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资讯动态 >> 正文

成都国际“非遗节”:“非遗”花开 香飘金秋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9月21日15:13 来源:中国民族报
黎族传统织锦技艺。黎族传统织锦技艺。
台湾泰雅人尤玛·达陆教孩子学习传统织布技术。台湾泰雅人尤玛·达陆教孩子学习传统织布技术。
藏绣与旗袍融合的卓玛旗袍。藏绣与旗袍融合的卓玛旗袍。
“非遗”展演——得荣学羌(流传在四川得荣县的民间舞蹈形式)。“非遗”展演——得荣学羌(流传在四川得荣县的民间舞蹈形式)。
实现线上线下互动的羌绣产品展销。实现线上线下互动的羌绣产品展销。

  9月11日至20 日,由文化部、四川省政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办的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精彩纷呈。此次活动既是对中国“非遗”保护10年成果与经验的展示,也是对互联网时代“非遗”生存之道的探索;既是中国创造的舞台,又是世界交流的窗口。

  我国规模最大的“非遗”主题博览会

  400 多个项目,近500位传承人,400多场活动

  在成都国际“非遗”博览园的“西城事”展馆,“四川省‘非遗’保护成果展”在这里举行。走进甘孜藏族自治州展厅,远远的,一股药香扑面而来,这是藏式药泥面具特有的芳香气息。此次,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藏式药泥面具传承人四龙降泽带着精心制作的数十副藏式药泥面具前来参展。

  随着社会各界保护“非遗”意识的提升、各种“非遗”传承活动的开展,四龙降泽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去宣传、介绍自己传承的“非遗”技艺,而这次活动是规模最大的。“把全世界那么多国家、那么多民族的传统技艺放在一起展示,为我们提供了非常难得的交流机会。这有助于我们互相学习,开阔视野。”四龙降泽说。

  据了解,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以下简称“非遗节”)期间,组织开展了“非遗”国际博览会、“非遗”国际论坛、“非遗”大戏台、“非遗”进万家、“印道·第二届中国篆刻艺术双年展”等5 大项节会活动,举办各类“非遗”展示、展演、展销和交流活动400多场。作为“非遗节”重头戏,本届“非遗”国际博览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和世界各地的400 多个项目、近500位传承人参展,加上成都国际“非遗”博览园常态展的展示项目,参展项目超过1000 项,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非遗”主题博览会。

  本届“非遗”国际博览会设有“中国传统手工技艺展”、“国际传统手工艺展”等六大主题展览。其中,“中国藏羌彝文化走廊‘非遗’展”展示了贵州省彝族漆器髹饰技艺、云南省藏族黑陶烧制技艺等18项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沿线的国家级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四川省‘非遗’保护成果展”则重点展示了入选四川省“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传统手工艺。

  现代创意为“非遗”发展提供思路

  120多家企业,15 所高校,200 亿元意向性签约金额

  在成都国际“非遗”博览园“五洲情”广场,墙体上绘制着卓玛旗袍的巨幅广告:青瓦白墙,油纸伞下,身穿旗袍的伊人,婀娜而来。这个旗袍品牌为什么会有一个藏族名字?在“‘非遗’产品展销馆”的“卓玺绣”卓玛旗袍展位前,记者找到了答案。

  出生藏绣世家的卓玛,是“卓玺绣”卓玛旗袍品牌创始人。展位前,她身穿浅灰色羊绒旗袍向观众介绍卓玛旗袍之特点,优雅端庄。卓玛爱藏绣,也爱旗袍。她发现,藏袍和旗袍都很修身,二者不仅材质、刺绣手法相近,而且都喜爱使用“中国红”、“皇帝黄”这样的色彩,具有颜色反差大、民族特色鲜明等共同点,代表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以藏绣的手法制作适合当代人在生活中穿着的旗袍,并与市场需求相结合,这不仅有助于普及旗袍文化,也有助于藏绣技艺的传承发展。”卓玛说,如今,“卓玺绣”卓玛旗袍在制作方面实行工厂流水线与手工定制结合,在销售方面实现了线上线下整合营销,该品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汉藏传统文化爱好者的认可与喜爱。

  在“‘非遗’产品展销馆”,有120多家像卓玛旗袍这样的企业,展示了各类“非遗”创意产品、衍生产品。与之相邻的“‘非遗’创意设计作品展”,则展示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香港理工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15 所高校及有关创意设计机构的“非遗”创意产品。

  “中国传统手工技艺展”专门布置了“‘非遗’生活馆”,按照现代生活方式,用各种“非遗”产品布置出一个现代家庭,生动诠释了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的密切关系。据了解,“非遗节”期间开展的“非遗”产品贸易洽谈、“非遗”创意设计发布、“非遗”项目投资推介等系列活动,预计意向性签约金额将突破200 亿元。

  “非遗”因互联网获得巨大发展空间

  线下展销与线上交易同步,现场体验与网络互动交融

  “非遗节”期间,参加“中国传统手工技艺展”的宋水仙忙得不亦乐乎。来自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的宋水仙,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水族马尾绣”技艺传承人。在展览现场,她一边用丝线缠裹马尾进行刺绣,一边向观众介绍水族历史文化。实在招呼不过来的时候,她就请大家自取桌前的宣传彩页,还不断地说:“网上有很多资料、图片和视频,彩页上有我的电话。”趁着人流稍小的间隙,宋水仙赶紧前往楼上的“互联网+‘非遗’”展区。“现在的网络这么发达,如果我们的产品也能有网上一条龙服务就好了。”她说。

  果真,如宋水仙所愿。在“互联网+‘非遗’”展区,中国手艺网、古来美集、雅昌艺术网等多家互联网企业在现场展示了通过互联网推广“非遗”文创产品的商业模式,开展“非遗”戏剧众筹、产品众筹等现场活动,并采取线下展销和线上交易同步的方式,为观众通过互联网购买“非遗”产品提供了便利。

  “越来越多的传统手工艺走向互联网,让‘非遗’有了更便捷的公众接入平台,也使‘非遗’的保护传承及产业化拥有了全新的商业模式。”“互联网+‘非遗’”展区负责人巩强表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非遗”传承人和消费者的理念都发生了改变。互联网有助于突破乡土的空间限制,通过电子商务对“非遗”产品进行包装,从物流、营销等各环节找到持续发展的关键点,为“非遗”传承服务。“传承人只需要专心做好手艺。一旦形成良性的产业链循环,‘非遗’的保护传承就不再主要依赖政府力量进行。”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