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出版人访谈 >> 正文

程永新:《收获》也APP了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5月17日13:54 来源:羊城晚报 施晨露

  日前,著名文学期刊《收获》开通手机“行距”APP在线投稿。长期以来,严肃文学杂志大多只接受纸质投稿,这次《收获》跳过电子邮箱投稿,直接通过手机APP软件接受在线投稿,在纯文学领域堪称首创。《收获》主编程永新指出,这次“大动作”意在为写作者争取到更自由和便捷的通道,让更多有写作才华的年轻人冒出来。同时,在提升优秀文学作品的影响力、传播力及IP价值方面,做出更多探索——

  施晨露:《收获》历史上曾多次有过“领风气之先”的创举,上世纪80年代开辟先锋文学专号,90年代推出了以余秋雨《文化苦旅》专栏为代表的作家文化地理散文,进入新世纪,将一批活跃在网络上和青春文学领域的文学新星引入到纯文学疆域,等等,但这些都局限于内容,这次则是在投稿和审稿形式上作出了一次重大革新,与当下最热的手机客户端结合起来。这次改变的意义何在?

  程永新:今天,互联网几乎已经和每个人密不可分,新媒体已完全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包括信息来源的渠道和知识储备的方式。传统媒体必须要突围、转型,找一些改变的可能性,顺应时代变化。与新媒体的靠近、结合,就是一个大趋势。传统纸质媒体限于版面、篇幅、出版周期等问题,时会造成遗憾。比如,我们因为篇幅问题不得不忍痛放弃了徐则臣的《耶路撒冷》,因为出版周期而不得不放弃了东西的《篡改的命》。

  其实我们考虑这方面的问题已经有蛮长时间了,也做了不少事情,比如推出了杂志淘宝店,开出了收获微信公号,粉丝已经超过了10万人,再比如我们与亚马逊平台、中信出版社,都有一些电子书项目的合作。所有这些尝试,都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这次和“赞赏”的合作,是正式跨出了拥抱互联网的一步。我们秉承《收获》创始人之一巴金先生提出的“文学杂志就是出人、出作品”的宗旨和主张,让我们的投稿平台更直接地向那些年轻写作者敞开。《收获》这次改变的意义在于:为写作者争取到一个更加自由和便捷的通道,让更多有写作才华的年轻人冒出来。

  施晨露:为什么不是公布一个电子邮箱让写作者投稿过来?

  程永新:仅仅公布一个电子邮箱,过于简单。我们想做的是一个立体化的、交互性的,同时又是独家的、进入设置上严格把关的写作空间。在这里,我们会挑出最好的东西在纸质媒体上发表,也会建立起一个类似于“《收获》园林”式的片域,让更多新人可以在这里呈现他们的作品。

  我们设想中的“《收获》园林”是一个开放性的作品集成,不仅《收获》在里面遴选好作者,全国纸质文学杂志,只要愿意和我们签约,也可以来挑选适合他们的文学作品。我们要做的事情,是为文学新人提供更多的可能性,甚至包括影视版权的代理。

  施晨露:所以“行距”不仅仅是《收获》投稿方式的改变?

  程永新:首先,当然是改变了过去长期以来的投稿方式,但更根本的是这种改变延伸、拓展出很多有意思的事。你可以说它是建立了一个自由通道,为未成名的写作者提供舞台;也可以说是重新建立起了文学编辑与文学读者、文学写作者之间的关系。过去的关系是规定好的、老套的,你写好稿子,寄到编辑部,等回音,现在则是自由、便捷和共时的。

  当然,一种理想的关系需要不断在交流中磨合,这当中肯定会碰到不断需要解决的问题。总的来说,通过“行距”,我们尝试为传统纸媒的突围探索道路。

  施晨露:兴起于十来年前的文学网站的模式,有没有为《收获》的这次互联网转身提供参考?

  程永新:文学网站的模式对我们是有启发的。文学网站的广泛参与度使各种人能自由展示他们的作品,这是它的好处,我们也曾从网站上涌现的作家里挖掘出了好苗子,发表了他们的作品。但是另一方面,文学网站上的作品非常多,质量参差不齐,这是它的不足。传统文学媒体虽然有三审制,有严格的把关人,有独具慧眼的编辑力量,但投稿的方便程度却远远不如。所以,我们想把传统媒体的职责、工作,与网站自由开放空间的优点、长处,结合在一块。现在终于产生了这样一个机会。

  施晨露:《收获》所有人员加起来也就是十来口人,能够承受“互联网+”带来的工作量吗?

  程永新:在“行距”产生之前,我们编辑部一直有两到三个人专门审读自由来稿。许多优秀作家就是我们从自由来稿中发现的。有了“行距”之后,投稿后的第一道关就是由我们的“小门审”,也就是原先专门审读自由来稿的编辑人员来初读,如果感觉不错,就会传递给“大门审”——更加成熟和资深的编辑来把关。如果还能继续往下走,就可能会迅速交到我的手上。我们会调整内部的制度设置,来适应审稿方式的改变,满足“出人出作品”这么一个原则。如果来稿量多了,我们会调动编辑人才储备力量,增加“小门审”的人手。

  施晨露:这个平台的可能性很多,感觉《收获》想做的事情不少?

  程永新:是的,我们有一些想法,都是酝酿已久,并非临时起意。比如,其它纸质文学杂志如果有意愿,也可以和我们签约,进来寻找适合他们的作家作品,而我们在这个当中起一个引领的作用。再比如,提供影视版权代理服务,做“剧本工厂”。

  我们也一直有意做一个线上文学杂志,把一时还不能在纸质《收获》上发表的作品放在这个线上文学杂志发表,做成《收获》的副牌,或者说,青春版。让写作者的才华最大程度地得到呈现。

  还有一个想法,有了这个交流机制,未来我们有没有可能做成在线写作教育平台?也就是说,让《收获》的编辑力量——最为核心的、不可替代的这样一种优势,为更多写作者带来点拨、引导。

  总之,我们一步步来,先做好投稿平台,再做好下面的环节,最根本的是把制度建立起来,实现《收获》六十年来“出人出作品”的目标与理想。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