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作家访谈 >> 正文

小说家张振刚:能从事自己喜欢的文学创作,我感到很满足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1月15日11:21 来源:嘉兴日报

  ■文 许 颜 图由被访者提供

  小说家张振刚写了已经四十年。

  他面容清瘦,林斤澜先生曾和他说,你很像陆文夫。

  他当过很多年的桐乡市作协主席,也写了很多年的小说,却在前不久出版了一本非虚构叙事《和丰子恺逃难的日子》。

  2007年,他遇到了章桂,这个帮忙丰子恺一家逃难的人,两人坐在一张饭桌上,小说家张振刚决定试一试写纪实性的文字。十天的长谈,“我进入了章桂的世界,与此同时,我也进入了丰子恺的一部分世界。”

  而他刚刚脱稿的长篇小说,涉及代孕这个世界性话题。“我想探讨生育在人类爱情和婚姻的位置。”

  说起来,张振刚的小说,不管是长篇,还是中短篇小说,关注的主题常常是人的情感。

  1999年,他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情事陈迹》,围绕的是爱情;2003年,发表长篇小说《伴你到郎州》,关注的则是婚姻(两部长篇在嘉兴日报和南湖晚报连载过)。他还常常把小说的背景安排在嘉兴。

  “我发表处女作的时候已经35岁了。”处女作叫《主心骨》,是农村养蚕的话题,当时发在《浙江文艺》,当年的杂志编辑是巴金之女李小林。

  80年代,嘉兴这一拨的作家里,会在笔会上见面的,除了他,有陆明,王福基,还有余华。

  如今,这些当年的青年作家都老了,却都没放下手中的笔。

  张振刚在后来的回忆文章里,写到过他年轻时请假去衢州参加一场创作会议的情景。

  那是一九八〇年一月的某个日子,他还是一个小镇小学的语文老师,那年他的小说被选入建国三十周年浙江短篇小说的一个选集。是个下雪天,他一路紧走到了硖 石火车站,他教书的小镇去硖石十八里。车到衢州站是凌晨三点零五分,他却很兴奋。“记忆里,衢州站破大昏暗,地上黑魆魆堆满了货物。我选了一张靠门的长 椅,像《碧玉簪》里三盖衣完后的李秀英,坐等天明。”

  这篇文章叫《文学有约》。

  “我没有别的爱好,空下来就喜欢读书。能从事自己喜欢的文学创作,我感到很满足。”

  《和丰子恺逃难》的创作,的确给了我一种前所未有的文体体验

  记者(下简称为记):一开始,是什么境遇,开始动笔写小说?什么时候开始感觉自己成为一个作家了?

  张振刚(下简称为张):开始写小说是很偶然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被捺在乡下教书。乡村教师的生活是很枯燥乏味的,就去镇上的文

  化站借文艺杂志来消遣。那时文艺杂志也不多,说老实话,看了那上面发表的小说我很不以为然,心想这样的小说谁不会写?于是有一天忽然心血来潮,还真动手写 了一篇四五千字的小说,寄给了《杭州文艺》(《西湖》的前身),却让《浙江文艺》(《东海》前身)给发了,这篇名叫《主心骨》的短篇小说算是我的处女作 吧。这样,就开始了文学创作。

  我不认为自己是什么作家,只是觉得有话要说,说了有地方可以发表就好。

  记:你的小说常常关注人的情感,有什么事情特别影响今天的写作?

  张:也许小时候家庭的变故和文革初期受到的冲击吧。我对这个方向比较喜欢,我很喜欢看《红楼梦》。

  记:这次尝试非虚构写作有什么感触?

