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理论 >> 理论热点 >> 正文

全媒体时代文学的精神突围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3月28日10:06 来源:中国作家网 郝雨 李如冰

  我们今天这个对话从媒体问题切入,因为在当下这个全媒体时代,所有社会问题、文化问题以及学术问题的讨论,都离不开媒体空前发展这样一个重大现实。这里称之为“融媒”、“全媒”乱世,是因为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体前所未有的繁荣,“互联网+”已经覆盖了我们的各个行业和社会的各个角落。而在这种繁荣的背后,实际上也隐藏着诸多混乱的因素,所以把这称作媒体的“乱世”。

  近几年,新媒体发展最迅速的是“两微一端”。在这个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无所不在的时代,人人都可以建一个公众号,极其混乱。这导致了信息碎片化、泡沫化、垃圾化越发严重。所以我们在讨论当下文学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放在这个大的背景之下。而所谓文学精神,首先就是要追寻文学的根本精神,即传统的人文精神、启蒙精神。这是当下的媒体乱世中最稀缺、最宝贵的精神。

  文学之痛

  李如冰:从总体上看,新媒体在改变人们信息传播方式的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文学生产、文学传播和文学接受的形式,进而导致了文学形态的总体改变。

  郝 雨:当下这样的一场文学危机,准确地说是启蒙文学所遭遇的困境。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是极其复杂的。

  首先,从根本上说,市场经济极大地刺激了人的享乐欲望。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物质条件逐渐富裕,对物质的享受也就被充分地刺激起来。享乐主义横行,人们更关心的是在物质上及时行乐,而精神世界的深层次需求就越来越被全社会疏离。由于市场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转变,开始更注重精神方面的消费。由此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价值评判的标准不甚清楚抑或是全然模糊。在另一方面,处于后现代生活中的人们往往更加注重生活的独特性,也因此会改变这个社会原先固有的消费模式,创造出许多各不相同的消费文化。又是这些不同于以往的消费文化,导致艺术与生活、学术与通俗、文化与政治、神圣与世俗之间区别的消解和反叛,最终造成社会的动荡,这又是人们需要警惕的重要一点。

  其次,网络和新媒体的飞速发展造成了信息的急速膨胀和泡沫化;信息超载、信息污染、信息碎片化也抑制了人们对于精神问题的深度思考。

  最后,教育体系的功利化,使得文学一直被认为是多余的、无用的,甚至很多年轻人读小说、写诗、看文学作品的爱好都被学校甚至家长认为是不务正业而被严令禁止。当一个民族从小学到大学的整个教育体系都完全功利化,忽略甚至几乎放弃了人文精神培育之时,文学被边缘化就是非常自然的了。

  李如冰:当下中国的严肃文学创作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一方面,从事文学写作的人越来越多,网络使得越来越多非专业作家投身文学创作行列。另一方面,严肃文学的创作难以缔造新时代的高峰。我国的文学创作如何既能紧跟时代的步伐同时又能保持文学纯正的本心,在文学创作生产的同时肩负文学的启蒙精神与社会责任?

  郝 雨:从需求方来看,可以发现文学市场严重缺乏消费的动力和购买的欲望。这正是当下启蒙文学不景气的一个重要原因。从文学生产的角度来看,我们的文学具有一种社会承担的传统。文学对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文学曾出现了一股自我边缘化的思潮。它主动放弃肩负历史使命,放弃承担社会的责任。当时,比较流行的一种观念就是“不要让小说文学承担其不能承受之重”,随之而来的是小说创作无主题、无情节、无中心,淡化政治、淡化思想、淡化社会责任的思潮。以至后来愈演愈烈,到最后完全放弃所有的社会承担。尤其是随着网络文学的飞速发展,文学的过度娱乐化、为文学而文学、盲目迎合市场需求的种种趋势,形成了文学的各种畸态。

  文学自信的重建

  李如冰:当前,信息传播渠道多元化,在网络新媒体的冲击下,数码阅读、电子阅读从总体上说已获得普及,成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新的增长点。互联网、电视、电台对纸质媒体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阅读、购买纸质图书的人数大幅度减少,阅读习惯也越来越碎片化、浅层化。面对阅读方式的转变,当代文学应如何对接?

