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文稿交流 >> 正文

阿细的先基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07年05月17日14:14 作者:老野鹤 意向:出版

    关于世纪版《阿细的先基》的介绍

   ( 内容提要): 据说,地球上五千年一满,天神就要发一次灾,把地球上的人全收掉,只留下两个传种的好人。人类的第一次灾难是天上出了七个太阳,把世上的人类和其他动物全部晒死,每样只留下一对传种的。人类的第二次灾难是水牛和山羊打斗时淬出的火星点燃了枯草而引发了一场大火灾。一个五千年又满了,人多得盛不下了,天神决定发一洪水泡天,就派谴使者金龙泼下凡查访两个传种的好人。彝族支系阿细人的叙事长诗《阿细的先基》就是讲述这一“生天生地”和人类三劫难的故事。
  《阿细的先基》因气势宏伟,结构庞大,内容丰富而被文学界人士和民族学专家誉为东方的创世纪史诗。《阿细的先基》形象生动地反映了阿细人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一个侧面,贯穿了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把阿细先民百折不挠地征服自然的斗争历程,表现得真实有力,生动感人。作品是神话与现实的交织,理想与生活的融合,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与艺术价值。
    据考证,《阿细的先基》发源于今云南省弥勒县西二镇矣维村公所乐多寨的“鲁依噔嫫”(意为大石窝水塘)。确切地说,这是一种押韵的五言长诗,它用诗的方式记载了阿细人远古时代的传说,读着朗朗上口,听着悦耳动听。它与现行的阿细口语有很大的差异,从组词与谴词造句的角度来说是古代彝语,其显著的特点是有较多的单音节词。
    在悠久灿烂的彝族历史文化中,《阿细的先基》因其规模庞大,内容丰富而远古,气势雄伟,结构严瑾,修辞手法的娴熟多变而成为一部空前绝后的奇书,是当之无愧的东方的“创世纪史诗”,内容包括天文、地理、民族迁徙、风俗起源、人物传记等,是阿细人的百科全书。到目前为止,谁也不知道《阿细的先基》到底有多少行(实际上也无法统计)。                        
  这部史诗最先由著名诗人,作家光未然(张光年)先生于1944年记录整理完稿,由取名为《阿细的先鸡》。1945年夏,北京大学袁家骅用国际音标记下了由阿细学生毕荣亮所唱的“先基”原歌,对先基字句采取直译,着重研究其音乐,语汇和语法特点。于1946年7月在南开大学《边疆人文》第三卷第五、六期合刊上刊发。1952年1月,袁家骅对毕荣亮所唱的“先基”原歌进行重新整理,于1953年6月列入《语言学专刊》,由中国科学院出版,题为《阿细民歌及其语言》,1953年,光未然又重新修订《阿细先鸡》,更名为《阿细人的歌》,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1958年9月,为了对《阿细的先鸡》作全面系统的调查收集,由中国作家协会,昆明分会和昆明师范学院共同组织了以昆明师范学院1955级部分学生为主的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红河调查队成员深入弥勒西山对先基进行了广泛的搜集。1958年11月,人民出版社再版光未然的《阿细人的歌》。1959年,红河调查队整理出版新版《阿细的先基》(名称从此固定,为阿细人所承认沿用。笔者注),先连载于《边疆文艺》第7、8期上,后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单行本。1960年人民出版社予以重版,1978年10月云南人民出版社重版。
  法国传教士保罗·维亚尔(Paul Vial,汉名邓明德)当是最早关注彝族文学的西方学者。他在云南弥勒彝区生活的30年中,对彝族历史、文化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造诣颇深,其著述主要有用彝汉文对照的彝文经典《宇宙源流》,其中收入了《天地起源》、《洪水泛滥》等彝文经籍。
     直接关注彝族神话与史诗的日本学者是伊藤清司教授,他从比较民俗学的角度,对彝族口承文化传统、创世史诗、火把节习俗、傩戏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成为彝族文化与日本文化的比较研究成果,其中《〈天婚〉故事的结构研究》一文中涉及到的“天婚”故事或母题,引证了彝族洪水史诗(有诸多的异文)的内容;《神话中的性》引述了袁家骅先生早年搜集的《阿细民歌及其语言》一文中关于“兄妹婚”的神圣叙事;《眼睛的象征》(1982)大量引用了史诗《查姆》和《阿细的先基》中关于“眼睛”与人类发展的叙事。
     《阿细的先基》的出版发行,它使民间口头流传的先基推向外界,提高阿细人的社会知名度,无论是增强民族的自信心、或是培养民族的自豪感都有积极的意义。但是,由于主观与客观的原因,以前所出的几个版本各有所得,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在搜集整理过程中,以求同存异的方式,经过艺术加工的先基,将不同流传地区的先基很生硬地融为一体,以致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它本来的风貌。
     2、由于政治因素的干扰或社会环境的影响而顾此失彼。比如:《阿细民歌及其语言》用较大的篇幅记录求爱、成家,又增悲歌,而1978年的再版本《阿细的先基》则视成家中的每些片断为“混杂有迷信色彩”,视阴间相爱为“气氛相当阴暗(笔者在阿细先基的思想内容中论及其中一节)而删之,其实,这么做也既不符合历史唯物论也不符合辩证唯物论。
    3、当时的搜集整理者主要从文学的角度出发,而缺乏民俗学,特别是缺乏彝族历史文化等知识,显得心有余力而力不足,再加之思想局限性,使先基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4、担任翻译工作者的汉语(语言文学)水平不高(这是失真的主要关键)。在这样的前提下整理出来的先基,自然难免词不达意或偏离原意。例如:原诗为有韵的五言诗,但整理后却成了长短句,这主要是翻译者力不从心所致。其实,五言是彝族语言、诗歌、民谣、经典文献的主要模式,为了符合这个模式,往往把双音节词改成单音节词,不够五言的加虚词凑成五言。翻译者如有较高的汉语水平和一定的文学修养,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持原诗的五言风貌。
    5、阿细先基作为一部优秀的民间叙事史诗,其思想内容宽阔,具有较高的历史学价值和美学意义。然而,作为彝族历史文化丛书中的一部经典,竟然然遗漏了阿细先基的产生与发源及情歌对唱中的不少章节,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鉴与以上存在的不足,阿细作家、阿细历史文化专题研究员张彦鑫(彝名:张吉野鹤)对这部长诗进行了全面的搜集,搜集到二万多行的原始资料,删去了部分独立的片断,翻译整理出长达一万三千余行的世纪版《阿细的先基》。这次重新搜集整理出版发行的重要意义在于对以前所有版本的曾补和修订,还其“五言诗”的本来面目,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相关链接:漫谈版《阿细先基漫谈》,电视散文《阿细的先基》,电影文学剧本《阿细的先基》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