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理论 >> 学术动态 >> 正文

关注全媒体时代的文艺价值重构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2月11日16:45 来源:中国艺术报

    12月1日、2日,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市文联研究部、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的“全媒体时代的文艺价值重构: 2015 ·北京文艺论坛”在京召开。北京市文联党组副书记刚杰,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谢冕分别致辞。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副主席张恬 宣布论坛开幕。

  2015 ·北京文艺论坛以“全媒体时代的文艺价值重构”为主题,旨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 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 ,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发挥文联职能,团结引导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在当今互联网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各种传播媒介相互融合互动的“全媒体”背景下,充分 认识多种媒体融合对当代文艺在创作生产、传播方式及发展趋向等各方面的深刻影响,明确新时期文艺评论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共同讨论文艺评论如何适应 时代需求,提供新的思路、新的方法,以正确的价值观引领文艺创作生产,进一步加强当下多元文艺思潮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对话,构建良好的文艺生态环境,切实 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作用。

  论坛上,曾庆瑞、张柠、解玺璋、吴文科、邹文、杨庆祥、兴安、陶庆梅、张定浩、颜榴、解小青、周岚、王鹏等文艺评论家,温亚军、崔曼莉、石一枫 等青年作家围绕全媒体背景下文艺价值的重构,结合当前多个艺术领域文艺发展现状,深入探讨了文艺价值重构的艺术尺度、全媒体时代的写作与批评、多媒体对当 代戏剧的渗入与改变、媒体时代舞蹈价值的坚守与重塑、全媒体时代的音乐生态建设等理论话题。大家认为,在全媒体背景下,文艺理论潮流多变、取向各异,面对 纷繁复杂的新环境,作为对文艺创作进行臧否评骘与方向引导的文艺评论,更应该高屋建瓴地站在历史、社会、时代和政治的高度,对当下的文艺创作进行科学认知 和宏观把握,要进一步加强文艺评论家的主体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发挥文艺评论对创作的巨大推动作用和引导功能。

  “北京文艺论坛”创办于2005年,每年一届,本次为第11届。历届论坛分别以“市场经济与文艺”“传媒与文艺”“批评与文艺”“传统与文艺” “现实与文艺”“网络与文艺”“梦想与文艺”等内容为主题,从文联工作的角度,提出有现实针对性的话题,以引起社会各界的进一步关注,促进首都文艺评论的 发展。

 

    发言摘登

    艺术价值与批评标准

    批评发生的理由到底是什么,也就是说我们根据什么对一部文艺作品发表意见?很少有批评家告诉我们他做批评的理由,我想也许是说不清或是不好说。批评 的发生大约是从对文艺作品的选择开始的,选择就是批评,既然要选择好的淘汰坏的,就不能没有批评的眼光,也不能没有批评的标准。

  新世纪的到来,伴随着新媒体的兴起,网络开辟了更加广阔的批评空间,批评的碎片化、随意性以及呈现出来的多元价值取向和批评标准名目繁多,更将 革命、审美批评置于绝境,其严重性不仅在于文艺作品本身拒绝革命、审美批评的意义阐释,即使批评本身也放弃了这种意义阐释而变成了一种语言游戏,解构批评 最终针对的是作品本身,到最后似乎连自身也被解构了。因此,提出文艺价值重构显然是对意义虚无的反抗和意义重建的试探,但如何重构似乎又不是批评界内部所 能解决的,因为任何一种批评都和一定的社会存在相联系。然而我们也并非无所作为,有些问题仍然值得深入探讨和思考,至少商业文化所带来的虚无感已经使其只 提供享受的许诺打了折扣,人们会越来越不满意这种享受,而试图寻找更多的东西,这种渐进式变化也许就蕴含着重构批评价值体系的机会和可能。

  (解玺璋  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

    多媒体对当代戏剧的渗入与改变

    多媒体对生活的改变,其迅猛程度令我们始料未及,这是科技引进所带来的,更是艺术创作者在新时代格局下可以借助的一个利器,来传播自己的视野和观念,更为精细准确地把它放大延伸,戏剧舞台的边界随之被不断打破和刷新。但多媒体不只是技术,更应成为艺术的组成部分。

