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作家访谈 >> 正文

蒋殊:用文字抒发浓浓乡土情结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4月12日11:17 来源:深圳商报 魏沛娜

  山西女作家蒋殊荣获《小说选刊》年度微小说奖后接受本报专访

  用文字抒发浓浓乡土情结

▲作家蒋殊。 (受访者供图)▲作家蒋殊。 (受访者供图)

  近日,山西女作家、《映像》杂志执行主编蒋殊凭借小说《自己的墓葬》,与冯骥才、聂鑫森共同荣获第七届“茅台杯”《小说选刊》年度(2015)微小说奖。蒋殊本名蒋淑芬,山西武乡人,著有散文集《阳光下的蜀葵》《神灵的聚会》。本报记者昨日专访了蒋殊。

  用文字重现昔日乡土生活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你的很多作品都是书写故乡的人和事,可以讲讲你的乡村成长经历吗?

  蒋殊:浓厚的乡土情结,缘于我本身就是一个地道的农村孩子。我出生在太行山深处的小山村里,今天回想起来,我的童年与少年时期真是痛快淋漓,那是一种放肆的快乐。那些山山水水、沟沟坎坎、牛羊鸡狗、花草树木,是如今怎么也寻不回来的伴侣。如今,我的城市生活时间早已经超过了乡村,然而越是离开越是想念,越是回不去越是热恋。当这种情结浓到无法化解时,只有拿起笔,用文字让昨日重现。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此次你获奖的小说《自己的墓葬》,是描写乡村提前准备墓葬的风俗,如今乡村风俗消逝不少,有学者认为“乡土文学和它的书写对象乡土一样正在走向落寞”,如何评价这种观点?

  蒋殊:确实是这样,越来越年轻的作家们崛起,但他们与乡村的碰撞少得可怜。再加上乡村的迅速衰败,连曾经描写乡村的老作家们也触摸不到兴奋点。但我始终认为,没有乡村生活的人生是残缺的,尤其是作家。好在,我的家乡虽然也没落了,但一些风俗依旧在挣扎中坚持。那是文化,也是人生。正如这次大赛给我的授奖词描述的:“生老病死是人生大事,一个人尚在人世就把自己的墓葬准备好了,看起来是一种洒脱。当这种看似的洒脱成为风俗,其中便有了厚重的意味。”

  永远坚持没有目的性的写作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一些同样写乡土题材的作品,是站在与城市二元对立的立场,对城市表达抵触或批判,你怎样看待这种写作?

  蒋殊:对城市批判,也是怀念乡村、怀念自然的无奈表现吧。至于写作方式,我几乎不去考虑。我不是一个专业作家,也注定是一个产量极少的作家,因此会永远坚持没有目的性的写作,写自己喜欢的东西与文字。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如今的文学生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网络的影响,网络对你的写作影响大吗?

  蒋殊:我身边也有几位网络作家,他们一年的写作量或许我一辈子也赶不上,所以我压根也不敢去和他们较量。我不习惯通过网络看文学作品,所以也不太清楚网络世界的文学是什么样。网络有网络的追随者,报刊有报刊的热爱者,不存在谁影响谁的问题。我也知道许多人永远不会看到我的文字,但也相信有许多人会喜欢我的文字。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