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资讯 >> 正文

创新文化服务促进核心价值认同——对话上海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蒯大申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1月10日11:22 来源:文汇报  邵岭
蒯大申近照。蒯大申近照。

  编者按

  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未来五年我国的发展蓝图已经绘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文化建设的目标理念与发展方式清晰而明确,一条红线贯穿其中:以文化人——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上海宣传文化系统以强烈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深入学习贯彻会议精神,厘清发展的思路与目标,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大家的共识是,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真实地记录时代进步与发展图景,需要文艺创作者的真心投入与创作;另一方面,这个正在日新月异变化着的时代,也正期待着出现更多的文艺精品与文化大家,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文艺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今日起,本报推出“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文化访谈”系列,围绕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文艺创作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文化发展以精品为导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热点话题,请文艺界的专家畅谈体会、思考与建议。

  上海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顾问蒯大申,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公共文化服务的调查与研究。“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衡化发展,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对此,他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和创新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尚显薄弱。最关键的是,对于公共文化的社会功能,还有必要进一步加深认识。

  记者:这些年来,你一直致力于公共文化服务的调查与研究。在你看来,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蒯大申:目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我国已经全面启动,始于2005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2013年举行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概念。“现代”二字,突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时代性和开放性要求,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方面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读书看报、唱唱跳跳等休闲娱乐和获取信息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类公共文化活动,形成公共文化生活和公共文化空间,从而促进对社会公共价值和核心价值的认同,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和全民族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因为通过公共文化活动所形成的公共交往,是一个正常社会民众精神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好的公共文化生活,是共同价值观形成的必要条件。

  记者:但是目前从全国范围来看,公共文化似乎还停留在满足老百姓娱乐、健身和信息需求的层面上,对公共文化所承担的社会功能,还缺少充分的认识。

  蒯大申:就这个话题,我就拿广场舞做个例子。广场舞一方面满足的是健身娱乐的需求,但更深层的是满足了群众公共交往和精神交往的需求。而那种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和良性互动,是一个好的社会形成的必要基础。但是目前有些地方把广场舞看作社会病症来治理,在做法上就会产生偏颇。比如用行政手段强行限制,用管、卡、压的办法来整治。

  相比之下,上海闵行区的做法就值得借鉴。首先,他们看到广场舞扰民的根源是公共文化活动空间供给不足,于是采取增加供给的办法,新辟出了100个文化广场,同时对分贝、活动时段和管理方式提出要求。但更具有重要意义和可复制价值的是第二步:引导建立居民自治机制,成立市民文化广场管理协会,通过居民协商、基层自治、自我管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实际上是把问题当作了推动基层自治的契机。而这种做法的前提,就是看到广场舞在满足市民人际交往、精神交往需求方面所具有的功能,承认其正当性。当公共文化能够成为社区居民沟通交流的公共平台时,其重要社会功能就显示出来了。

  记者:除了充分认识公共文化所承担的社会功能之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恐怕也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这方面,根据你的观察,相关部门做得怎么样?

  蒯大申: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要从群众的需求出发,才有可能保证公共服务的有效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管理要让群众充分参与。但是当前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部门还是习惯“为民做主”,“以人民为中心”还没有在体制机制上予以落实,没有在各个工作环节予以体现。

  我在今年上半年参加了全国人大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发现在不少地方,给乡村配备什么样的图书基本上还是由管理者决定,但他们并不了解乡村到底需要什么书,造成的结果是,虽然报上来的数字很漂亮,但农村书屋里很多书根本没有人碰,成了一种摆设。

  记者:也就是说,我们不能仅仅把“以人民为中心”当作一句口号,要看到其背后是公共文化服务在供给方式和服务方式上的变化。

  蒯大申:如果仅仅把“以人民为中心”当作一句口号,就失去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价值和意义。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在供给方式和服务方式上的变化,以及由此催生的评价标准的转变,这一系列措施的落实,都要将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作为核心指标。最近几年,国内不少相关文化部门都在考评中引入了问卷模式,但评价主体是谁,能不能真正体现出群众满意度,仍然需要作进一步探索。在这方面,上海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绩效评估中的做法值得借鉴:突破了以往在体制内、系统内上级评下级的模式,而在全国率先采用了第三方机构评估模式。

  总体来看,经过这些年来的发展,上海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全国处于前列。“十三五”时期,在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效能提升、体制机制转变诸方面一定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