  郝 雨:网络文学成为市场化文学的助推手和主力军,其基本的职能和风格就是娱乐至上。因为如果没有娱乐也就没有人肯付费阅读,所以对网络文学来说大家阅读一部作品,就是为了减轻压力、放松心情、填补空虚无聊,而不是花钱买说教。有一种很专业的说法,叫做“无聊经济”。也正因如此,文学的思想性及它所承担的社会意义就大大降低了。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找到了文学精神衰落的根源,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的症结。而如何扭转这种局面开展文学复兴,进行文学精神的重建和文学使命意识的回归,主要是靠文学自身的力量。要遏制文学精神的衰退和文学使命感的弱化,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重树文学的精神自信、艺术自信以及文学使命感的自信。这样的自信,并非凭空想象或杜撰出来,而是文学自古以来就具备的一种精神气度,是其内在的一种力量。

  文学要想实现突围,要走出当下的这种困境,首先就需要树立一种文学自信。当然,我们强调的文学精神的自信并非仅凭精神思想来发挥作用。归根结底,文学还是文学。要想让文学真正地走进广大受众,还是应该强调它的艺术价值,让文学充满艺术的自信。

  当下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异军突起,加之越来越视觉化的信息传递,如果文学没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吸引力,是很难冲出低俗化、碎片化的信息包围圈的。所以面对这样一种严酷的现实,我们的艺术,我们的文学必须从古今中外那些经典作品当中吸收营养,增强作品的文学性与艺术性,以艺术震撼之力来争取当下被新媒体淹没的受众。此外,还要进一步提升文学的艺术境界,弘扬人文精神,用饱满的艺术自信来战胜当前的文学困境。开放的时代、多元的时代,艺术的表现也必将丰富多彩,这对于文学创作来说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重新开启文学的启蒙精神

  李如冰:当下除了重建文学的艺术自信,文学的使命在哪里,我们又怎样才能肩负起文学的使命呢?

  郝 雨:除了艺术自信,文学的使命自信究竟是指什么呢?其实就是题目里谈到的启蒙主义。我们提出来的文学突围,对艺术精神的坚守,归根结底就是要以人为本,要重建人文精神,所以说文学要以启蒙为最根本的使命。当下高科技新媒体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让人丧失了自然属性。机器和技术无处不在,使人在虚拟和现实世界中游离,人的情感也被无情撕裂。

  我在从河北回上海的高铁上,看到坐在我旁边的一位年轻妈妈带着一个大概四五岁的女孩。妈妈一路在刷屏玩手机,小孩靠在她身上无所事事,几个小时的车程中,妈妈和孩子没有任何语言的交流。这个母亲通过手机在虚拟的空间里自得其乐,然而亲情——这种实实在在的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关系,却在逐渐割裂,这就是新媒体时代的一种困境。技术剥夺了亲情,泡沫的信息淹没了常态的人际关系。我们的文学启蒙就是要强化“人”的意识,人是自然之物,也是社会之物,要和自然进行深入的沟通,要和人保持亲密的接触。

  启蒙主义的核心精神就是要提倡人文精神,要以人为本。在当下大环境下,文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抵抗商业主义、技术主义、物质主义。所谓抵抗商业主义,就是不要让人心被金钱污染;抵抗技术主义,就是不要让人被泛滥的信息淹没;抵抗物质主义,就是不要让公众只顾埋头于对物质的追求和享受,要有精神上的高层次高境界的追求。在这样的目标之下,文学的任务其实是极为艰巨的,文学的道路也是非常艰难的。因为在一个人们普遍漠视文学的时代,要唤起人们对文学的热情是极其不易的。虽然我们这样的倡导不可能很快实现或完成,但也应逐步强化这样一种意识。由此可见,我们不能够任由文学远离社会责任、远离历史使命,树立文学使命自信,开启文学的启蒙思潮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