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作家访谈 >> 正文

对话作家蔡骏 用悬疑怀念一个时代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0月23日10:10 来源:重庆青年报 冷传梅

  “来了重庆很多次,这一次感觉非常特别,因为外面下着雨,在雨中,在雾中,感觉会非常亲切。”10月18日,作家蔡骏携新书《最漫长的那一夜》来到重庆万象城西西弗书店参加签售活动,同时还带来了新书作品将被改编成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续集的消息。但面对传统作家纷纷寻找影视传播的现状,蔡骏在接受重庆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作家最重要的还是作品。”

  创作悬疑源于一场赌约

  重庆青年报:是什么因素影响您决定创作悬疑小说?

  蔡骏:2000年的时候,我开始在榕树下文学网站上发表作品,那时候的写作其实偏向于纯文学。至于后来走上悬疑这条道路,是因为我2002年跟网友打了一个赌,当时《午夜凶铃》正在热播,我就跟她打赌说我能写像《午夜凶铃》这样的小说。当时网上流行一个叫“女鬼病毒”的东西,我就根据这个“女鬼病毒”写了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病毒》,后来这部小说也成为中国互联网上的第一部悬疑类型的长篇小说。

  小说写好后,我就去找我的这个网友,想给她看看,但没找到,她就这么消失了,我用了各种方法,甚至刊登了寻人启事,也没找到她。直到十年后的2012年,我终于联系上了她,当时她住在洛杉矶,与我们的时间正好相差12个小时,联系上她的时候我这边正好是午夜。我有时候就觉得这件事很奇妙,充满了悬疑感。

  重庆青年报:悬疑、惊悚和推理这三种类型文学之间常常难分彼此,您对悬疑的理解是?

  蔡骏:惊悚的主题是让人产生视觉恐惧或心理恐惧,比如像西方和日本的一些恐怖片就是这样。而推理小说必须要有严密的逻辑和缜密的推理。悬疑小说本身是很多元的,包含的点很多,比如它里面可能就包含惊悚元素、推理元素等,但关键的一点是必须要有悬念以及慢慢让悬念落到实处的这样一个过程。

  重庆青年报:大家将您的悬疑小说定义为“传统悬疑”,“传统”的意思是指您的小说深受中国古代的志怪、公案等类悬疑小说的影响吗?

  蔡骏:不是的。其实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悬疑小说是在社会急剧变化的当代产生的,与古代的志怪、公案等小说相去甚远。拿我自己来说,我受史蒂芬·金的影响非常大,可能很多中国读者不太喜欢这个作家,因为他的小说不太好读,但他的小说风格和写作风格都深深影响了我。

  青春怀旧指向时代

  重庆青年报:您说自己是“灵感的宠儿”,您的灵感来自哪里?

  蔡骏:灵感的来源有很多,生活的经验、阅读的积累、一段音乐、一个画面,都有可能在某个瞬间让你的灵感如泉涌。

  比如说《最漫长的那一夜》里的《北京一夜》这个故事,当初之所以构思这篇小说,一是源于我自己的经历。小说里的男主人公在读书的时候不小心将教学楼的一块玻璃碰了下去,这是我亲身经历过的事。当时操场上人很多,但很幸运没有砸到人。后来我一直在想,如果当时那块玻璃掉下去砸到人的话,那个人肯定就非死即伤,他的人生和命运一定会有很大的改变。而这件事肯定也会改变我的人生和命运,我一定不会是现在这个我。有时候,人的命运就会因为很偶然、很小的事件而彻底改变。

  另外一个就是以前在北京多次打车的经历,把跟出租车司机的一些对话融合在故事里面,再加上还有一首陈升的歌《北京一夜》,里面写到了“百花深处”,还写到“一位老妇人在痴痴的等”。把这些融合在一起,就有了这篇《北京一夜》。

  重庆青年报:对于80后而言,青春正渐渐远去,所以近年来不断出现了各种以青春为话题的小说、影视作品,您的这部小说中也出现了80后的很多青春记忆,您的抒写与其他作家表现的青春怀旧有不同的地方吗?

