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文学机构访谈 >> 正文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海南文艺给我留下深深印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1月11日10:26 来源:海南日报 陈蔚林 徐晗溪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接受采访。 本报记者 张茂 摄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接受采访。 本报记者 张茂 摄

  “虽然我们未曾谋面,但这份来自海南的情谊,我一直珍藏在心。”今天上午,前来参加首届中国文学博鳌论坛的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深情回忆了她与两年前逝世的红色娘子军——王运梅老战士的一段缘分,令人唏嘘。

  沧海何曾断地脉,海南岛虽与祖国大陆隔海相望,但炎黄子孙的骨肉情谊和精神追求始终延续贯通。是什么力量拉近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把满天星辰凝聚成一束熊熊火炬?铁凝给出了她的答案——是文学让人们心灵相通。

  文学让海南不再遥远

  自2008年起,每年的年底,王运梅都会给铁凝寄去一封信,聊聊近况并送上新春祝福。而铁凝每次收到信件都会及时回复,有时还随信送上自己的新书。几年间,她们互致问候和祝福,成为了一对忘年之交。

  2013年,王运梅离世,她的亲人还不忘代她给铁凝写去最后一封信,表达了对铁凝多年关心的感谢,亦转达了对她的祝福。铁凝见信颇为感慨,那座远隔千山万水的海南岛又一次浮现眼前。

  “我的少年时代对海南的最初印象,大多来源于文艺作品,而这些认知会给人们的一生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迹。”当年吸引铁凝目光的,就是反映王运梅等海南妇女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艰苦奋斗、谋求解放的电影《红色娘子军》及同名芭蕾舞剧等文艺作品。

  海南绝非所谓的“文化沙漠”,她坦言,就是孕育于这片热土的优秀文艺作品让她在年少时便对遥远的天涯海角产生了无尽的向往,也让她在上个世纪90年代第一次踏足海南时,就能与在这里生活的人们自然而然地亲近、熟络起来。

  说到这里,铁凝称,“我对当时的海南印象深刻,因为海南的文艺作品早已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上世纪90年代初,即使从海口到三亚就得颠簸六七个小时,我们还是兴致很高。就连看到路边一棵普通的大榕树都会幻想,这会不会是《红色娘子军》里,洪常青遭遇火焚时,捆绑他的那棵大榕树呢?”

  当然不是,可铁凝说,文艺作品的力量就在于此,它们把原本遥不可及的海南乃至更远的地方,清晰具体地展示在人们面前,潜移默化地扎进了人们心里。

  文学让世界认识中国

  “当今时代,世界范围内文化的交流、碰撞和交融是如此频繁,以致于它不再是一个个的个别事件,而是我们日复一日的日常经验的一部分。”回归本届论坛“世界视野中的中国文学和中国精神”主题,铁凝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她认为,“在这个时代,中国人出现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以各种形式参与着各国人民的生活,同样的,世界也越来越深入地参与着我们的生活。”尤其当前,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如火如荼,“引进来”、“走出去”的文化活动精彩纷呈,自各地云集而来的作家发现海南、了解海南,对活跃海南文学一定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铁凝建议,此时,全国的作家、评论家更需要敞开胸怀,吸收和借鉴世界上一切优秀的、赋予创造性的文化成果,在与世界各国的作家、评论家及专家学者的交流中扩展思想。

  “我们还要自信地与世界各国读者分享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分享中国文化的光芒和中国经验的丰富,分享我们对人类共同生活的希冀和梦想。”铁凝说,只有如此,海南乃至中国的文学才有可能全面参与到世界文学的建构中去;也只有如此,文学才有可能带领人们穿越千山万水,找到共同的人性,沟通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情感,不断丰富人们关于世界、关于自身的认识和想象。

  (本报博鳌11月10日电)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