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作家访谈 >> 正文

金波:我是如何走上写作道路的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1月06日09:43 来源:中华读书报 舒晋瑜

  我的很多作品,就是现实生活和童年感受相融合的结果。我对童年生活永远充满趣味,充满向往。

  金波:我是如何走上写作道路的

  八旬老作家金波依然佳作频出:与92岁的诗人屠岸联袂合作《诗流双汇集》(天天出版社),与儿童文学作家张之路合作《古城墙上的圆月亮》(北京少儿出版社)。

  “我为儿童写作,就是和儿童同行。这是满怀希望,迎着朝阳的前行,行走在希望的路上。这种前行,胜过抵达。为孩子写作也如此。”在《婷婷的树》(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一书的后记中,金波深情地写道,为儿童写作,让自己获得童心,变得单纯。

  读书报:您和屠岸先生合出了一本书?能否具体谈谈是怎样的一部作品?

  金波:这部书稿有一个总的名称,叫《诗流双汇集》,包括屠岸先生的译诗和创作的儿童诗,结集为《窗里窗外》,和我创作的儿童诗,结集为《花开花落》。这部《诗流双汇集》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选的都是短诗,便于朗诵,便于记忆。二是互相评点,让小读者加深对于诗的理解。三是我们用手写体(繁体字)和印刷体(简化字)相对照,以及画家精美的插画的版式设计来呈现。出版以后,读者反映比较好。屠岸先生已经92岁高龄,热情地精选了40首英美经典的诗歌,特别是他为孩子新创作的10首儿童诗,小读者诵读起来耳目一新,其乐融融。

  读书报:北京少儿出版社推出的《古城墙上的圆月亮》是您和张之路的合作。为什么最近会有这么多合作的作品?只是巧合吗?还是策划的原因?您认为合作会互相制约,还是相得益彰?

  金波:这是我和作家张之路先生的一次合作。应该说是策划的巧合。这本诗文合集二年前就由资深编辑李玲女士提出,北京作协大力支持,最后由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定位在给中高年级学生讲讲我们的童年故事,故事以北京的传统文化为背景。书出版后,许多成年人也喜欢,这是因为我们的童年故事,引起了他们的回忆和共鸣。再就是用散文和诗歌两种样式来书写,带来的是两种不同的审美感受。这是一次创作上的尝试。

  读书报: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写作?是怎么走上创作道路的?

  金波:我上中学时就投过稿,都被退稿了。我发表的第一篇作品是一首歌词《小篱笆》。此后我写了许多歌词或是能谱曲的诗。应该说,和我同时代的朋友比,我是比较顺利的。我记得《人民文学》等一些报刊还发表过我的儿歌,1963年出版了我的童话诗《红鹦鹉和绿鹦鹉》、诗集《回声》。我一直这么认为,不是我多么有才华,也不是作品多么有价值,我的作品吻合了那个时代所提倡的主题。但是我的写作没有标语口号。比如1958年我发表的歌词《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经谱曲流传很广,歌词中有这样的句子,“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千日打柴不能一日烧”,是我从民间文学中吸收了营养。

  上大学以后,我给《儿童音乐》投稿,编辑采用了,还主动给我打电话问我在哪儿工作。听说我还在上学,老编辑宋军(《海鸥》的作曲者)就去学校找到我,鼓励我多写稿。这对我是很大的鼓励。宋军对我的作品提出修改意见,他采用了我不少的儿歌和诗歌。我大学毕业以后,留校教写作课,开始比较关注儿童文学。现在回过头来看,我发现我的天性里对孩子的生活比较感兴趣。我和孩子有共同语言,我和孩子是平等的。我还发现,儿童的世界很丰富,特别是想象力丰富大胆。儿童的成长过程是丰富多彩的,甚至是有哲学意味的。

  读书报:您的童年阅读主要受谁的影响?

  金波:小时候,有几本书对我影响比较大,如冰心的《寄小读者》。在我比较孤独的童年中,这本书给了我心灵的抚慰。还有民间童谣,让我较早感受到了母语的音乐性。我爸爸很早就离开家参加革命,妈妈给我读他留下的《诗歌季刊》,其中有一组河北童谣。突然觉得,妈妈用乡音读出来,那么亲切,容易引起我的共鸣,到现在我还记得。我后来对民间的童谣感兴趣,就跟文学的启蒙有关系。

  读书报:创作儿童文学,是否格外需要丰富的想象力?

