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作家访谈 >> 正文

老村:像回望故乡那样回望青海

——西海都市吧“走南闯北青海人”采访组专访著名作家老村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6月23日12:10 来源:西海都市报

  1976年,作家老村西上高原,他身上的绿军装,艳丽得宛如他19岁的青春。

  从1976年到1992年,老村在青海度过了16个春秋,在青海他完成了文学历程中最重要的作品——长篇小说《骚土》。

  6月1日,老村先生在他位于北京小汤山的书斋中接受了本报“走南闯北青海人”京津报道组的独家专访。他说,多年来,他一直在像回望故乡那样回望青海。

  青海为中国文学贡献了很重要的东西

  记者:老村先生,您好,请您介绍一下您与青海的文学渊源。

  老村:我是在海晏县当的兵,随后又在青海上的大学,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青海湖》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小说《一片金黄》。这是一篇以高原油菜花为背景的小说。可以说青海是我文学梦想开始的地方。

  记者:青海对您的文学创作产生过怎样的影响?

  老村:影响很大。当年青海的文化氛围真的是太好了,那个时代的青海有一批在国内有影响力的作家和编辑,比如高庆琦先生、赵奚向先生等,他们对文学有着很深刻的判断力和理解力,并形成了在别的省市感受不到的文化氛围。这批人对文学有着很尖端的思考,这种思考催生了诸如昌耀这样大师级的人物。这是青海的自豪,也是青海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没有青海的生活经历就没有《骚土》

  记者:这样的文化氛围对您创作《骚土》有什么帮助?

  老村:帮助很大,老师们给了我很高的美学标准,我写《骚土》的依据就是这样的美学标准,可以说,没有在青海的生活经历,就不可能有今天的《骚土》。

  记者:您怎么定位《骚土》的?

  老村:这部作品是中国文学中异类的东西。

  记者:此话怎讲?

  老村:因为无论是从小说语言的精致度,还是小说结构的严整度,以及小说内部思想达到的高度来说,这部小说都有别于同一时期的其他小说。

  记者:能具体谈一下吗?

  老村:《骚土》是一部向传统文学致敬和学习的书,这种风格的形成,除了我很早就对明清笔记下了功夫外,还与我在青海的生活经历,以及我对青海的具体感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当年,五湖四海的人在青海工作生活,在青海形成了一种复杂的、胶合的文化状态,那个时期的青海可以说是群星灿烂,这样的文化氛围对后人的启发很大。有的时候我在想,今天的青海应该在对那段历史的回望中,寻找到文化的自信。

  青海值得我用生命的灵性去爱

  记者:可是我留意到您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您的故乡为背景的,很少有以青海为背景的作品。

  老村:是的,一个人童年的经历,很可能会影响到他一生的创作,这是一种深埋于情感和血脉中的东西。

  我是在被残酷的现实生活弄得很悲伤的情况下来到青海的,当我在青海的山水中游走的时候,这片土地升华了我对人类和自身命运的理解,造就了我内心的宽度和情感的厚度,并引发了我对人类、对自然、对宇宙感恩的情怀。尤其是,青海让我深深地感到了人类的渺小,让我懂得我们必须向自然致敬,向生命感恩,让我懂得,我必须要用这样的心理写作和思考。可以说,是青海让我重新审视了自然与生命的关系,这对于一个艺术家的成长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体验过程,可以说,没有在青海的生活经历,就不可能有小说《骚土》中对生命悲悯的情怀,也没有我今天用画笔描绘自然的时候,那种对自然和生命独特的感受和感情的厚度。青海值得我用生命的灵性去爱。

  故乡是我血脉里的东西,我无法割舍,青海更多的是对我精神的影响,实际上,我正是带着这种影响,在写故乡的风物。我相信,正是因为有了青海给予我的这种影响,即便是我在北京写城市题材,也要比别的作家开阔得多。

  记者:可不可以这样理解,青海的生活经历构成了您创作《骚土》的情感底蕴?

  老村:有这样的因素。青海独特的文化氛围和山川地貌,始终滋养着我,给了我很多东西,给了我文学的判断。

  《骚土》的构思和创作都是在青海完成的,前后经历了十几年,具体说,《骚土》是在青海省军区教导队完成的,当然,现在教导队已经不在原址了。以前教导队在西宁东稍门附近。几年前我回青海,看到那个地方已经变了模样,可是对面的北山还在,我想起当年写作《骚土》时这座山给我的启示和感受,忍不住跪下去,给这座山磕了几个头,真是这样。

  青海给生命提供了生长的可能

  记者:这几年你开始拿起画笔,成为了一位画家。

  老村:画家不敢当,权且叫画者吧。

  在画画的过程中,我感觉到,青海对我的影响或许是终生都消除不了的。说实话,我在青海待了十几年,对青海的山山水水就没看够过。当年我从祁连回西宁,要走六七个小时,我眼睛看着窗外的风景,眨都不眨,有时候,面对这样大美奇幻的风景,我感到每一条沟壑、每一棵小树、每一块石头,都恰到好处,美妙无比。在青海,每一条沟壑、每一棵树的阴影,都给生命提供了成长的机会,这样的印象牢牢地铭刻在了我的心底,成为了日后搞绘画创作的基础。

  记者:什么原因让您离开了青海?

  老村:主要是客观的原因。离开青海后我成为了一个以码字为生的职业写作者,生计一下子变得艰难了。

  记者:那段日子,青海的生活经历,在精神上曾经带给您怎样的支撑?

  老村:我想不仅仅是我,青海会让每一个曾经在那里生活过的人变得率性和真诚。当你有更多的机会和空间面对自然、面对内心的时候,就会变得豁达和率性,继而会坦然地面对人生的险恶,青海给予我的是一种力量。

  青海的文学优势是具有空间感

  记者:您觉得青海最大的文学优势是什么?

  老村:是青海具有很大的空间感。这种空间感,把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社会,甚至人与人拉开了很大的距离,这是青海文学与别的地域文学迥然不同的状态。

  记者:对于文学创作来说,这种空间感意味着什么?

  老村:这种空间感很重要,这是一种天然的状态,一种拙朴的气质,一种大智若愚、大气不雕的生命形态,作为文学创作而言,这是一种优势。

  记者:您有没有留意过青海近年来的文学表现?

  老村:当然有,青海作家很注重文学最本质的东西,注重文学的精神构成,少有偷巧拼心智的东西,这是青海文学的优势和特色。

  用画笔表现青海气质

  记者:您是如何完成从作家到画家的转变?

  老村:作家和画家都是一样的,都是在表现灵性上的东西,可以说,我的小说和绘画上的气质是相通的,我把这种气质叫作青海气质。

  记者:青海气质在您的画作中有着怎样的体现?

  老村:我现在画山画水都是以青海为原型的。很多人都以为我是一个小说家,一定更关注人的状态和精神气质,可是我更关注山水,这是对青海的怀恋和致敬。同时,青海的山水和人情也释放了我内心的纠结和伤痛,让我变成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我想,这也是青海能滋养出诸如朱乃正这样大师的主要原因。表面上看青海和我没关系,可是青海的温度全部藏在了我的灵魂内部,需要我悉心体味。

  【老村:原名蔡通海,上世纪90年代初以创作乡土小说而崛起于当代文坛,他的代表作《骚土》印行数十万册。此后的《鹫王》《怅》等也受到读者的欢迎,被评论界称之为“当代最了解中国农村的作家之一”,闲暇时以作画为雅兴陶冶情操。】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