  蔡骏:近年的确出现了许多以青春为主题的作品,像《致青春》、《匆匆那年》、《左耳》等,青春怀旧成为了一个母题。《最漫长的那一夜》里也有青春怀旧,但跟以上作品不太一样。之前那些青春怀旧作品关注的都是个人情感,你喜欢我我喜欢你,然后遇到一些问题,个人之间的一些纠葛,然后就是怀孕啊,打胎啊,出国啊这些比较私人化的一些问题,当然这些主题都是纯真的,每个年轻人都有过45°角仰望天空的时候。

  但是《最漫长的那一夜》写到的问题不是来自我们自己,而是来自时代,来自外在。我从小受的教育就告诉我要好好学习,要考好的学校,以后能有好的工作,好的收入,能够像这个叔叔或者那个阿姨一样过上让人羡慕的生活,从小就被教育成一个学习的机器,能够去为了美好生活而奋斗,我们所受的教育实用而功利。

  而在这部小说里面,《男孩与兵人》、《我与李毅大帝在世界杯》和《狂派与博派的一夜》的故事会被拍成一个三段体的电影,因为三个故事讲述的是同一个主题,讲的是儿时的梦想,而这个梦想在当时可能会被认为是无用的,现在也是无用的,但这个梦想很重要。对每个人来说,可能都是被扼杀了的、夭折了的儿时的梦想,我把它们写在这里,希望能让人去祭奠。

  重庆青年报:《舌尖上的一夜》是对《舌尖上的中国》的戏拟吗?

  蔡骏:写这个小说的时候电视台正在播放《舌尖上的中国2》,里面有很多美食,大家都非常感兴趣,但是我不感兴趣,因为我不是吃货。我想到的是另外一些问题,我们是不是在饮食文化上消耗了太多的时间、太多的精力?这种对口舌欲望的追求是不是太过强烈了?这是促使我创作这部小说的其中一个点,另外就是中国现在的这种新贵阶,他们的欲望可能是无休无止的,很多新奇的东西都已经无法满足他们了。我把口舌欲望和新贵阶层强烈的欲望追求集中到一起,就形成了这篇小说。

  我不满意作品改编现状

  重庆青年报:您早年成名于网络,后来直接与传统出版市场对接,如今这个市场逐步式微,您准备怎么应对?

  蔡骏:如今我们的传统出版行业受的冲击的确非常大,所以很多作家都在寻求一些新的传播方式,比如将小说改编为电影、电视、话剧、网络剧等。其实我的小说以前也有改编成电影、电视的,现在依然在做这方面的工作,比如《蝴蝶公墓》就在拍摄过程中,另外就是《最漫长的那一夜》,除了之前提到的由其中三个故事改编成三段体电影之外,《杀手李昂与玛蒂尔达那一夜》将会做成《这个杀手不太冷》的致敬片,我们的电视剧和网络剧也在紧密地进行中。另外还有很多还在计划当中,但是我不想一下子做很多,我希望慢慢地来,争取让每一个都做成经典。

  但作为一个作家来说,最重要的还是作品,要把作品尽量做好,你才能通过文字传达给读者你想传达给他们的东西。

  重庆青年报:观众,尤其是您的书迷似乎都不太满意您的改编作品?

  蔡骏:说真的,我也不是很满意。但从小说变成电影、电视剧,或者其他形式,这中间肯定会出现变化,而且也会出现很多原著作者无法把控的东西。我只能说在接下来的过程中,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做好。

  重庆青年报:很多读者不适应您的新作中出现密集的网络词汇,您这么做是为了与新一代读者之间建立一种亲切感吗?

  蔡骏:有这方面的一个原因。《最漫长的那一夜》的故事最早是在我的微博连载,因为是这种传播方式,所以里面出现了很多网络词汇。后来出版的时候,我问编辑要不要把这些词汇去掉,他说不用,原样呈现就好。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