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作家访谈 >> 正文

愿快乐如阳光一样,无处不在——访著名作家李迪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1月12日09:07 来源:人民公安报 丁晓璐

  到今天为止,由著名作家李迪创作的《警官王快乐》系列小小说在本报的连载全部结束。今天,我们将刊出第60篇、也是最后一篇警官王快乐的故事,至此,王快乐警官要和喜爱他的本报读者朋友说再见了。

  自去年6月登上本报以来,热情、善良、机智的社区民警王快乐就成了本报副刊版面上的小小“明星”人物,受到了许多读者粉丝的热情“追捧”。60个小故事,短小精悍、诙谐有趣,把一个普通社区民警和他日常工作中的“一地鸡毛”讲述得有滋有味、生动好看,充满了人情味和正能量,而一位忠于职守、乐于助人和奉献的新时代社区民警形象就通过这一个个小故事,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据作家李迪介绍,迄今为止,他一共创作完成《警官王快乐》系列故事100篇,除本报外,还分别被《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等其他报纸杂志连载或选载,并将由凤凰文艺出版社结集出版。此外,以王快乐系列小小说为蓝本的影视作品也在酝酿筹措之中。

  有意思的是,写出这百篇警官故事并深得基层民警读者认可的作家李迪,一天警察也没当过。王快乐故事的创作灵感是怎么来的?他和公安这一行的缘分又是怎么结下的?在王快乐警官即将告别我们之际,记者专程采访了李迪本人。

  记者:写王快乐这样一位普通社区民警的念头是怎么来的?您曾经深入公安基层采风多次,接触过的警种应当不止是社区民警,为什么独对这样一位小人物产生兴趣?

  李迪:近几年,在全国公安文联的支持下,我深入江浙公安,特别是四下无锡,采访了上百位基层民警,可以说各个警种都有,每位民警的故事都是一本感人的书,尤其是社区民警。为什么这样说?除去打击犯罪,基层民警的大量工作围绕服务百姓,以社区民警为最。他们如蒲公英种子被吹落到地上,无声无息,又无怨无悔。有的一个人要管上万家,日复一日,苦累交加。闭着眼都能想到有多难。可他们却笑着对我说,家家平安幸福了,就圆了我的梦;国家平安幸福了,就圆了中国梦。这让我想起我在部队服役时连里的饲养员,当了三年兵,喂了三年猪,立功受奖没有份,好像他就不是一个兵。到了退伍时,领章帽徽一摘,他哭得昏过去,舍不得离开部队,也舍不得离开猪。我为他感动。我为他掉泪。他不但是一个兵,而且是大功臣!所以,当我听到孤寡老人流着泪说社区民警比儿女还亲,当我看到困难群众拉着社区民警的手说,我本来都不相信政府了,你们这样帮我,我又相信了……

  于是,我想,我要把采访到的社区民警的感人故事,集中起来,送给大家。

  记者:王快乐这个人物的特点很容易令人想起上世纪50年代老电影《今天我休息》里的警察马天民,您写王快乐时,脑海里有没有想到过马天民?您觉得王快乐和马天民比,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李迪:电影表演艺术家仲星火在《今天我休息》中演的马天民,让我们这代人想起来就乐。王快乐就是我记忆中的马天民。助人为乐是他们心中的一盆火,“人民警察为人民”是他们不变的本色。只要能为百姓解难,拿手指当药吃都没二话。只是,日子过到今天,繁荣昌盛的同时也杂草丛生。王快乐面临的困惑,马天民做梦也想不到。助人为乐怎一个“傻”字了得!老人摔倒,扶还是不扶,竟然成了一个问题。因此,王快乐要比马天民更难。很多时候,正常出牌就别想赢。可他又偏偏想赢,因为这不是为自己,而是为百姓。于是,继承老传统,发出新光热,王快乐知难而进,演绎了他的100个故事。

  记者:这么多期王快乐故事讲下来,这个人物形象在读者心目中已经有了某种生命力和鲜明特质:有着强烈的工作责任心,热心、质朴、善良、机灵,解决问题时又有着善意的小小“狡猾”。您自己怎么形容和描述这个人物?