  张:感触有两点。一是更加体会到小说的真实性来自生活,虚构只是对非虚构不够完善、不够完整部分的修补或重组。注意,是完善完整,不是完美。这次读张爱

  玲的《少帅》,又加深了这种感受。《少帅》是虚构的小说,但张爱玲在创作前对张学良的生平事迹下了很多很多功夫。这也就是《少帅》为什么写得这么好的原因

  之一。二是非虚构作品有时候会比虚构作品更加深刻、更加动人,这一方面缘于它的真实性,另一方面还关乎受众的文体认同。事实上,当受众面对一个文本时,会

  由于文类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心理接受层次:是虚构还是非虚构?非虚构作品一旦具备了类似虚构作品的艺术质地时,受众会更倾向于非虚构作品。南京大学中文系 教授赵宪章说,可以将文体视作“语言小筑”,而语言小筑的万千风情都是由“质料因”所建构起来的“形式因”。文学之“道”在哪里呢?它就浸润在文学形式

  中。说实话,一度我曾有过将之写成小说的念头,又觉得写成小说总有点不甘。这一次《和丰子恺逃难》的创作,的确给了我一种前所未有的文体体验。我认为,它 既是纪实的,又是艺术的。

  记:自己如何评价这本新书?

  张:换种说法,就说看点吧。这书有三个看 点。一是真实。可以说全部都是事实,当然,是章桂眼中的事实。二是深刻。它不只是叙述了历史事实,而是让历史事实具备了切入人性机理的深刻:不管是大人物

  还是小人物,同样经受着人性的煎熬;凡是人在平常日子里能产生的误会、隔阂、猜忌,在不平常的日子里一样会产生。三是好看。这个好看多半由于它的文学性。 这文学性不是外贴的,而是融入了作者个人经验激发出来的文本固有的文学因子,既可读又耐咀嚼。

  记:都说嘉兴是出文化名人的地方,而围绕地方文化名人的写作也成为一时之现象,关于这类写作,你觉得怎么才是上乘?

  张:我认为第一,作者对名人要有深入的研究,要真实地叙写,不夸大,不虚构,更不吹捧。第二要有细节,特别是深度的细节。第三是实事求是,不文过饰非,不为尊者讳。

  刚刚出版的《少帅》我已经读过三遍了

  记:你那么喜欢读书,最近都读过哪些好书呢?

  张:最近连着看了三部日记。一部是宋黄庭坚的《宜州家乘》,一部是明末叶绍袁的《甲行日注》,还有一部是近人何正璜的《西北考察日记》。三部日记的作者

  所处时代不同,境遇不同,日记的内容不同,但是“彼其充实,不可以已”,深情相同,文字上的高妙相同,比起那些正头正脸的所谓散文名家来,不知要好到多少

  倍。黄庭坚的诗和书法尽人皆知不用说,即便这本薄薄的《宜州家乘》,也可见出大家的风范。“虽无特殊事可书,然风雨晦明,以及出入起居,排日纪载,后之景 仰其人者,亦藉是有所参稽。”文字看似淡淡的,但是纯度非常高的白酒,很醇。

  叶绍袁是明末很有影响力的诗人、小品文作家,《甲行日注》 是他明亡后所写的一部日记,日记的字里行间可说浸透了他的斑斑血泪。再者,他文笔清丽,对自然和隐居生活有异乎寻常的洞察力和感受力,又善于普采攡文,因 而优美的片段比比皆是。比如:“烟雾如漓,湖山茫茫一色,午后晴洁。”又如:“蓬帘不下,明月窥床,卧想去秋,以迄今夕,雁风鹃雨,忽忽如梦,真可伤 怀。”

  今人何正璜,以前从没听说过,其实她是很有名的美术家、博物考古家。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在她26岁参与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时,写 下了这部日记。我觉得,就凭这部不完整的日记,她也是卓然大家。几年前不是有过一次有关文言白话的讨论吗,我觉得,何正璜的文字在文言白话的融合上,不失 为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比如:“下午至清真寺内作画,幽静如仙境。除空坪寂栏外,仅有二三大鹰盘旋于树梢,其声锐细,反更使景色为之荒寞。”

  记:有什么书你会不断地看?

  张:《红楼梦》,海明威、奥康纳、普宁、卡佛、汪曾祺的小说,张爱玲的小说《异乡记》,还有她刚刚出版的《少帅》,我已经读过三遍了,《陶庵梦忆》,《日记四种》,契诃夫、萨拉·凯恩的戏剧。

  记:阅读为你带来什么?

  张:愉悦。

  记:最近比较关注的话题是?

  张:雍正十年,吕留良的子孙辈60余人是如何由浙江崇德被一路发遣去宁古塔的。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