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理论 >> 学术动态 >> 正文

文在当代 美在千秋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2月11日10:20 来源:中国作家网 黄玉蓉 朱芳

    近期,由深圳市文联、深圳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华美学学会审美文化委员会、深圳出版发行集团、海天出版社等单位联合主办的“饮水知源,感恩北 大”——《胡经之文集》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张炯、钱中文、吴泰昌、刘烜、杜书瀛、陈熙中、陈雪虎、王一川、金永兵、张首映、周志强以及罗烈杰、李凤亮等 30余名知名学者围绕《胡经之文集》与中国文艺学的发展进行研讨。

  文华辞采 艺林盛事

  《胡经之文集》共五卷,近400万字,全面收录了胡经之先生在文艺美学、中国古典文艺学、比较文艺学和文化美学等方面的研究著作以及胡经之先生关于自然、文学、文化方面的随笔与论文,凝聚了胡经之先生一生的心血和成就,是研究文艺美学思想及当代学术发展的权威资料。

  罗烈杰追溯了胡经之先生的学术历程,讲述胡经之先生与北京大学、深圳以及深圳大学的渊源,认为《胡经之文集》中的多数作品完成于改革开放初期, 恰恰是胡经之先生参与深圳特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实践时期。胡经之先生继承、发扬了北大的优良传统,并立足深圳实践,面向开放时代,坚持对真善美的学术追求。 对于北京大学而言,《胡经之文集》是北大学术研究在南国深圳结出的生动果实;对于深圳学术界而言,《胡经之文集》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5年来最重要的学术 著作,是深圳学术文化建设史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成果。

  李凤亮认为《胡经之文集》的出版是中国文艺美学学术史上的重要事件。他着重介绍了胡经之先生对深圳大学人文学科的建立和深圳文化事业的建设做出 的卓越贡献。一方面,胡经之先生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方面做了诸多卓有成效的改革,并将深圳大学中文系发展成为国际文化系,曾在全国引起轰动效应。另一方 面胡经之先生还倡导成立了特区文化研究所,开展对深圳传统文化的研究,并长期担任深圳市文联副主席、作家协会主席、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等职务,撰写了大量 的研究文章,热情参与深圳文化建设事业当中。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吴泰昌称胡经之先生为全国文艺学名列前茅的学者,是“江南书生,北大学子,深圳居士”,致力于研究学问、培养学生,关心和指导深圳文艺事业,为 深圳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胡经之先生在座谈会上提到《胡经之文集》是献给深圳的,深圳敢闯、创新、探索等特质也正是吸引他定居于此的原因所在。也正 如他自己所说“将此次座谈会命名为‘饮水思源,感恩北大’,是要答谢北大对我35年的教育和培养,以及北京同行、友人对我的帮助和关心”。

  胡经之先生丰富的学术研究成果与实践成果凝结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学术贡献与文化贡献:

  一是融汇古今、贯通中西创新我国学科体制与学术思想。

  钱中文认为胡经之先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深厚,具有老一辈学者的优秀品德,同时他又善于根据当前学术建设的需要,提出新观点、新思想。从文艺 美学到比较文艺学、比较文学,再到文化美学,胡经之先生的美学研究具有学术前沿性。钱中文认为人文科学的总体性创新很不容易,而胡经之先生的学术原创却做 到了这一点。他强调虽然近几十年来,中国的学科发展相对缓慢,但是一旦有了较为适宜的学术环境,中国学者的聪明才智就会充分显现出来,其首创能力也会得到 极大发挥,并发出中国的学术声音。而文艺美学是中国的声音,胡经之先生的学术创新就是在继承并弘扬我国优秀学术传统的基础上发出了中国的学术声音,建立了 理论自信。

  陈雪虎从上世纪80年代的时代语境出发,解读了胡经之开创文艺美学学科这一开创性探究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他认为胡经之先生绕开了此前文学研究 过于政治化的传统,也绕开了以形象为核心的苏联文艺学的理论体系,把文艺学、文学理论领进了美学领域,因此带动了上世纪80年代文学理论研究思路的拓展, 具有典范效应,可谓是百年来中国文学研究在美学思路上的时代复兴。

