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作家访谈 >> 正文

孟宪明:“我想要唤醒曾经感动过人们的东西”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1月18日09:27 来源:中国作家网 王 杨
孟宪明孟宪明
《念书的孩子》《念书的孩子》
《念书的孩子》电影剧照《念书的孩子》电影剧照

  “这是一部让人泪如雨下的影片,讲的是一个 叫开开的小孩和一只叫小胆儿的小狗一起生活。故事的开头是开开的爸爸妈妈进城打工,他们上车后,开开就在车后追着哭,当时我忍不住落下了眼泪。其实,我和 开开的遭遇是一样的……”这是一名五年级的小学生写下的观后感,他看的电影叫做《念书的孩子》。这部电影的同名原著小说《念书的孩子》由作家孟宪明创作, 描写的正是我国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情感,小说和电影感动了无数的读者和观众。有评论称,《念书的孩子》是一部现实主义佳作,对人性的深刻揭示和准确表现,正 是这部作品优于同类作品的可贵之处。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上,孟宪明与学者方卫平、海飞等从《念书的孩子》出发,畅谈“儿童文学的深意”,本报记者 就相关话题采访了孟宪明。

 

  记  者:您认为“儿童文学的深意”是什么?

  孟宪明:儿童文学的深意是写人性中原本就有的光辉。人生来具有一种神性,这种神性在孩子身上表现得最明显。我写儿童文学,写儿童的情感,也没有特别深刻的使命感,我就是想要唤醒什么,让人们意识到,有些东西曾经感动过你。我还认为体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写。

  记  者:您为什么会写留守儿童这个题材,是什么触发了您的写作灵感?

  孟宪明:我出生在农村。23岁才出来上大学。我现在生活在城里,而灵魂总在家乡的田间游荡。早些年,我总做家乡的梦,这些年还做,只是再进入乡梦却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留守儿童就是我家的孩子。或者说,我家的孩子就是留守儿童。我熟悉他们的生活。我的身边就有他们的影子。我大姐、我三姐,她们的孙子、孙女都在 乡村留守着,都是在留守中长大的。他们的故事在我姐姐的感喟声、叹息声、念叨声中,一次又一次提醒着我。他们跟父母进了城,家里人常常为找一个能接受他们 的学校着急。我帮助过这些孩子,也和他们一起着急过。

  说到《念书的孩子》,它是梦中飞来的一个故事,是这个动人的故事“主动”找到我的。它缘于我一次回乡。大姐说,她15岁的孙子在兰州离家出走。 孩子的父母不着急,却把两位老人急得要死。他们不敢掉泪,因为掉泪不吉利。他们睡不着,一夜一夜的靠墙坐着。当大家发现事情严重,动员所有亲属把孩子找到 的时候,两位老人却再也忍不住牵挂的泪水,因为,孩子是他们老两口带大的。

  这件事过去一个多月后,开开带他的狗冲进了我的梦境,开启了我情感的闸门。我是哭醒的。醒来后我不敢睁眼,闭上眼检讨故事。泪水再一次汹涌而至。那时我正在写一个长篇,可整个上午都写不成。我只好停下来,另辟了一个文件,名字就叫《念书的孩子》。

  记  者:《念书的孩子》中,路开给爷爷、小胆儿念书,“念书”贯穿了全文,您在书中赋予了“念书”什么样的意义?

  孟宪明:念书,是《念书的孩子》的一个招牌动作。念书不是读书,“念书”的“唸”(繁体)是带有“口”的,是真的在“唸”。念书,是一个三年级 小学生最基本的生活内容,但把这个基本的生活内容强调到艺术真实的高度,它就具有了情感迸发的爆力。开开给爷爷念书,给爷爷和狗狗一起念书,这都是容易 的。但开开进城后,通过长途电话,一次又一次地给远在千里之外的狗念书,这就难(奇)了。还有后来,给死去的爷爷念书,给行将死去的狗狗念书来安慰它,我 觉得千万人中,也只有9岁的开开能做到。

  正是靠着念书,三年级学生路开赢得了学习成绩,赢得了尊严和信心,赢得了他和狗狗“小胆儿”的友谊,更赢得了所有人的感动。如果去掉了“念书”这个行为,《念书的孩子》就不会成立。可以说,“念书”是《念书的孩子》的灵魂。

  记  者:书中写到留守儿童这一广泛而特殊的儿童群体,侧重孩子与家庭的关系,以情动人,您怎样发现人物情感上的细节,如何写出孩子心理的敏感和丰富?

