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理论 >> 理论热点 >> 正文

共同体观念和中国文学

中国文学博鳌论坛发言选登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2月07日09:07 来源:中国作家网 张未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十分重要。在“地球村”时代或“全球化”时代,生而为人类,命运休戚相关,生活朝夕与共,只 有同舟共济、互联互通、互利互惠,从单边的双赢走向多边的双赢,才是处世之道。从卢梭到马克思,始终不渝地坚持人类联合体的理想,今天看来尤其值得在人类 命运共同体的意义上加以弘扬光大。

  中国人从来都秉赋着深刻而悠久的共同体体验,自古以来就怀抱“大同梦”,赋予人类之“大同”以崇高价值。在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 程中,人类命运共同体便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观念与实践的维度。如果没有天下大同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与目标,中国梦将无法达成。北京奥运会提出的“同一 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口号,就是把中国和世界联系起来了,表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诉求,因此全世界人民都听懂了,感同身受了。

  共同体观念对文学也十分重要。我们如何理解世界文学和中国文学,共同体观念会提供出解释的出发点和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文学概念是从人类联合 体中得出的必然结论,韦勒克和沃伦在解释歌德的世界文学概念时认为,它是“一种要把各民族文学统起来,成为一个伟大综合体的理想,而每个民族都将在这样一 个全球性的大合奏中演奏自己的声部”。说到中国文学,周扬和刘再复执笔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更是给出了共同体观念的定义:“中国文学,即称中 华民族的文学。中华民族,是汉民族和蒙、回、藏、壮、维吾尔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集合体。中国文学,是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干部分的各民族文学的共同体。”如 果不是定义一个抽象的文学,而是要定义一个实体性的世界文学和中国文学,共同体观念是离不开的。

  目前中国当代文学界在谈论中国文学话题时,“文学性”的观念是主流立场,甚至是有某种文学性偏执或“文学性谬误”在头脑里面坚持的。这很好理 解,因为你是在谈论文学而不是其它。那么什么是文学?什么是文学性?如果你把它当作文学生活的一个底线伦理,当作一个基本要求和常识性知识,那是非常好 的。但是你若视文学性为某种抽象的原则,是用来判定好作品、评比好作品的“价值”,那就只能导致越来越多的精英化倾向,越来越多地使文学性变成一种否定性 的用法,越来越多的作品会在视野中消失,最终一个偌大文坛会变成少数精英或名家的舞台,文学之路在一片文人相轻的清高氛围中越走越窄。而共同体观念则提供 了不同的看取方法和思维方式。依文学性原则你可能对白族、撒拉族文学提都提不到,但共同体原则将顾及共同体的每个成员甚至每处区域群落。共同体观念当然要 有相应的结构化分层、分类方法与边际处理,但它的一个好处是提倡共商、共容、共享,以及对话与理解。因此它不会否定文学性原则,在某种意义上甚至认为文学 性的认同是必须的,但显然除此我们还要有共同体方式的认识角度,甚至要把它作为更加基础而实在的文学角度。谈论“中国文学”,就不应只谈论“文学”,只就 文学谈文学,还要谈论“中国”,而中国是个共同体,是中华民族的或现代国家意义的共同体。