  二是治学严谨、勤勉耕耘树立学者风范与学术典范。

  张炯说,胡经之先生不仅博览群书,学术视野宽阔,并且十分重视文献资料的整理工作。据他所知,胡经之先生从读书时代开始,便积累了大量的卡片和 读书笔记,之后又主编了《中国古典美学丛编》《中国古典文艺学丛编》等多套丛书。这些丛书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献参考价值,使广大读者受益匪浅。更为重要的是 胡经之先生论从史而出,不断拓宽自己的研究领域,逐步深化自己的理论,这是少有学者能及的,由此他的理论著作也是结构严密,论述层层推进。《胡经之文集》 既呈现了坚实的学术探究,也呈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术风范。而这仅仅是其学术活动的一个方面,他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尤富于文才,表现出当年“江南才子”的本 色。

  金永兵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胡经之先生的学术成就和人生历程,并谈到其学术历程具有方法论的启示意义,为后辈学人的理论探索提供方向。第一,立足于 中国传统和现实的本土情怀,打通中西,接续并转化了中国古典文艺理论,著述颇丰,质量很高。第二,“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相结合,具有一种开阔的国际 视野。第三,从东西方经典最基本的理论范畴出发,脚踏实地做研究。第四,践行人生美学、美学人生,人文学的本质在胡经之身上呈现出了一种学术的魅力和人格 的魅力。他以其80多年的人生历程告诉我们“什么是美学”,也告诉我们“什么是美学的人生”。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胡经之先生研究美学,是把学问学术与生命凝结在一起,其自身就成为了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一个将美学融入生命体验的学者正是我们后辈学人都要敬仰与效仿的榜样。

  张首映认为胡经之先生不仅是学术规划的设计师,亦是经典论文的工程师、追求精深学风的雕刻师。他追溯文艺美学学科的建设过程,认为胡经之先生不 仅补齐了《文学概论》,而且发展了文艺美学,丰富了中国古代文艺批评,极大丰富了文艺学的建设。此外,他认为胡经之先生的许多论文都是经典,精与深这两个 品格在胡经之先生的代表作品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张首映将胡经之的学术人生概括为:始于文艺学,成名于美术学,美于体验美学,久于文化美学。他认为美学以 研究天下美化为天职,美学的对象为真善美。无论是文艺美学还是文化美学,都不是在技术上做文章。文艺美学有很大的精神发展空间,文化美学属于人本,其核心 是人文美学,因此精神空间更大,更加久远,更能走向世界。当今中国如何树立民族自信?中国文化美学将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周志强认为胡经之先生在审美层面上创建了一种审美性的社会文化诗学。在这种社会文化诗学的指引下胡经之先生坚持诗学的研究事业,坚持人文传统, 对日常生活文化、对日常生活实践提出了一套试图用审美来对抗生活庸俗化、文化庸俗化的方法论。这种诗学在立场上纳入批判美学的依赖性,对人压抑的状况进行 反思。而在学术理想层面上,胡经之先生提出了重建人的精神,重建审美精神。在当代这样一个“审美已死”或者“美学已去”的浪潮当中,重建人的精神,反对社 会中对人的无形压抑,是当前我们进行文化美学和文化批判美学中所应该坚持的基本学术原则。胡经之先生给予后辈学人最重要的启示就是要坚持中国现实、现实学 术传统和文化重建的传统,保持一个积极的好心态,为中国学术建设添砖加瓦!

  熊元义强调社会要尊重、继承前一代学人的学术成果,媒体舆论应该肯定、表扬学者在学术发展史上的地位,后辈学人应该认真总结前人的成果,比如在 写作文章中加以征引,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前行。胡经之先生的许多著作虽然写于上世纪80年代,但是很超前、辩证,代表了历史进步的方向,反映了文艺最高水 平。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