  孟宪明:细节,是小说的力量。细节,是小说的生气。细节,是达到艺术真实的保证。

  比如《念书的孩子》中写开开爸爸回家要给开开炒两个菜,让他好好吃一顿,开开说:“谢谢爸爸。”爸爸说:“给爸爸不要客气。”开开说:“谢爸爸,不客气。”我认为从这两句话中就看出孩子对父母有深刻的隔阂感。这就是细节的力量。

  记  者:书中开开接连遭到爷爷去世、小胆儿去世的打击,对孩子是否过于沉重了?您觉得在创作儿童文学作品时应怎样处理生活中真实的苦难和打击?

  孟宪明:我一直认为,一个事情的大小和事情本身无关系,与当事人对它的感受有关系。

  成人世界认为重要的东西,孩子并不一定认为它重要。相反,孩子们认为重要的东西,成人也往往认为不值一提。譬如“小胆儿”,它只是一只被开开捡 回来的流浪狗,它太不重要了;可是当它拼命追赶着开开的汽车时,我们感到了它对于开开和开开对于它的重要。我认为所谓的重要,不是生活真实的重要,而是艺 术真实的重要。我们的泪水是因了艺术的真实而流下来的,并不是因为生活的真实。

  爷爷死,狗狗死,都是开开生活里的重大事情,而他必须面对。

  儿童时代在人生的季节里应属春天。春天是生长的季节,一切都充满生气。面对这样的生命季节里的苦难,主人公常表现出一股无奈中的勇气,因此常让 我们更为震动。比如开开在坟前给爷爷道别,比如开开给濒死的“小胆儿”念书。儿童文学不能回避苦难和打击,相反,恰恰是因了这些,才开掘了儿童文学的深度 与广度。

  记  者:《念书的孩子》已经被改编成电影,请您介绍一下电影的改编过程。

  孟宪明:小说正创作,就有导演听了故事,带着投资方请我写剧本。第一部电影完成的时候,全部的小说也完成了。同名电影《念书的孩子》在美国第九 届(2012)圣地亚哥国际儿童电影节获得最佳电影和最佳演员两项大奖。颁奖会上,美国观众提议让电影接着拍摄并愿意提供拍摄资金,我回答第二部剧本已经 完成。第二部电影《念书的孩子》于美国第十届(2013)圣地亚哥国际儿童电影节再获最佳电影和最佳演员两项大奖。两部电影的内容刚好是小说的全部内容。

  记  者:留守儿童或打工子弟在看过书或电影之后都有什么样的反映,其中令您印象深刻的有哪些?

  孟宪明:据我所知,他们看后都很感动。

  有一次我参加一所小学的电影放映,电影结束后,我和校长、老师们上台照相,而坐在前排的两个女孩子一直在流泪。我邀请她们照相后才知道,她们都 是留守儿童,刚进入城里学校。有一个小学五年级学生在观后感中写道:“这是一部让人泪如雨下的影片,讲的是一个叫开开的小孩和一只叫小胆儿的小狗一起生 活。故事的开头是开开的爸爸妈妈进城打工,他们上车后,开开就在车后追着哭,当时我忍不住落下了眼泪。其实,我和开开的遭遇是一样的……”说明孩子是从作 品中得到了情感的共鸣。

  记  者:您的另一篇小说《青石臼》写村子拆迁过程中孩子的故事,依然以情感为主线。听说您还在创作第三部关于留守儿童的作品,能否介绍一下创作中的这部作品的主要内容,它与前两部有何联系和不同?

  孟宪明:我计划写一个三部曲,叫《乡童三部曲》。前两部《念书的孩子》和《青石臼》已经完成出版。第三部名叫《花儿与歌声》,写一个11岁男孩 儿和6岁的瞎妹妹的故事。五年级学生范大强受了老师的不白之冤,愤然出走。他在乞讨的路上,遇上他被妈妈遗弃的6岁的瞎“妹妹”心明。他带她回家,并带她 一起走进了学校。新来的音乐老师高虹理解、尊重学生,她专为大强创作了歌曲,欢迎他的回来;她发现了心明天赋的好嗓音;更重要的是,她联系到省城大医院的 医生,让心明的眼睛恢复了一定的视力。

  我同样在小说中写到了那些远离父母的乡村孩子们的心理变化、精神成长,也写到了他们的美好和善良、他们的渴望和理想。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