  第一,多媒体手段主要体现在舞台语汇的拓展与更新,它作为戏剧环境、作为巧妙呈现空间的转换手段、作为戏剧中的角色,更多是作为重要的戏剧元素 手段使用。第二,我们都说戏剧无可取代的其实是现场性,舞台剧不在现场看的话,观众就失去了互动交流的及时反应,可以说是一个遗憾。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 性,即使在现场,因为观众只能坐在一个固定的位置,由于固定座位的限制信息容易错失,这可能也是舞台剧自身所无法重新去追溯的特点,多媒体使得这样的流失 变得可以返还。此外,多媒体的手段也可能把更多好的作品带到全世界,“走出去”和“请进来” ,对戏剧的传播会更方便。第三,戏剧从业者应该在实践中去探索多媒体技术和舞台艺术之间的适度比例。最后,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戏剧传播随之变得更加多 元,这对于观众和戏剧艺术是冲击和挑战,也是新的传播方式,也许我们可以饶有兴致地去身体力行这一重要而有趣的变革。

(林蔚然  北京演艺集团《新剧本》杂志执行主编)

    电视剧主流价值的迷失与重构

    今年影视行业最大的一个热门话题就是IP,所有公司都在寻找购买IP,如果让一个外国人看到IP这个词,可能会以为这就是IP地址,但今年它在影视 行业当中绝对不是这个意思,而是知识产权。IP在今年如此火爆,它在中国影视行业达到的狂热程度,已经超越了理性,我们回归到理性会发现,其实IP不仅仅 是指小说,甚至它可以是迪斯尼经典形象、商标、一句话等等,都有可能成为一个IP,但在中国,影视从业者谈到它就变得很惶恐,把IP大部分界定为网络小说 的一种改编,其实良莠不齐。

  我觉得IP热有以下四点原因:首先,跟原创萎缩息息相关。第二,跟网络自制剧有关。去年是网络自制剧元年,今年是疯涨年。第三,就是视频网站在台播剧“一剧两星”之后成为“第三颗星” 。第四,是大数据指导了资本向一边倾斜,制造了网生代的超级点击率。

  IP带来的负面效果,一个就是IP价格虚高甚至有炒作之嫌,再有就是对于原创空间的一种挤压。影视产品一旦成为IP养成系列当中的粉丝经济的附 庸品,我们的文化必然遭受灭顶之灾,甚至陷入到历史虚无主义的困境。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焕发整个产业的创作活力,以故事为王,讲好真正动人心弦的中国故 事。

(赵晖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

    新的时代 新的问题

    在我看来, IP这个词,从其本身的内涵来说,可能并不新鲜,但今天我们讨论它,是因为对研究者、评论者来说,它意味着一次全新的遭遇,我们遭遇到了资本推动下的文艺 大生产。以前,我们只是看到资本推动重工业生产、轻工业生产,今天终于到了资本推动下的文艺大生产的历史阶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作为创作、研究与评 论,在内心深处对这样一个新的时代的新的感觉,其实还没有完全适应,可能也并不完全理解。而这个历史阶段,又与网络时代的到来相遇,因而,两个时代的问题 叠加在一块了。今天我们从全媒体时代引申了很多问题,但突然间会发现IP对于我们来说好像是心中有点过不去的东西——我想这真的是两个时代叠加中冲突最激 烈的部分。因为从目前来看,在文艺生产中, IP背后的资本最强大,或者IP象征的资本力量最强大。在这样一个特定时代带来的文艺生产的问题,我想作为研究、评论,首先在这些问题面前不要回过身去, 要认真地对待它,研究它;其次,我想对于我们今天讨论“文艺价值重构”来说,它最终意味着一个新的时代的特点就只是时代的特点,而文艺创作的根本,还是在 于,我们如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运用新的技术,找到属于这个时代的方式,重新发现“人” ,重新创造艺术。