  金波:人的想象力,特别是儿童的想象力,对创作儿童文学极其重要,要不断地探索、借鉴。儿童的想象力,甚至可以说也是创作的源泉。当然,从事儿童文学创作,也需要天赋。有童心很重要。保持童心,就能保留童年的想象力,就好像是往湖水中投了一粒石子,投进去就有很多涟漪在扩散。想象力就在于第一粒石子是否投进去了。我的很多作品,就是现实生活和童年感受相融合的结果。我对童年生活永远充满趣味,充满向往。

  我小时候很寂寞,不属于大胆淘气的孩子。我的精神寄托就是大自然,我会在自然中发现很多有趣的事情。遇到不高兴的事情,我也会到大自然走一走,我的心灵和那些树木、流水和小草交流很放松。我热爱大自然,不是单纯欣赏美,还关注着它们的生活,想象着他们的命运。和大自然交流,实际是在和生命交流。

  读书报:从诗歌到童话、散文、小说,你的写作有怎样的转变过程?

  金波:我写诗写了三十多年之后,才开始了童话和散文的创作,是因为我已经自觉地意识到,突破自己儿童诗的创作是有困难的。同时,我也有感于当前儿童诗创作逐渐散文化,丢失了凝炼和音乐性,忽视诗歌的形式美。后来我有了一个想法:在儿童诗还没有建立自己的格律时,我可以试着给中国的孩子写写十四行诗。我一直在思考,儿童诗不能不讲究格律,不能走散文化的路子,这会影响儿童诗的传播。于是我借鉴了格律谨严的十四行诗,创作出版了《我们去看海——金波儿童十四行诗》。如果说我取得了成功,这是因为十四行诗很难写,特别是“十四行诗花环”,格律非常森严。我在诗歌形式上敢于实践,可以算得上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但现在,我仍感觉儿童诗如何突破现状,还有一定的困难。我现在还在思考并实践着如何把写诗的感觉运用到写童话和散文上来。

  读书报:您提倡怎样的儿童诗?金波:我对于韵律比较敏感。现在很多诗人写儿童诗不押韵了,不讲形式了,这丢失了儿童诗的本质特点。当然,也可以写不押韵的儿童诗,但作者应该懂得押韵。这是基本功。还有,我提倡给儿童写各种样式的诗,除了抒情诗,也要写叙事诗、童话诗、寓言诗、幽默诗、哲理诗……最近,我主编的《诗意童年》,就是一套包括各种体裁的儿童诗系列。还有,读诗是需要引导的。我希望小读者读一点诗,这对于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有益。

  读书报:您的创作风格来自哪些方面的影响?

  金波:创作风格的形成表现着作家写作实践的轨迹。我创作风格的形成,首先和童年的阅读有关。我小时候,识字不多就读过冰心的《寄小读者》,那是一种艺术熏陶,一种融进生命里的感受。我对于大自然,对于亲情,对于语言的敏感,甚至于日后的写作,都对我有影响。还有,刚才我谈到了民间童谣,它让我认识了生活,敏锐地感受到母语的优美悦耳,这帮助了我的诗歌创作,让我注意儿童诗的音乐性。民间童谣是一部大书,包含着童年的纯真、快乐、幽默,包含着民俗,包含着世态人情。我曾经编选过一套十卷本的《中国传统童谣书系》(接力出版社出版),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把传统童谣概括为“流淌在血液中的祖先的声音,蕴涵在基因中的民族的记忆”,这是很准确的。几十年来,唱诵童谣的声音一直在我耳边回荡,成为我童年重要的记忆,一直影响着我的创作。

  读书报:多年来您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儿童文学作品,并多次获得国家级的大奖。您对儿童文学现状怎么看?

  金波:中国儿童文学获得很大的发展,作家多起来了,书出得也多了,版权的输出也在逐年增加。但是,还存着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质量有待提高,特别是缺乏关注现实生活的精品力作。二是出版的门槛要提高,不能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忽视作品的质量。三是理论批评还比较薄弱。综上所述,我们和世界儿童文学相比,还存在着差距。

  读书报:您的创作一直保持很强的生命力,是什么力量促使您一直写作下去?

  金波:我想这可能与我热爱孩子,对于孩子的世界永远保持着新鲜感好奇心有关。还可能与我的审美趣味有关。我喜欢孩子的单纯、天真和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我写的作品,主观意识上是追求艺术审美,不迎合孩子,但也常常思考我的作品怎样做到有趣又有益。我年龄大了,还有多大进步的空间?我不自信。所以在一次评奖中,尽管我有两部作品已经入围,如果看不出比上一部获奖作品进步在哪里,那就说明还没达到预期的目标。最后我决定退出参评。我主观上要求自己的创作,要有新的追求,要比上一部作品有一点点进步。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