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作家访谈 >> 正文

写好水利情中国梦——访长篇纪实作品《顺水》作者赵学儒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2月01日10:47 来源:中国网

  中国网11月30日讯 首部记录我国治水过程的纪实作品《顺水》出版,引起社会尤其是水利界的广泛关注。作者赵学儒多年深入一线采访,潜心抒写水利情、中国梦,出版多部文学作品,有的还翻译到国外。他对水的了解、理解、悟解,在《顺水》中得到更深刻的体现。近日,我们专门采访了赵学儒先生。

  记 者:我们从媒体的报道中看到,将这部记录我国治水过程的纪实作品,定位为“首部”,您怎么理解?

  赵学儒:我没有详细考证,但是觉得他们说的有道理。几年前,我在文艺报看到了这样一则消息,继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之后,中国尚未有一部完整的水利史典籍。日前,首部全景呈现中国历代治水工程的著作《中国治水史诗》已编撰完成,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并在人民大会堂首发。后来这部图书出版后,我买来阅读后发现,文章都是一些文学大家的作品,每篇文章从一个侧面写了水利的事,整合在一起形成恢弘的水利史诗,不是夸张。但是,如果说它记录了我国治水过程,感觉还不系统,有些牵强。

  在古代,有《水经注》《山海经》《史记·禹贡》《史记•河渠书》等名篇,新中国成立后又有《战洪图》《大江东流去》《98抗洪》等较好的作品,但是从内容上,都基本上是截取了一个侧面或一段时间。欣喜的是,历时3年的时间,我和一位朋友一起,完成了长篇小说《大禹治水》一书的创作,由作家出版社和外文出版社,分别以简体中文、英文出版。有朋友说,用长篇小说的形式表现大禹治水的故事,是前无古人的一件事,这事做得“挺绝”。 但是,真正系统记录中华民族的治水历程,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治水历程,确实还没有。

  《顺水》这部作品主要是以顺义为原型,以小见到,记录了我国历史上的水旱灾害和治水历程,包括理念的升华、治水的成果,尤其是水利人接力式治水的不懈精神,以及在治水过程中形成的优秀文化。“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全面记录我国治水历程的作品”——专家在我的改稿会上,的确是这样说的。

  记 者:请您介绍一下撰写《顺水》的由来?

  赵学儒:好。因为写过我国古代的治水故事《大禹治水》,所以想写一部反映现当代治水的文学作品;因为写过我国乃至世界最大的调水工程南水北调,所以想写一部反映基层水利的书。这样的话,就能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全面地反映我国的治水内容,甚至中华民族治水的人和事。

  2013年下半年,这个机会终于来了。我曾经把这想法,跟中国水利文学艺术协会的常务副主席王经国主席说过,没想到王老师还惦着这事。他给我打电话,拟推荐我去写写北京市顺义区的治水情况,问我是否感兴趣。我大致了解了一下顺义的情况后,肯定地回复了王老师。不料,顺义区水务局兵贵神速,一班人马迅速找上门来。在北京市水务局一间办公室内,我把我的拙作《大禹治水》 (中英文版)、《南水北调大移民》(中英文版)呈给他们。更没想到,他们当场决定委托我写这部 《顺水》,并和我的工作单位做了沟通。

  2013年年底,我也把这情况向报社领导做了汇报,一贯以传播、繁荣水文化为己任的社领导,非常支持。报社党委书记涂曙明亲自担任总协调,带领部室主任聂生勇和我,赶到顺义区水务局,商谈写作内容、时间,确定写作大纲。这部书是中国水利报社与顺义区水务局精神文明共建结出的璀璨花朵。

  2014年年初,经中国作家协会作家定点深入生活评审委员会评审,报请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审批,我有幸被列入中国作家协会2014年作家定点深入生活名单。带着作家的使命,带着文学的理想,带着对水利事业和水利人的热爱,带着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我开始了紧张的采写。一年多的采写,那些令我感动的人和事,不吐不快;那些令我佩服的经典,不写不美;那些令我振奋的精神,不抒不畅。

  记 者:这本书出版前,很多人认为书名叫 《顺义之水》,您问什么执意叫《顺水》?

  赵学儒:叫《顺义之水》,好像是篇介绍文章,介绍顺义的水。叫《顺水》,就有了文学意味,其内涵远远超越了文学本身。

  从字义看,“顺”有顺流的意思,本义为沿着同一方向,指水顺着水势或水流的方向而流泻。“顺”也意指面对千头万绪的事情,先要理顺思路,理清头绪。推而广之,就是社会安定与否,在于政策是否顺应民意;家庭和睦与否,在于关系是否融洽和顺;身体健康与否,在于气血是否充盈顺畅。这本书记录了北京市顺义区的水利发展历程。“顺水”中的 “顺”与顺义区的 “顺”字同且义相通。

  顺义与水的爱恨织情,主要系在摇摆不定的潮白河和温榆河上。历史上,潮白河三年河东,三年河西,摇摇摆摆,祸害苍生。顺义的先民既择水而居,又不甘受洪水的摆弄,于是一代又一代人与洪水斗争。新中国成立后,顺义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掀起了前无古人的治水大潮,建起了一个个水利工程。水库、灌区、机井等给顺义人民带来了福祉。那时,“治”字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治”字本义,可解释为开凿水道,修筑堤坝,引水防洪。“顺”更强调 “趋”,如 “顺风” “顺势”,即 “顺”着自然规律,更科学、更充分、更有效地利用自然。

  连年干旱导致顺义的水越来越少。如何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水资源,如何确保人民生活生产用水所需,如何发挥水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成为顺义的重要课题。他们发展节水灌溉,成为 “中国粮田喷灌第一县”;他们实施生态治河,让潮白河两岸风景如画;他们精细化管理水资源,“顺”出了一条成功的水资源管理之路。全书其实就是从 “治”向 “顺”的转变,这与我国的治水历史和现状相吻合。

  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治水史,一个 “治”字连续了几千年。从大禹治水开始,历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在“治”的基础上,实现了 “顺”的升华。

  我们知道,水旱灾害始终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除害兴利成为历朝历代安澜天下的神圣使命。秦国以水立国,也以水治国;汉武帝信奉治水治国理念,致力水利事业;李世民、朱元璋、康熙对江河治理多有宏图大略;孙中山的《建国方略》中也有治理开发利用江河的笔墨。新中国的缔造者一次次发出治水动员令:“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一定要根治海河”。新中国成立以来,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不仅仅是一个水利工程,而且是国内外游客流连忘返的景区;世界上最大的南水北调调水工程,不仅成全长江水继续润泽南国,也给干旱的北方带来了绿色……

  几代水利工作者与全国人民一道,奋力治水,建起一座座水库防洪蓄水,建起一个个灌区灌溉农田,建起一座座水电站提供电力和动力。为实现人水和谐,在水资源紧缺的今天,实施生态治水,与生态共生共存。顺义 “顺水”,是我国水利发展的一个缩影。应该说,顺是一种理念,顺是一种规律,顺是一种行动,顺是一种成果,顺是一种新境界,顺是一种新常态。

  因此,弃逆归顺,才风调雨顺;顺水行舟,才一帆风顺;顺天从人,才一顺百顺。读者看过这本书会知道,它不只是写“水”,更多的是写“顺”。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