(陶庆梅  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

    曲艺传播呼唤媒体的关切与尊重

    曲艺作为一种传统表演艺术,其生存和发展对于传播的载体、媒体依赖和仰仗非常大。从上世纪开始,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的相继兴起,给曲艺相声评书等创 作表演传播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但也不可否认,特别是进入21世纪这段时间以来,我们发现随着大众媒介走向高度融合,在全媒体时代,艺术包括文化传播也存在 很多问题,有机会也有困扰和挑战。

  具体到曲艺来说,主要有几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艺术传播的技术霸权现象严重地削弱和侵蚀着曲艺的创意表演水平和审美创作成色。比如说电视对于相 声的异化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例证,曲艺是演员以本色身份进行叙述的表演艺术,它主要是通过口头表达、听觉接受、想象联想来达到审美效果,但到了电视时代, 相声由主要注重听觉艺术变为视听结合的艺术,就会出现此消彼长,甚至出现了所谓的泛相声。第二就是文化传播媒体的误读严重扭曲了人们对曲艺的认知,比如某 大报以三分之二的版面来关注曲艺的艺术生态,采访了四个艺人,把一个皮影戏艺人作为曲艺艺人进行采访。再一个就是节目传播的普遍侵权。现在很多曲艺节目被 网络到处转载传播,还在版权期限之内,却没有人付版税,乱象一片,无法保护原创。

(吴文科  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

    媒体时代舞蹈价值的坚守与重塑

    舞蹈作为传统的一个表演艺术门类在媒体时代也面临着非常大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上:第一个层面是传播手段,一方面传播媒介给舞蹈艺术视觉形象 的传播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与此同时在铺天盖地的传播当中,实际上,舞蹈本体之间又造成了一种非常大的撕裂。另一个层面是在舞蹈表演的舞台上,今天媒体的 技术手段也开始影响到了舞蹈本身的呈现。大量的多媒体和新技术呈现在舞台上,包括真人和多媒体影像之间的互动以及全息投影,但所有这一切就像科幻大片一 样,这都指向在这样一个多媒体技术的时代人在中间的价值是什么,这种价值的探讨恰恰也是文艺或者艺术的价值的探讨。

  在所有的艺术门类当中,舞蹈是最脱离或者最不凭借这些所谓的工具的,正因此,在面对传媒的时候恰恰是像舞蹈这样的艺术能够折射出人最本真的要捍 卫的生命价值、文艺价值。在今天这样一个传媒时代,作为舞蹈应该坚守,这并不是说要去排斥它、不与它交流沟通,而是立足于舞蹈作为一种小众艺术的坚持,不 在传媒的大潮当中被淹没,把自己的价值守住了,那本身也恰恰是一个文艺当中的小小阵地。

(许锐  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学系主任)

    全媒体时代的写作与批评

    无论是文学批评还是文学写作,现在真正进入了一个全媒体时代。有时候会觉得其实文学改编的力量很小,但技术改编力量很大,文学必须要拥抱这个东西, 否则你可能就会被淘汰。想到我们评茅盾文学奖的时候,有一个特别大的争论就是有一部分老师会说这个小说写得特别像电影,情节设置、人物叙述和表达方式基本 上就持否定态度,但另外也有一些老师觉得把电影元素引进小说中也没有问题。我觉得这样一个争论恰恰反映了媒体时代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交融,当然前提是你不 能损害艺术本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在这个情况下小说借鉴电影未尝不可,但如果只是为了更强烈的画面感就陷入新的视觉控制主义,未免得不偿失。目前的文学包 括小说写作有两个基本点,首先是你能不能讲一个好故事,另外是你能不能讲出一个更有力量的故事。写作怎么来面对这些问题,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文学评论 更是如此,全媒体是有特点的,每个人都成了故事的作者或者潜在批评家,大家都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发表意见,在这个时候说教式的或者高高在上式的故事抑或意 见都已经不受人欢迎,需要一种更有亲和力的、更能贴近人性本身的或者能够跟普通读者的观感发生互动和呼应的方式。

