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理论 >> 学术动态 >> 正文

乐黛云:中国比较文学 当前需返本开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1月18日13:29 来源:深圳商报 魏沛娜

  ● 乐黛云,女,1931年生,贵阳人。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与比较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外国语大学兼任教授;历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15年、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主席7年,自1989年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至今、现任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法合办《跨文化对话》杂志主编。

  上世纪80年代,著名学者乐黛云和先生汤一介受邀来到深圳,和胡经之、李赋宁共同创办了深圳大学中文系以及深大国学研究所、比较文学研究所。可以说,中国比较文学从无到有,从寂寞走向繁荣,特别离不开乐黛云这位拓荒者的探索与奋斗。尽管年逾八旬,乐黛云仍然深深关注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方向与挑战。去年恰逢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30周年之际,乐黛云接受了本报记者独家专访。访谈过程中,这位老学者思路清晰明辨,对深圳大学、对中国比较文学一如既往地充满关怀。

  迈向更加成熟的转折时期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2015年是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30周年,这30年的比较文学是在您的理想发展状态之中吗?

  乐黛云:每一件事情都有一个发展过程,比较文学亦是如此。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主要是研究文学关系,比如中国文学和法国文学的关系,中国文学和美国文学关系;第二个阶段是研究文学所表现的共同因素,比如表现人性,探索不同文化之间的共同之处;第三个阶段是进入20世纪以后,比较文学更集中在研究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差别、对话和互动,也就是更注重研究文学之间、文化之间的“间性”,从“间性”中发现差别,又从差别之间取长补短,既深入了解对方,又反观自己,在对比中发展双方的文学与文化。

  孔子说 “三十而立”,中国比较文学已到了“而立”之年,也就是到了一个迈向更加成熟的转折时期,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返本开新,回到文化的基本价值,开辟新的境界,创造新的成绩。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上世纪末,有关比较文学“学科之死”的论调甚嚣尘上,在国外曾有衰落之势。然而近几年来这些论调有了很大改变,尤其是中国的比较文学恰恰相反,处于欣欣向荣的状态。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乐黛云:当时,一些外国比较文学学者没有看到多元文化的发展,总是局限于欧美文化的历史和现状。他们不习惯与世界文化平等交流,也没有看到世界文化发展的多元趋势,没有看到新兴国家的文化和文学必然要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改变世界文化的格局。

  中国比较文学一开始就是从多元文化出发,从来不想去统治别人。总结这三十年中国比较文学发展的主流,就是坚持文化之间文学的平等对话和交流。目前,这一发展方向已开始得到更多国家的认同。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我们反对欧洲中心主义,自己绝不能变成中国中心主义,目前有人非常强调中国文化尤其是古代文化,好像中国文化也要覆盖全世界,征服全世界的文化,这也是错误的,是走过去欧美文化殖民的老路。对这一点,中国从一开始就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在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三阶段,中国比较文学一定能蓬勃发展,势头将会是很好的,我对此很有信心。

  恢复和创造自身文化话语还有过程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现在有学者强调要建构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话语体系,对此您怎么看?

  乐黛云:当然中国应该有自己的话语,用来解释自己的文化和文学,不能只用欧美那套思维方式,强加套用于中国文化。那样做只有两个结果:一是掩盖或阉割中国文 化固有的特点;二是其他文化也不能通过中国文化来反观他们自身,得到助益。过去一百年来,西方思想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有好的也有坏的。我们借助西方的思想理论,对于发展自身是有很大帮助的,这已经融汇在我们的文化和文学里,无法剥离,也无须剥离。我们不能否定一百多年来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发展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但与此同时,也不能无视其消极作用。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在您看来,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话语体系现在已经建构起来了吗?

  乐黛云:我想还没有,还在建构之中,西方影响是很大的,一百多年来的文化殖民,用西方话语来覆盖我们的文化,解释我们的各种现象,是非常深刻的。我们要恢复和创造自己的文化话语,还需要有一个奋斗过程。

  要拆掉中国学派的篱笆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上世纪80年代,您与汤一介先生共同创办了深圳大学中文系以及深大国学研究所、比较文学研究所。我们常常想,如果您一直留在深圳,那么现在深圳大学的比较文学可能会办得更好。

  乐黛云:中国比较文学最早的发源地是在深圳大学。当时大家都不承认比较文学,认为比较文学既非中国文学又非外国文学,好像是一个怪胎,很多人并不看好它。当时我在深圳大学担任中文系系主任。事实上,比较文学只有在深圳才能办起来,因为深圳大学当时是一个新型大学,时任校长罗征启是一个思想解放的人,对组建比较文学新学科很鼓励。所以,中国比较文学第一个诞生地就是深圳大学,当然深圳大学也有它的优越条件,一方面毗邻港台,台湾地区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设立比较文学博士班,其先进思想对内地发展比较文学大有裨益。

  那时我们创办深圳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有一个目标理想,就是认为应该把深圳大学办成 东南亚的一个学术中心,因为东南亚有很多华侨,他们需要学习汉语,学习中国文化,学习中国传统习俗,他们也较深地了解西方文化。当时我们希望通过比较文学把中国跟东南亚这片土地联系在一起,围绕“文化中国”,把这一大片热爱中国文化的人带动起来,做成系统性的宣传和研究。后来因为各种发展的条件不够,于是中断。加上后来一些历史原因,也就失去了这种“雄心壮志”。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在中国比较文学而立之年,可以请您谈谈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未来发展的可能及路径吗?

  乐黛云: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即《打开中国学派的篱笆》,我不赞成用中国学派来绑住我们自己,因为比较文学本身就是开放性的,不断要和别的文化交流,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间性”,如果不拆掉这个中国学派的篱笆,中国将永远是封闭的。正如对中国现代文学、当代文学,也不应该区分其属于中国学派与否,而是应该让他们充分开放性地发展,他们完全可以今天像这个学派,明天又像那个学派,他们应共同属于全世界;况且过去的学派也不是自封的,往往是被后来者的叙述所分析和归纳的。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