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理论 >> 理论热点 >> 正文

什么是今天的现实

关于长篇小说的一点想法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1月08日10:49 来源:中国作家网 黄孝阳

  马尔克斯说,“我是个现实主义作家。”我认同。文学艺术是现实下的蛋,或者说是现实这只蝴蝶所引发的风暴。我喜欢比喻,它更可能接近上帝的嘴唇;我讨厌陈词滥调,看到有人把现实比喻成河流,就觉得眼睛疼。

  某日,突然觉得这个庸俗不堪的比喻大有深意。

  河流,有层流与湍流。河床若有巨石等障碍物,还会形成涡流。水流的种种形态,皆是现实的某个比喻,是对社会生活和历史事件、文化现象与思想观念等的奇妙概括、命名。水的流量与流速,又受降雨量、蒸发量、渗透量、流域大小以及河床构造及其地理面貌等种种因素的影响……这种复杂性、不确定性,与个人 与国族的命运又何其相似!

  更有趣的是,人们望见河流时,所见其实即“河面”,只是河流这个整体中极小的一部分。水底另有广袤。这个隐蔽于日常之下的广袤性,支配着河面上的“耳得之为色,目遇之成色”。这是事实,但少有人关注。大多数人是作为“河面”上的漂浮物存在,河面的现实就是一切的因果,河面上的规则便是全部的律法。大致两个原因。首先是没必要,这是价值观。对月亮一无所知的渔民,同样能收获潮汐的丰厚馈赠。况且河面上的风景本来美不胜收,又何必忍受寒冷跑到水底去?其次是看不见,这是方法论。不是说有勇气潜水就能看见那个广袤性(理性只是它的一部分),人类固有的认知缺陷、个体偏见,都可能导致视而不见。

  一个念头在脑子里响了一下。

  如果说短篇小说是对跃出河面那尾青鱼的捕捉,作为文学殿堂里的至大至重之物,长篇小说就应该是对河流的完整呈现,不仅有河面上的滔浪排天、浪遏飞舟,以及两岸猿声啼不住,还包括河底所有的秘密。哪些秘密?

  我们已经来到了“知识社会”,它有五种显而易见的基本矛盾。

  第一是知识体系的冲突。我们讲中国梦,说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其实就是在坚持着1949年后逐步建立起来的这套知识体系。

  第二是权力与资本的冲突。资本通过市场建构新秩序。它需要文本彰显其意志,不仅仅是对商业活动的描述——它的胃口显然要大得多,要把所有的书皆视为商品,并根据其可能盈利的多少进行价值重估。这就必然要与原来的权力话语产生冲突。所谓类型文学与严肃文学,即资本与权力各自的话语分娩。

  第三是国族利益的冲突。国族是一个近代以来被苦心孤诣建构起来的意识形态,其根源在于传统,是文化差异、历史记忆、语言与肤色、民族性与地缘等的总和。它通过汲取过去的力量得以凝聚人心,提供安全感、某种生活方式,使自身作为一个“共同体”,得到生活于其中的同胞们的认同,是“诸神凋蔽后,人的栖身之所”。

  第四是技术与道德的冲突。蒸汽机的发明解决了一个人力匮乏的问题。电脑及互联网的发明解决了一个人脑匮乏的问题,使知识生产呈指数增长。近百年来,不仅是物质财富,人类所创造的精神产品同样是过去数千年的总和。技术正在从效率与平等两个方面建构自身的伦理,这导致传统道德体系的瓦解崩毁。有两部电影《她》《机械姬》,即是对此命题的论述。

  第五是代际冲突。比如我说被视为夹缝里的70年代作家群,未来或许会被视为一个群星辈出的大时代群体。因为“70后”承上启下,尤其是这个 “下”。这个“下”不是一个上游到下游的关系,而是突变,是在中国从农耕社会到知识社会的大跃进背景下的“地震”与“海啸”。“70后”要面对那条经常被命名为“中国故事”的河流——狭义来说,即对国族的叙事;同时还要面对另一个由互联网打开的对未来的想象,是蝴蝶效应、量子理论、大脑上传等等——狭义来说,即是由科技进步打开的景深。

  这是现实,是我们的今天与明天。但我们的文学,尤其是长篇小说远远落后于这个现实。有多少部作品所赋予的中国人的容貌与性情,能够完整呈现出这五种基本矛盾,或者其中之一?大多数还是停留在一个“史学传统”里,所处理的题材基本还是农耕社会的魂魄,对以机械复制为主要特征的工业社会少有触及,更毋论当下这个异常复杂的知识社会。他们所津津乐道的美学风貌,无非是“茶杯里的风景”。

  当然其中一小部分作品无愧于时代,值得脱帽敬礼。我研究过它们体表繁复的花纹、文本里的崇山峻岭与静水流深。一些值得尊敬的作家用几十年的时间,就把西方同行几百年来做的事,用汉语及属于他们的中国经验再做了一遍,让后来者有幸站在一个世界性高度来继承与发扬,也让我个人有勇气用自己的方式,去叙述这个波澜壮阔的充满梦魇及梦想的现代化过程。谢谢他们。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