(杨庆祥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全媒体时代绘画的价值判断

    新媒体对社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美术来讲也非常明显。新媒体美术传播的几个主要特征,首先就是美术信息从制作到传播更加快捷,第二就是信息量非 常大,当然也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第三就是所有的信息都处在同一个平台上,第四就是新媒体这样一个传播可以互动参与,第五就是自媒体成为一个非常主要的 形式。这些特征打破了在传统的纸媒时代信息传播的秩序或者价值判断,有它积极和消极的两个方面。在新媒体时代一个重建的价值观首先可能是多元共存,就是我 们大家都能认可的各种语言的形式,会有自己独立的存在价值;我们还有一个价值判断,即艺术水平的高低。然而艺术水平的判断由于新媒体带来了很多困扰。

  在我看来,在这样一个新的传播条件下,判断艺术水平的高下已经变得非常困难,今天艺术作品真正的价值我想只能是有待于历史来检验。那么我们今天 面临这样一个困境就完全无所作为了吗?我抱有两点希望,第一就是在政府主导的管理体制下应该多做一些学术性的建设和完善工作;第二就是寄希望于严肃的美术 家、批评家的自律,多做一些负责任的评论、研究和梳理工作,不仅是为了现实,更重要的是为了未来,为我们这个时代留下声音。

(宛少军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摄影的巨变与不变

    摄影现在已经到了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谈到巨变,一个特别大的改变就是影像的全民化,过去摄影还是技术性很强的行业,机器很难把控,后来出现了傻瓜 相机再到数码摄影完全普及,再加上手机摄影的铺天盖地,人人都是影像生产者,而且数量完全超出了想象,过去这么多年,摄影行业从来没有面临过如此大的全民 化影像生产,应该说从生产源头上已经达到了全民性。第二个大的变化就是传播的时效性,影像传播的时效性虽然过去也很常见,但现在感觉人人都在第一现场,影 像传播非常迅速,尤其是在新闻性上,每个人都是直播而且采编一条龙,这在过去是很难想象的。再有就是个性化,我一直在想什么叫全媒体,我个人理解这个全媒 体较之于此前来说就是加入了特别大量的自媒体,过去的媒体大多数都是官方组织的、集体的,有一定的话语权,现在产生了自媒体,个人平台出现了。

  那么,什么没变?灵韵没变,精神上的一些追求付诸在艺术上的东西没有变,还有,探索也没有变。另外,我觉得值得注意的是科学的精神在艺术圈和摄影圈也可以适用,就是大胆想象、小心求证,在变化非常迅速的时代里更需要的是冷静的思考。

(周岚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

    汉字认知与书法表现

    我谈一谈书法方面和现代技术的结合。我今年夏天做了一个例证,中美联合拍了个舞剧《春江花月夜》 ,是以赛珍珠为题材的,我们创作的时候就在想如何把中国元素集中体现在这里面。在我录制写书法的时候因为制作方都是美方,他们完全不认字也不懂笔画,所以 拍照的时候严格按照书写顺序拍下来,然而首演呈现出来却让我相当震惊。他们是用西方的舞蹈语言方式来传达我们中国的意象,表达中国的这种思维传统和价值 观。书法是最能反映中国哲学精神的一个艺术门类,我们讲写字先做人,一幅作品不是简单的一张字,它是把对社会的思考等全部灌输在里面。既然书法这么能传达 出我们古人留下的对社会的思考,那么我们在今天如何用声光电等先进技术让它的内涵能够更加发挥出来,在世界上打好这一张中国名片呢?

  汉字认知不是认字写字的问题,是要让人们更多地领悟传达古代贤明的价值观、人生观等等,这种意象传达出来了,汉字才能真正和中西交流联系在一 起,作为一个很好的纽带。书法艺术也是一样,不能被一些所谓的装置前卫艺术等所蒙蔽,而是要沉下心来思考,因为书法里面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功底,它不仅仅是 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需要我们去研究。

(解小青  首都师范大学书法研究院教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