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资讯 >> 正文

孙晶岩:用脚走出一部抗战报告文学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0月26日11:37 来源:北京日报 周南焱

  北京作家孙晶岩深入基层写《北平硝烟》

  用脚走出一部抗战报告文学

  隆冬12月,寒风呼啸,滴水成冰。58岁的报告文学作家孙晶岩,冒着刺骨的寒风,攀爬古北口抗战长城遗址,山上左右两侧都是悬崖,打一个趔趄就会摔得粉身碎骨。她胸前挂着相机,爬野山时手脚并用,为了行动方便连毛衣裤都未穿,全身冻得哆嗦。

  爬上长城遗址,孙晶岩感觉如置身昔日战场,明白了当年的战斗情形。在长城的城砖上,她还意外发现当年日军用刺刀刻下的一行字:“步兵十七联军占领”,这行字此前从来没有人发现过。孙晶岩用相机拍了下来,照片后来收进了《北平硝烟》。这部报告文学全景式描写北平全民抗战,今年8月份已问世。

  去年11月,市委宣传部邀请孙晶岩撰写反映古北口长城抗战的报告文学,一下子点亮了她的心扉。在中华民族抗战史上,平型关大捷、台儿庄大捷、淞沪会战、长沙会战等都有详尽描述,却没有一部全景式描写北平抗战的文学作品,她想以纪实手法写一写北平全民抗战。时间紧迫,半年就要交稿。有人劝孙晶岩,不如用现成史料拼凑或者找枪手代写。但她婉言谢绝,坚持亲自下基层,做扎实的田野调查。

  孙晶岩立即前往京郊、河北等地采访,率先去的就是古北口长城抗战遗址,获得第一手的素材。整整三个月,她在北京密云、延庆、门头沟、房山、顺义、平谷、怀柔,河北赤城、兴隆、涞水,天津蓟县等地的抗战遗址穿梭,在北京档案馆、延庆档案馆、密云档案馆查阅资料,在平西、平北、冀东根据地采访幸存的抗战老兵、支前模范和老区人民,在北京城采访当年的地下党员、八路军战士。

  功夫不负有心人,孙晶岩挖掘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抗战事迹。比如一次在延庆参观抗战展览,她发现一张支前五姐妹的照片,当年她们做军鞋、做军袜、抬担架,照顾八路军伤员。她就向民政部门打听五姐妹是否有人活着,经过一番查询,终于得知96岁的高文英尚健在。孙晶岩欣喜若狂,提着慰问品赶紧探访高文英,了解这些抗战中母亲的事迹。后来她据此写成《抗战中的英雄母亲》,也收在书中。

  当年八路军在平西、平北、冀东敌后根据地抗战,孙晶岩侧重围绕老10团进行采访,走访了老10团的幸存者、家属等人,还前往无锡走访10团现在的部队。老10团是我军在战争年代惟一的知识分子团,队伍中有72个大学毕业生。团长白乙化文武兼备,多才多艺,最后壮烈牺牲。“这个团不是土八路,知识文化水平很高,团长很有人格魅力。”孙晶岩说,自己也是第一次知道这支八路军队伍。

  为了记录日军犯过的暴行,孙晶岩走访了京郊、河北大量遗址。数九寒天,她与平北抗日烈士纪念园管理处主任高德强、副主任孙静找到了延庆岔道“活人坑”遗址。当年日军在此一把大火烧死800名中国民工。又如在密云攀登四合堂野山,她在亲历者王元静、王元芳老人的指引下,找到了当年的中国式集中营“人圈”。这个地方在山上,连当地人都极少知道,还残留着日军的罪证。

  在山区采访中,孙晶岩经常住在老乡家里,还利用晚上做一些口述史采访。虽然几个月内身心俱疲,但《北平硝烟》出来后,孙晶岩觉得一切很值。“这是一本用脚板跑出来的书,写这本书之前,我对北平抗战也不大了解,现在通过这本书告诉大家很多不知道的抗战事迹,我很有成就感。”

  事实上,20多年来,孙晶岩写报告文学一直坚持下基层深入采访。如前年她就去过新疆,与当地干部民众同吃同睡,写出援疆题材《西望胡杨》;写《中国看守所调查》时,大年三十晚上,她在看守所与死囚一起过年;写《中国扶贫行动》时,她利用寒暑假在云贵川最穷的山村深入调研。“作家就该深入生活,才能抓到最真实、鲜活的素材。”孙晶岩真诚地说,有一类作家为挣钱而写作,另一类作家为心中的精神追求而写作,自己就属于后者。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