  李迪:哈哈,您的描述很准确!王快乐,鸭梨脸,四十有三。军旅20年干到营级,转业入警一切从头来。没有怨言,生就乐天。正直,善良,古道热肠又机智幽默。能干会说,百难不倒,没有清规戒律,不按常规出牌,一切为社区平安。笑口直言真心为你好,计上心来更是菩萨慈悲。生活就这样家长里短,全让王快乐赶上了。他举喇叭喊话,敲大锣发声,成了百姓离不开的好人;他着眼小事,鸡毛蒜皮,在快乐中化解不快乐,让快乐像阳光一样温暖。

  记者:在当今社会大环境下,王快乐这样的人物有存在的社会土壤吗?会不会在某种程度上显得和这个社会有些脱节?

  李迪:让我用王快乐与居民董老头儿的一段对话,来回答这个问题——董老头儿说,王警官,你所做的一点一滴我都看到了。大年夜的,为社区断电的事你跑了一晚上还不放心,还在风里到处走,连家都不回了。用电视里的话说,你是一个人民的好警察。我佩服你!唉,现在这个社会好比一部机器,好多地方都坏掉了,但也有一两个好零件。你王警官就是一个好零件。可是,整个机器都坏了,你这样一两个好零件管用吗?

  王快乐听明白了。他笑着说,董大爷,如果连一个零件都不好,机器还能运转吗?不管怎么样,好的零件还在机器里起好作用。机器没停下来,就说明好零件管用。对不?好零件不怕少,只要有就行。当然,好零件越多,机器就转得越快!

  董老头儿乐了。王警官,你能干会说,我们离不开你!

  记者:您深入公安基层的过程中,遇到的真实的“王快乐”多吗?能否举几个例子?在今天的公安队伍中,您认为“王快乐”式的民警是太少了还是已经足够多了?

  李迪:我行走在江浙公安,从铜山到湖州,从绍兴到扬州,被无数民警默默奉献的精神所感动,可以说,他们都是真实的王快乐。我写下他们的故事,发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特别是后来,我深入到无锡,采访了上百位一线民警,感受他们的激情燃烧,分享他们的酸甜苦辣。他们践行“扬铁军声威做群众亲人”的铿锵誓言,守护平安幸福百姓的动人故事让我夜不能寐。一枪击毙犯罪嫌疑人,徒手夺刀惊魂,神探慧眼破案,英雄日夜追逃;爱百姓如父母,做亲人似兄妹,扶贫助学接力不断,接警处警分秒必争……可以说,无论他们在哪个岗位,忘我为民,恪尽职守,个个都是真实的王快乐。只是,岗位不同,表现出的快乐方式不同。

  每晚,送走被采访的民警,看着他们的背影消失在太湖夜色中,想到他们劳累了一天还要赶来见我,想到他们明天还要投入紧张工作,我往往会感动到难过。谁能理解一线民警的苦累与伤痛?

  让我最难忘的,社区民警顾志刚在讲述他帮扶的困难户周阿姨因病去世时,事情已经过去几年,可他还是边说边哭,泪流满面,让我也跟着落泪。还有,我在报告文学作品《玉碎》里写的周五南、《三个怪老头儿》里写的钱正锋、《妙光塔下一金鹏》里写的金鹏,个个都是真实的王快乐。这些作品分别发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及《北京日报》上,你们可以找来看看。他们的动人事迹都可以说是王快乐的故事原型。

  我们公安队伍里王快乐式的民警很多,不能说足够了,但我采访的可以说个个都是。只是,他们的工作太忙,负担太重,快乐很少在脸上。

  记者:近年来,涉警舆情很多,特别是涉警负面舆情常常很快演变成社会热点话题。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李迪:可以说,我很难过,很气愤,为我们的警察兄弟鸣不平,为我们当下执法环境的恶劣感到忧心。坏人有刀甚至有枪,我们的民警却有枪不能用,有枪不敢用。我要问,那些兴风作浪说警察这也不好那也不对的人,你想过没有?有一天,如果没有警察了,你会怎么样?你的家人又会怎么样?当你呼呼大睡的夜晚,为了守卫你的平安,有多少双警察的眼睛在凝视黑夜?当你一家人其乐融融出游玩耍大快朵颐时,为了守护你的幸福,有多少警察忍饥挨饿蹲守在犯罪即将发生的现场?

