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资讯 >> 正文

歌剧《运之河》: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7月06日09:57 来源:光明日报 郑晋鸣 许琳
歌剧《运之河》剧照 资料图片 歌剧《运之河》剧照 资料图片

  6月30日,为庆祝联合国成立70周年,中国大型原创歌剧《运之河》在日内瓦莱蒙剧院进行首场演出,拉开欧洲巡演的序幕。

  《运之河》是江苏为纪念大运河申遗成功而排演的歌剧,以隋炀帝开掘京杭大运河和隋唐朝代更迭为主线,阐述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作为“感知中国·江苏文化欧洲行”的重要内容,《运之河》在纪念中国与欧盟建交40周年、米兰世博会等国际活动中都有演出任务。

  波澜壮阔的史诗呈现

  “这是一条河,千里长河,连两三河可通四海,船行天下物畅诸国,将承载着大隋国运,将流淌着万民的福泽。修一条河哟,一条梦中的河,这是我此生最美的宏愿……”整场演出,音乐雄浑而不失感染力,既展现史诗的大气磅礴,也有人物刻画的婉约细腻,恍若一幅流动的历史画卷,在舞台上徐徐展开。

  歌剧由著名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唐建平作曲,著名编剧冯柏铭、冯必烈撰写剧本,国家一级编导邢时苗执导。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歌剧,主创团队格外注重突显“史诗品格”,翻阅大量历史资料,力求人物表现到位、有感染力。

  同时,舞美、服装等方面也别具历史韵味。“萧后的首饰设计就是以隋炀帝墓出土文物为蓝本。”舞美刘科栋说,舞台还特意设计出一个大翻板,一面是金色的铜镜,一面是银色的水纹,图案均仿照隋朝的文物设计,铜镜表达的是“以史为鉴”,水纹则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深意。

  这段波澜壮阔的史诗,在2014年捧得第二届中国歌剧节7个大奖,从江苏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家国命运的现实思考

  这条贯通南北的“运输之河”,更是一条承载家国荣辱兴衰的“命运之河”。“在大运河申遗成功之际,《运之河》反思历史情境下修建河流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该剧导演邢时苗说,这部剧在展现大运河这一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的同时,更侧重呈现大运河赋予家国命运的现实思索,让《运之河》的底蕴更加厚重。

  知名影评人舒克曾发微博感慨:“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成功却又失去江山的故事,揭示了‘宏图大展’与‘天下归心’的命题,令人深思!”

  “一条大河的诞生,两个朝代的兴亡。”南京市民王凡说,历史不容忘却,历史背后的经验教训和现实意义值得我们理性反思,隋炀帝修建大运河就是历史留给后人的一面镜子,它警醒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纵观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地方元素与国际化交相辉映

  2013年11月,扬州曹庄隋唐墓葬被确定为隋炀帝与萧后最终葬所。去年6月,由江苏牵头的大运河申遗获得成功。大运河与江苏密不可分,因此,歌剧中不乏江苏元素。

  《运之河》的音乐大气磅礴,其主旋律就取自地道的扬州民歌《拔根芦柴花》。团队在编曲中对其进行改编,把舒缓的江南小调变成了宏伟的交响乐,让这首江苏民歌的气场强大了起来,为人称道。

  歌剧在欧洲的首场演出在日内瓦。瑞士著名音乐家克伊奈·米歇尔看完歌剧后评价道:“《运之河》用歌剧艺术的形式呈现大运河贯通南北的开凿历史,虽然讲的是中国历史故事,但采用现代音乐的表达形式,欧洲人会从这样的演出中,感知中国。”

  “大运河不仅连接中国的‘两江三河’,而且流入大海与世界文明交汇交融。”歌剧艺术总监、江苏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李朝润说,歌剧表现的立意和主题既有民族性也有世界性,而采用歌剧的形式,正是想通过地域化的元素和国际化的视野,呈现中华民族这一伟大创造中所蕴含的丰厚价值。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许琳)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