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外国文艺 >> 文学评论 >> 正文

书写知识女性的碎片人生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1月27日09:57 来源:中国作家网 刘雪岚

  《碎片人生: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知识女性生存状态的文学构想》:

  书写知识女性的碎片人生

  英国小说家和评论家A.S。拜厄特(Antonia Susan Byatt,1936—)进入中国读者和评论界的视野,始于上世纪90年代,兴盛于10年前。迄今为止,拜厄特已创作小说十余部,获奖无数,因其文学成就被两度授勋,被称为“女勋爵”。2008年还被《泰晤士报》评为“英国1945年以来最重要的50位作家之一”。2012年,拜厄特跟随英国使馆文化教育处的“UK NOW艺述英国”再度访华,引发读者热潮和媒体关注。遗憾的是,即便如此,她在中国读者中最知名的作品似乎依然只有《占有》这一部布克奖获奖小说。

  同样,国内英美文学界对于拜厄特的研究虽在2004年左右开始兴盛,但在搜索中国知网所查到的50余篇硕、博士论文中,除了梁晓冬和金冰的两篇博士论文谈及她的三四部早期长篇小说,95%的论文探讨的也只是《占有》一本小说,这种怪异却又普遍的扎堆研究现象多半也是因为此小说获奖并在2002年被成功改编成剧情电影。如此看来,在中国学界短暂的10年拜厄特研究史中,她的短篇小说和文学评论少人问津,她历时20余年完成的、更具雄心的“弗拉德里卡成长四部曲”更是无人论及。直至今年,陈姝波研究拜厄特创作的专著《碎片人生: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知识女性生存状态的文学构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以下简称《碎片人生》)出版,主要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立足文本细读,对那个特殊时代的英国知识女性的“身份困惑”、“生存危机”和“命运前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绘和阐释。

  在英国文学界,拜厄特的创作向以书写历史和女性题材闻名,以《占有》和《天使与昆虫》为代表的作品重构历史、承继传统,甚至创造了新的文学类别即“新维多利亚小说”。相比之下,“四部曲”等作品则以书写特殊年代知识女性的成长、困惑、危机和重生而展现出心灵史或成长小说的特色。“弗拉德里卡成长四部曲”由《花园里的贞女》(The Virgin in the Garden, 1978)、《静物》(Still Life, 1985)、《巴别塔》(Babel Tower,1995)和《吹口哨的女人》(A Whistling Woman, 2002)组成,创作周期将近30年,4本小说篇幅超过2000页,如此长的时间跨度和如此丰厚的故事内容,对任何学者都是个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说,《碎片人生》可算是勇气和毅力之作。

  相比国内英美文学界重理论、轻文本的研究倾向,《碎片人生》可谓特色突出,正如盛宁在序言中所说,该部专著的最突出特点就是始终“着眼于文学的细读和分析”。这或许听上去应是常识,难道做文学研究,不应从基本的文本细读着手吗?其实即便能避免国内学界流弊已久的机械地搬弄理论去诠释文本的问题,文本的细读和分析所需要的阅读和体察功夫远非信手拈来、朝夕可得,它不仅要靠读者的文学敏感和语言细察,人生的阅历和识见也很重要。盛宁归纳的一部文学作品应具备的3个W要素,即Word(语言)、World(文本世界)和Work(作品),在《碎片人生》中都得到了充分关注和详尽阐释。

  《碎片人生》立足于4部小说,着眼于社会文化史,试图条分缕析地解读拜厄特对英国知识女性生存状态的文学重构,每部小说自成一章,探索不同命题,如女性身份建构、“自由女性”的危机等,基本可包括在“自我、性、婚姻、家庭、职业”几个关键词中。书中每一章都有故事介绍,主题分析,所论话题虽各有侧重,亦错落有致,有的话题还能贯穿全书,线索和逻辑比较分明。例如对于二战后西方女性主义浪潮及其带来的性别意识形态的混乱和性解放等问题,在每一章论及女性人物的生存和探索时都有相应的分析和批判。无论对于小说文本还是当时社会风貌和观念的探究,都能在书中找到充分的解答。

  拜厄特从小受教于剑桥和牛津,读过博士,又在伦敦大学学院执教多年,算是位学者型作家。她惯于爬梳历史,时而掉掉书袋,写的还多是知识女性,难免让普通读者如坠迷雾。《碎片人生》作为学术论著,最可贵的是不仅把拜厄特的小说故事娓娓道来,还把她的创作意图和文学隐喻一一破解,让普通读者也能有茅塞顿开的阅读快感。突出范例即是对拜厄特小说中互文性文本的出色解析。第一章曾讨论《花园里的贞女》中出现的诗剧《阿斯忒利亚》,作者不仅把诗剧的创作和排演跟女主人公弗拉德里卡的身份探寻环环相扣,还追溯了“童贞女”阿斯忒利亚的希腊原型,和对伊丽莎白一世和二世女王的不同指代,同时还探究了文艺复兴时期的“黄金时代”和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社会历史现状及变迁,让整部小说的解读变得丰富而立体,寓意迭出,展现了作者出色的文献阅读和把握能力。

  此外,《碎片人生》中,作者不仅精通英语,中文表述同样畅达、老练。这也正是此书作为学术专著的最可圈点处。我曾在一次读书报告时看过作者手中4部英文小说原本,令我惊叹的是,几乎每页都有红笔圈点,书看上去破破烂烂,书页翻卷,有的甚至开胶散落,足可说明她阅读文本的踏实和细致。每每读她的文字,我总感到言为心声,或许因为我们同是人到中年的知识女性,对拜厄特小说中那些女知识分子的挣扎、困顿、焦虑和期冀都有深深的认同和了解,但这种浑然入境的阅读体验终究跟姝波圆熟、流畅的文字表达分不开。

  幸运的是,读《碎片人生》,我常有豁然开朗的人生顿悟。就像姝波所说,敢于选“四部曲”为题,不仅因为喜欢,也是为了更深地探究英国知识女性的生存本质和彼时社会的文化风貌,更想为当下经历高速发展变迁的中国社会提供些参照和借鉴。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