  我们的民警,工资微薄,生命透支,没有八小时,没有节假日,不顾安危,不顾病痛,不顾家人,全身心扑在岗位。就是这样,很多时候还得不到认可,遭人白眼,被人辱骂,甚至被人动手殴打。可是,他们跟我倒完苦水,一看表,巡逻时间到了,警服一穿,装备一挎,走!深夜社区的小路上,又出现一个威风凛凛的人民警察。

  我想说,人民群众要爱护人民警察,他们不容易。

  我想说,警察领导要爱护你的部下,他们不容易。

  即便有个别警察犯了错误,那也是正常的,人非圣贤,不能倒洗澡水连孩子一起泼出去!

  记者:至今一提起您,人们常提到您那篇犯罪题材中篇小说《傍晚敲门的女人》,这篇小说可以说是您和公安的缘起吗?除了这部之外,您还写过哪些公安题材作品?

  李迪:是的。在这之前,我写长篇惊险小说,多是剿匪题材。1983年初,我所在的单位创办《法律与生活》杂志,需要去采访公安。北京市公安局的同志介绍我去市局预审处。那个地址名字吓人,叫半步桥。是死是活,只差半步。这里是预审处也是看守所,被枪毙的人从这里直接拉到刑场。小院里低矮昏暗散发故纸霉气的档案室里,一份份卷宗让我的心收紧!在押人员和家属间的生离死别、悲欢离合令人动容,预审员和看守民警的善良与人性更让我思绪万千。于是,我写了中篇小说《傍晚敲门的女人》,发表在当时刚创刊的《啄木鸟》杂志上,后来被央视拍成了电视连续剧。小说发表当年就被翻译介绍到俄罗斯、法国。这篇小说让我跟公安题材结下了缘。紧跟着,我又写了姊妹篇《〈悲怆〉的最后一个乐章》,发表在《蓝盾》杂志,并获得了“蓝盾特别奖”。后来,这篇小说被改编拍摄成电视连续剧《生者与死者》,成为李雪健主演的第一部警察戏,在央视播出。

  2009年冬天,我再次和公安结缘。我七到丹东看守所深入生活,与看守民警和在押人员共同度过了三个春节。生死碰撞,爱恨纠缠,文学的永恒主题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写了长篇报告文学《丹东看守所的故事》,荣获多项文学奖并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最近在北京播出。今年,我倾心写作了以无锡公安为题材的长篇报告文学《铁骨柔情协奏曲》,发表在《中国作家》杂志,将由群众出版社出版。

  记者:您插过队、当过兵、当过文学编辑,唯独没有当过警察。您却写下了这么多深受读者喜爱的公安题材作品,您怎么看您和公安的这种缘分?未来还有继续写公安的创作计划吗?

  李迪:怎么说呢?综上所述,自上世纪80年代初,就结了缘。爱上公安,写起公安,写了不少,从中深受教育,越写越觉得公安队伍可亲可敬可佩,应该大书特书。今年,全国公安文联和无锡市公安局授予我签约作家的光荣称号,让我有了归属有了家,好像成了警察队伍中的一员。我不是警察,比起警察作家们来,先天不足,压力山大,我要努力向他们学习,写警察,像警察。

  目前我正在收集第一手素材,准备创作一部反映为蒙冤入狱的警察昭雪平反的长篇报告文学。这类题材鲜有人写,有难度,不好写。但是,我要写。

  记者:您的王快乐系列在我们报上刊出后,基层民警读者非常欢迎,王快乐在我们的读者中已经有了不少粉丝,您能在这里对他们说几句话吗?