  过分的文学性方式还很可能导致纯粹形式和审美的偏见,似乎只有语言艺术形式和审美意蕴才是属于所谓文学自身、文学本体的。但在当今时代只要你具 有起码的理性思维,你就不会只拿形式和审美来说事。真正的文学概念中包含了人性内容,除了自然的基本属性与需求,人性概念在我看来就是共同体性质的。没有 共同体体验,人类也许根本没有人性这回事。共同体观念有助于我们走出人性的抽象化和概念化。中国思想中最为伟大的“仁”的观念,就是中国人对共同体的深刻 体验而产生的观念。在个体自我的身心一体的修炼培养之后,中国儒家提出“仁者爱人”,“仁”是二人或二人以上的处世之道对于人本身的要求,是共同体精神历 史积淀的结晶。“仁”就是要人对其它人感同身受,要有同情心、同理心,一个同字是“仁”背后的精髓与要义,是共同体人性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至于道家思 想中的自然和齐物也是面对天地背景的对物我共同体的写照。男女两性之爱,西哲柏拉图在《会饮篇》中表达了同体想象,相比之下中国人则更注重家庭共同体,并 进而扩及到族群、国家、天下等不同形式的共同体。共同体本质上是一种伟大人性的现实体现,人性基本上是一种共同体的认同情感与精神。在这个意义上说文学作 为人学离不开共同体的孕育,文学永远是共同体精神与情感的表达。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分际处理和共同理想两方面都是共同体体观念的重要构成,但是共同体观 念中的核心却是一种对“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以及“一种原始的或者天然状态的人的一致的完善的统一体”(滕尼斯)的追求。它“传递的是一种充满温馨的 良好感觉,一个温馨的家,在这个家中,我们彼此信任,相互依赖”(鲍曼)。而中国人对此更具深度的表述就是一个“和”,对“同”的理解于是富于高度智慧, 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不是强求一律而是积极认同,老吾老和幼吾幼不是均质化的无差别“平均主义”,老人老办法,新人需新法,而最终目标还是在于“和”的境 界。社会主义文学的人民性和社会主义精神,都可以从共同体角度加以体认。

  这样来理解人性精神,文学之所以是文学就在于要把它放在共同体之中来认识。于是说文学在于语言艺术形式、审美情趣,在于情感和想象力,在于隐 喻、象征和意象,都是对的;但对于“中国文学”来说,最高的境界则在于“和”,所谓中华美学精神,最高的要求也正是“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 而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中国文学的最大特色,就是渗透和表现着这种中华美学精神与价值。中 国文学最重“共鸣”与“应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个句子的语言意味着力于一种和谐的“齐”与“共”,应该说透露了些许中华美学精神 的神韵。这种中华美学精神和美学特色是“中国”所给予的,“中国”不仅仅是个伟大的名号,它还是一种理念和思想,“中国”的本质在于人类的联合,这是“天 下之大本”。

  共同体观念还有助于我们更真实而博大地表述中国文学的现实和历史。受西方现代学术方式的影响,我们自20世纪初才有名正言顺的所谓“中国文学 史”,写出了许多依靠某种审美的、形式的、社会性的、阶级的、人道主义等等观念梳理出来的文学史著作。这种现代学术方式虽然重要且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它仍 然有悖于中国经验中的文学共同体感受与方式。“中国文学”诞生于一部《诗经》,那里面以一种今天看来有些特别的“风、雅、颂”的结构告诉我们,风是十五国 风,雅是中央首善之区的大雅与小雅,颂则为皇族史诗与颂词,这总起来就是一个文学的共同体体验的结晶,是文学的共同体描述。依此我们完全可以为中国当代文 学作一种或多种共同体性质的整体描述,无论是分区域的或分族群的都可以,当代中国文学的多民族、多语言、多风格的文学史正可以从共同体观念入手取得以突 破,建立更立体得多的学术模式。进而,我们遥念古人情怀,那种尽可能收集一个时期全体作家的“全唐诗”方式的和遴选精华的“唐诗三百首”方式的文学呈现, 同样给我们启示。没有现代性的文学史方式,中国文学照样可以千年薪火相传,靠的就是这两种共同体视野和方法,它所创造的文学生活,最终成为了一部写在中国 人心中的文学史。我们需要现代文学史的方式,但中国文化中的共同体传统,仍然是我们不能丢掉的一种有价值的文学方式。通过文学“中国”,去读文学也去认识 “中国”,文学将成为我们想象中国的方法之一。

  同样,中国作家协会作为现代文学群团组织,是现代中国文学共同体的组织形式。中国文学之“协”是它的工作方式和要义所在,从《尚书》中的“协合”概念里走来,发扬光大文学共同体精神传统,中国文学在这里也留下了偌大鲜活、生生不息的侧面。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