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理论 >> 理论热点 >> 正文

中国“七零后”作家需要重新出发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2月18日09:19 来源:中国作家网 张丽军

  中国“70后”作家的创作现状

  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百年来中国文学风雷激荡,狂飙突进,历经一个又一个文学创作浪潮,出现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作家和经典文学作品,各领风骚数 十年。新时期以来,文学焕发了新的青春,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朦胧诗、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新写实文学、新历史主义文学层出不穷,但是,进入新 世纪以来,我们惊讶地发现,文学思潮与文学语言形式实验运动已经是波澜不兴了。新世纪中国文学在创作极为繁荣、获奖不断翻新的景观之下,那种新意层出不 穷、风格流派纷争的创作活力与生机已经是难得一见了。当下创作精力最充沛、最具创作实力的新生代“70后”作家,也显得疲软、柔顺,难得独领风骚、独霸一 方,即使是当下最具锐气与活力的“80后”作家,也一改昔日犀利刀锋与耀眼光芒而转向黯然。苛刻一点说,当代中国青年写作总体依然是不让人满意的,依然有 很大的提升空间。

  中国“70后”作家,前有“50后”、“60后”的巨大光环遮蔽,后有“80后”的横空出世,是历史夹缝中、被遮蔽的一代。从出场来看,“70 后”作家的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一个是1990年代,以“美女作家”的出场为标示,经历了一番喧嚣之后,一部分逐渐沉寂,一部分如魏微、金仁顺、朱文颖依 然显现出很好的创作实绩,这是第一波;二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一批新作家加入了文坛,从对先锋作家的模仿到左冲右突的创作突围,呈现出很好的创作状态, 如刘玉栋、李骏虎、滕肖澜、乔叶、李浩、鲁敏、常芳、东紫等,这是第二波;第三波是铁葫芦丛书的一批“中间代”、“新女性”作家和具有“后先锋”气质的作 家,如薛忆沩、阿乙、路内、瓦当、苗炜、曹寇、任晓雯等,呈现出新的创作品质,在延续以往先锋写作的精神气质中,有了新的追求和“后先锋”的创作理念。如 果我们从中短篇小说来看,“70后”作家已经呈现出较高的艺术品质,在叙述技巧、叙述能力等方面已经超越“50后”、“60后”作家,构成多元化的艺术风 格。“70后”一些作家创作了较有影响的长篇小说,但是在冲击力、影响力、表现现实生活和重大时代主题能力方面依然存在着局限与不足。徐则臣的《耶路撒 冷》、乔叶的《认罪书》、刘玉栋的《年日如草》、魏微的《一个人的微湖闸》、盛可以的《拐弯的夏天》、李骏虎的《母系氏家》、金仁顺的《春香传》等作家作 品呈现出“70后”作家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成绩。

  “70后”作家创作存在的问题与缺失

  从总体上看,“70后”作家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都是在当代文坛有较大名气和影响力的作家,但是依然没有挣脱“70后”群体命名的困境,没有创 造出具有个人精神地理坐标意义的文学作品来。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70后”作家的先锋性品质的流失、语言形式实验的畏缩不前,呈现着一种温 吞吞的气质,缺少尖锐性、先锋性品格。“温情叙事”是很多“70后”作家的叙事方式和创作理念。这一方面来源于中国“70后”对世界的独特认知和审美思维 方式。但是,也呈现出独立人格、自由精神理念的深层缺失,或不完整的一面。其次,民族地域文化书写缺少人类性、全球性、文明转换的大视域,仅仅为故事性、 传奇性、地域性而写。当代作家如莫言、张炜、贾平凹,都有对中国历史思考的力作,就是“60后”作家余华、苏童、毕飞宇等也都有深刻反思历史的优秀作品。 特别是迟子建,其《额尔古纳河右岸》中对已经消失的鄂温克民族的独特游牧文化的发现与书写,要为今天加速发展的人类重新寻找突破的方向。还有,“70后” 作家对当代正在发生的重大现实生活、时代中心问题的呈现能力、表达能力的缺少。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当代人的痛苦、当下人正在承受的煎熬,谁感受最深, 谁来呈现?当然是生活在其中、处于生活漩涡之核心的中国“70后”一代人,正是需要中国“70后”作家来呈现活生生的、正在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当下现实。 此外,“70后”作家思想原创力、引领时代能力的缺失,文学创作的精神维度不足。1980年代文学对当代社会的巨大影响力,思想引领力已经难得一见。相较 于故事而言,文学深处更需要的精神理念的创新,对思想的原创力的追求。只有这样,中国“70后”文学才能站稳、才能立在时代之流的潮头,实现审美的断裂, 引领时代思潮的发展。

  “70后”作家未来突破的可能性

  “70后”这一代人如何实现审美的断裂?“70后”作家依然需要文学语言、形式的先锋性实验。李敬泽在先锋文学30周年论坛中,提出先锋文学依 然是当代作家可以凭借的精神资源。这种观点无疑是振聋发聩,是真知灼见,也是针对当下中国“70后”作家创作的症候。事实上,“中间代”作家已经呈现出较 好的后先锋品质,不同于以往的先锋作家。早期的金仁顺、李浩、范玮等作家在各自领域进行持续不断的先锋性写作,值得肯定和期待。“70后”作家创作需要加 强文化、民俗气质和历史气息。汪曾祺、刘绍棠、孙犁、贾平凹等人作品中的民族文化气息非常强烈和清晰。文化让作品具有更大的生命力。中国是一个具有很强历 史感的国度,作品的深度需要进行历史深入挖掘。“70后”作家要有深入生活内部的能力。像柳青一样,生活在生活之中,而不是仅仅在想象中写作。作品的生活 质感、生活细节、生命体验对于作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70后”作家要表现出这一代人的疼与痛。“70后”作家要勇于迎难而上,书写时代重大问题、现实问 题,思索人类文明和历史未来的大问题。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时代,我们正迎来人类文明的大变革,作家是最敏锐的思索者,应该对人类向何处去,乡土中国向何处去等重大问题进行思索。事 实上,历史和现实已经为“70后”一代人提供了无比丰厚的精神滋养、无比宽阔的现实土壤和艺术想象力的庞大空间。在这前无古人的历史大裂变中,“70后” 作家有幸亲眼见证了乡土中国现代化社会转型,亲身经历了这种愈来愈快的加速度城市化进程,亲身体验到这种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物质与精神相分离割裂的 痛楚、悲哀、挣扎。因而,“70后”作家有责任、有义务、有使命深入民间、大地、历史地呈现这一代人的喜怒哀乐,建立起属于这一代人、打通过去和未来的经 典文学。

  总之,我个人认为,“70后”作家作为文坛目前最具有活力、生命力的作家,面临一个重新出发的命题和要求,也是自我获得重大突破、确立个人精神 地理坐标的新起点。时代提供了可能性,“70后”作家必将突破自我,化茧为蝶,我们需要重新出发,确立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也是每一个独特作家个人的精神 坐标。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