  李迪:谢谢大家,特别谢谢基层民警读者!我想说,你们喜欢王快乐,是我最大的光荣与快乐!让我们一起快乐吧,快乐生活,快乐工作。

  我们多么需要快乐呀,来点儿快乐吧,五块钱的!

 

敲起锣鼓过大年

  □文/李 迪 图/刘学伦

  明天就是大年三十了,王快乐又忙活了一年。

  想当初,他乍到,新城开发伊始有点儿乱。土地变工地,农民成市民,鸡鸣狗叫,尘土飞扬;现如今,换了样,新楼林立,树绿花红,百姓安居,治安良好,被评为无锡市最美社区。

  年根儿上,王快乐还闲不住,安排春节保卫,慰问孤寡老人。

  就在他骑着电动车忙进忙出的时候,一个40来岁的女人,也骑着电动车来社区找人。她把电动车当成小汽车了,开得飞快,在门口猛一拐弯,啪嚓!撞上了王快乐。

  好家伙,两个人骨碌碌摔在地上,来个就地十八滚。

  一个警服成出泥藕。

  一个羽绒服成土猴。

  王快乐翻爬起来,赶忙把女人扶起来,你有没有事?

  拐弯让直行,女人明显违规。虽然身为警察,这时候也不能跟一个女人讲对错了。万一遇上悍妇,那可了不得。王快乐看过肇事现场录像,违规的女人跟交警吵着吵着,突然来了个光光猪,反叫交警无地自容。教训啊,警惕啊!所以,王快乐有理赔笑脸——

  你有没有事?有事我送你去医院!

  女人上看下看左看右看,我身上没事。就是,羽绒服破了。

  王快乐一看,可不是,羽绒服被车挂了个口子。

  这时候,很多居民就围过来看。

  王快乐怕人多闹事,赶忙说,我赔你好了,你要多少钱?

  女人说,500块。

  王快乐一听她就要多了,算了,息事宁人吧。

  行,我给你。不过,我有个要求,你买了新衣服,这件破了的如果你不要了,就把它给我,我缝好以后可以送给社区困难户。

  女人说,给你就给你。

  王快乐正要出去为居民买春联,身上带着钱。他掏出500块递过去,女人接过钱马上就塞兜儿里了。

  突然,人群中有人大声叫,你敲诈人家!人家警察好说话,你就敲诈人家!

  喊叫的是董老头儿。

  紧跟着,阎老太不由分说,上去把女人兜儿里的钱掏出来。

  哼,我一看你这衣服就是地摊儿上买的,最多就300!

  老百姓们七嘴八舌——

  你是哪来的?

  跑这儿敲诈来了!

  你不还人家200,我们就不放你走!

  女人只好退回200。

  王快乐呢,也不客气了。客气就对不起为他说话的百姓了。

  这天晚上,社区里一阵锣鼓响。金老太带着一帮锡剧迷登台献演《翠姐姐回娘家》。

  锣鼓一响唱锡剧,说一说翠姐姐要回娘家去,心急急拿起上衣当裤提。

  正月客多出不去,二月烧茶煮饭全靠伊,三月丈夫打工走得急,四月上山种地爬天梯,五月天旱要浇地,六月采摘来不及,七月阿公生病要去医,八月秋风起,九月做冬衣……

  翠姐姐忙,王快乐更忙。

  百姓看戏他站岗。

  百姓睡觉他巡逻。

  他敲起大锣,咣!咣!咣!

  ——平安社区保平安!小心烛火关好门窗!

 

我写王快乐

□李 迪

  《警官王快乐》系列小小说连载到今天结束了,鸭梨脸王快乐要跟读者说再见,我也依依不舍。从去年6月5日的第一篇《金耳环》,到今天的《敲起锣鼓过大年》,王快乐陪伴大家度过了60个周末。

  小小故事,每篇千字。起承转合,诙谐幽默。矛盾纠结,愉快化解。说的全是一个人,讲的都是王快乐。

  从哪儿淘来这么多故事?

