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资讯 >> 正文

田沁鑫:和历史人物来一场交错时空的对话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1月29日10:42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月28日电(记者刘洋)为了创作话剧《北京法源寺》,导演田沁鑫查阅了超过40本有关晚清历史的著作,几乎成了“戊戌变法”专家。

  1990年末,台湾作家李敖完成了历史小说《北京法源寺》的写作,以位于北京宣武门外教子胡同的法源寺为背景,记述了晚清“戊戌变法”中的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所做的拼搏和舍身。

  25年后的冬天,田沁鑫将这部小说搬上了话剧舞台,并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和国家大剧院进行了前两轮演出。

  由于历史题材相对晦涩复杂,开始很多人并不看好《北京法源寺》的票房,但这两轮演出几乎场场爆满,一票难求。

  田沁鑫告诉记者,《北京法源寺》的创作是一道“难题”,因为此前她对于“戊戌变法”了解并不深入,同时原著章节体的结构也不利于舞台呈现。“作为艺术家,我需要考虑的是戏剧结构。用传奇结合政论的形式更加符合这个戏的气质,也可以展现出原著里蕴含的精神面貌,”田沁鑫这样总结创作思路。

  交错时空呈现历史烟云

  “寺庙是个好道场,超度、忏悔,讨论生死、朝野、家国、君臣、经世济民……”

  《北京法源寺》在这段论述中开场。1927年的庙堂中,小和尚异禀和师父普净回顾“百日维新”的往事,进而引出了谭嗣同、康有为、光绪等人在交错时空中的对话和激辩,将“戊戌变法”的历史烟云呈现于舞台。两个半小时的话剧,既有严肃紧张的政论,也不乏现代感十足、幽默诙谐的对白。

  田沁鑫告诉记者,这部戏的剧本曾在两年时间内经历12次改稿。最终,她把整部戏的中心定格在法源寺,并采取了历史人物隔空对话的形式,完成了剧本。她认为,中国人的观剧方式植根于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具有可变性、流动性和游戏感,因此,这种时空交错、现实和回忆相结合的表现方式能被观众所接受。

  “它讲的是一场大的变革。剧里的人物都是爱国的,但是不同立场的人对救国图存的方案观点不同。我让他们在同一个舞台见面,这就是戏剧的魅力。”田沁鑫说。

  大胆创作还原鲜活人物

  “谭嗣同是当时湖北巡抚谭继洵的儿子,他的出生地和法源寺只有一墙之隔,所以谭嗣同会常到寺庙走动,是有佛缘的人。”田沁鑫谈及剧中主角、为变法“舍身成仁”的谭嗣同,兴奋而专注。

  2013年,田沁鑫从作家李敖处获得了《北京法源寺》的改编权。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田沁鑫并没有拘泥于小说原著,而是通过对史料的研究,在舞台上尽力还原真实的人物性格。

  她向记者展示了她在湖南谭嗣同纪念馆找到的照片。这张群像里的谭嗣同侧身而立,身姿矫健。田沁鑫说,谭嗣同是一个有“老大型人格”的人。

  “谭嗣同的人物形象一直在我心里。在创作的时候,我觉得他就坐在这儿,我能感知到他。我能感知他坐着的样子、打招呼的样子。”

  田沁鑫也大胆尝试了新的戏剧表现手段。在以前的戏中,她往往会借鉴传统戏曲的形式和节奏。这次,在“谭嗣同夜访袁世凯”一幕中,她则把传统戏曲“一桌二椅”的对仗式表演方式照搬到了话剧舞台。

  “现在观众看到的这段戏,是我大着胆子排的。一桌二椅的困难度很大,因为道具少,很容易枯燥。”田沁鑫说,演员的精彩表现弥补了场景的简单。

  一部戏,一次告别

  在田沁鑫看来,《北京法源寺》的演出之所以受到好评,是因为它体现出了中国文化的“复杂性”。

  “中国人是有着复杂性审美结构的。面对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创作者该有空前的文化自信。”田沁鑫说。

  从《生死场》《四世同堂》,到《青蛇》《北京法源寺》,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改编是田沁鑫戏剧创作的主线。“因为我热爱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田沁鑫说,她一直尝试让传统文化当代化,让观众了解中国文化的美好之处。

  1997年,田沁鑫执导的第一部话剧作品《断腕》在北京上演,这部历史题材作品的成功上演让田沁鑫在中国剧坛崭露头角。

  她至今清晰记得《断腕》首演时的感受:“当时我在台下,一出戏成功了,我应该是非常高兴。当时自己的确有过一丝特别的愉悦,但随后就像失恋一样伤心。一部戏结束就是一次告别,我和演员、对白、一段时光就此分别。”

  1999年,田沁鑫将萧红的小说《生死场》搬上话剧舞台,这部作品一时间好评如潮,并获得国家精品工程精品剧目奖、中国艺术节大奖、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剧本奖等,堪称中国戏剧界经典。

  对于国内日渐繁荣的戏剧演出市场,田沁鑫展现出乐观的一面,但也指出了坚持文化品质的重要性。“观众更加爱看戏是件好事,但是我希望看到更有创意、更有内容的作品。我希望这个行业是活跃而繁荣的,良性循环的状态才是健康的。”(实习生霍瑶对本文亦有贡献)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