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资讯 >> 正文

不谈艺术只想赚钱的思维是种“电影病”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7月03日09:53 来源:中国艺术报 舒锋

  日前,著名导演侯孝贤接受采访,在谈到台湾电影面临的困境时坦言:“问题就是每个人都想赚钱。 ”结合我国电影业的发展现状,推理开来,这样的判断在某种程度上也适合于大陆的电影。笔者以为,“想赚钱”恐怕并没有错,但如果“每个人都只想赚钱”的话,这样的电影生态难免显得有些不太正常。

  投资人、制片人不是慈善家,对电影票房提出要求没有任何问题,要求投资有所回报,更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和电影市场的要求,但是不是因此就能把电影当做赚钱的工具,甚至把赚钱与否当做电影成功与否的唯一衡量和评判标准呢?这显然有待商榷。

  电影是什么?电影是艺术,是文化,当然,也是工业时代的文化商品。不过,文化和商品的平衡把握在当下却出现了一些失衡的症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戴锦华的观点很值得参考,她说,“现在的中国电影是被太多钱噎住了。电影艺术只能与资本共舞,是事实;但如果电影成了资本的独舞,那意味着我们失去了电影。如今电影产业扩张,资本过剩,是好事;但如果电影成了资本的假面舞会,那只有死路一条。 ”她还进一步说,“不谈内容,不谈故事,不谈电影艺术,很可能满盘皆输。 ”

  笔者认为,“都想赚钱”的“电影病”症结就在于不少人把电影的利益考量凌驾于艺术和文化之上,过于追求经济利益,缺少能够打动观众的内容和故事,缺少精神境界的追求,甚至为了利益可以对电影的艺术和文化内涵进行无原则、无底线的阉割,可以抽空电影作为艺术和文化的存在根基,只把电影当做赚钱的筹码。然而虽则电影是工业社会产生的艺术,但即使再赚钱的电影,如果不能给观众带来心灵和情感的震撼,再好的情节和再美的画面,充其量也只是图片集罢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影。

  英国导演汤姆·霍伯在第16届上海电影节期间曾提出“为何中国电影如此商业化”的观点:“在中国这些天里,我有了这样的印象,有很多年轻的导演希望自己能够拍大片,他们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其中票房的压力比创作好的艺术作品的压力更大。在我看来,中国应该保护和注重电影在艺术上的成长。 ”我们应该正视这个问题。如果制作方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而匍匐于利益,一味迎合大众的口味,当电影将粗疏浅陋的流行趣尚奉为最高律令,迷失在世俗的层面里而无法自拔时,将必然丢弃电影的严肃和高雅,让电影成为了媚俗和功利的牺牲品,这无疑是种病态,是对电影艺术和文化追求的自我放逐,值得所有电影人反思。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