  两个字:生活。

  生活是一口井。找到井,有水喝。

  我在深入警营生活中,特别是四下无锡,走进“扬铁军声威,做群众亲人”的无锡公安队伍里,时时被一线民警的精彩故事所感动。

  我们的公安民警,天天有牺牲,时时在流血。他们也有老母亲,他们也有心上人,他们也有生死情,他们也有离别恨。可是,当人民需要,当警铃响起,他们冲锋在前,他们义无反顾,恪尽职守,鞠躬尽瘁,他们是和平年代最可爱的人!

  比起特警刑警,社区民警是公安战线的另一道风景。鲜有惊心动魄,更无轰轰烈烈,多为鸡毛蒜皮,尽是家长里短。然而,最生活,最百姓,最基层,最接地气。你来我往,都是群众;你推我搡,还是亲人。急不得,恼不得,不能硬来,只能软磨。豆腐掉进灰堆里——吹也吹不得,打也打不得。千方百计,千言万语,把矛盾化解在社区,把治安深入到邻里。孤寡老幼,弱势群体,最需帮扶,最 需关爱。我是人民警察,我帮扶,我关爱。温暖,温馨,笑脸,孝心。冰心玉壶,情深义重,让党的阳光照进百姓心里。让政府的关爱落在千家万户。社区民警扎根社区,谁能知道他们的艰辛与付出?

  行走在太湖之滨,社区民警的故事生动鲜活,这个是张三的,那个是李四的。为此,我创作出生就乐天的王快乐,把张三李四的故事都给了他。让他跑,让他说,让他哭,让他笑,让他抓耳挠腮,让他计上心来,让他用快乐化解不快乐,让他在婆婆妈妈中开创社区新天地。因为这些故事大多是我四下无锡公安采访到的,所以就让王快乐落户无锡,成为惠山新城幸福社区的片儿警。而我的战友画家刘学伦应《人民公安报》邀请,又给了王快乐一张生动的鸭梨脸。于是,《警官王快乐》就图文并茂了。

  感谢生活,感谢无锡公安,更感谢给了王快乐生命的《人民公安报》。当王快乐出现在读者面前时,引起社会热情关注。很多朋友在微信中点赞、留言、转发。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赠诗:“百篇王快乐,珠玉信手拈。文采溅花雨,巧塑新警官。”《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北京日报》《天津日报》及《啄木鸟》杂志分别选载、连载。最终,由王快乐的家乡——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

  快乐朋友,快乐王快乐!

我们的王快乐

□赵志新

  著名作家李迪创作的系列小小说《警官王快乐》,自去年6月在《人民公安报》连载以来,深得广大读者尤其是基层民警的喜爱。每逢周五,都是我们的“王快乐”时间。大家争相传阅、转发点赞,把“王快乐”看作自己的兄弟,当成学习的榜样。生动的警民故事,风趣的人物对话,悬念的开头,意外的结尾,让人看了还想看。正如作家张策在《公安题材小说的地域文化特色》一文中点评的:“那种精致的民风,那种轻巧的语言,那种细碎的幽默,正和李迪先生文字的跳跃感相吻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魅力。”

  我想,“王快乐”所以受人爱戴,是因为这个艺术形象源于生活,特别是源于无锡公安的生活。作家李迪数次走进无锡公安,深入基层一线采访、体验,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与灵感。的确,在“扬铁军声威,做群众亲人”的无锡警察精神感召下,太湖之滨涌现出了一大批深受群众喜爱的“王快乐”式警官,他们用信念、青春乃至鲜血和生命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安宁,书写着一篇又一篇感人肺腑、生动鲜活的爱民篇章。这些都成为作家李迪笔下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像一座富矿,像一口深井。“王快乐”出自无锡公安,记录无锡公安,每当夜深人静,我读着来自各地群众表扬我们警察的信件,正如我读着王快乐的故事一样,内心充满感动,我为有这么多竭诚为民的“王快乐”而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

  感谢作家李迪让我们的“王快乐”走向广大读者。心系群众,情系群众,行系群众,造福群众,这就是我们的“王快乐”!警察多一份担当、多一份爱心、多一份付出,百姓就多一份安宁、多一份幸福、多一份快乐,这就是“王快乐”给我们的启迪。

  (作者为无锡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