方歌舞团音乐总监赵石军共同担任剧音乐唱腔设计。

  抗日战争爆发让邓玉芬与丈夫儿子原本安定的生活被彻底打乱,也让他们沦落为日本鬼子统治下的亡国奴。为了民族大义,邓玉芬的五个儿子和丈夫毅然参军、援军,支持抗日,不幸英勇就义,铸就了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母亲》的剧本灵感来源之一就是邓玉芬的雕像——母亲站在村头,怀抱一双军鞋,深情望向山口,期盼丈夫与儿子回归。中国评剧院创排《母亲》便是期望能够塑造出一位壮美的英雄母亲形象,通过对平凡人物、普通家庭的描写,以小见大,反映出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弘扬爱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母亲》视角独特。全剧以一个女人、一个母亲的遭遇来反映这场战争,场上不出现一个日本兵,集中笔墨来塑造母亲形象; 《母亲》艺术风格也颇见别致。时空自由,过去与现在,现实与幻觉、梦境、回忆相互交织,戏中人物皆出现在想象中,体现一种“间离”效果。全剧省却不必要的交代,极少道白,以唱词来推动剧情发展和刻画人物。而张曼君在舞台呈现方式上也是下足了功夫,此次创作是戏曲现代戏发展的新探索、新尝试。在背景铺垫方面,剧中还适当引用当年的民歌及其相关元素,如:“民国二十六年,华北起狼烟”及根据冀东民歌《绣灯笼》而创作的该剧主题歌《望儿归》等,以增加时代感和真实感。该剧最终表现虽惨烈却不悲伤,重点体现的是高昂、雄浑、壮美、信心和胜利的积极情绪。张曼君表示,“以母亲的视角,母亲的记忆,回望历史,审视战争,体恤生灵的命运,直面生与死的感怀,抒发家国的痛伤及悲壮,是我们对历史的庄重缅怀和呼唤——人团圆,享太平。 ”

  据悉,该剧已入选“北京市文化精品工程”重点项目,并将本剧定为本年度北京市优秀剧目展演开幕剧目。该剧还将于8月中旬开启华北五省市的巡演以及京郊巡演、周末场和进校园等。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