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作家访谈 >> 正文

杜学文:文学良好生态的标志在基层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9月24日10:10 来源:中华读书报 舒晋瑜
杜学文杜学文

  多数人善于从“大”的角度谈历史人物。杜学文却钻入了“小”的层面。

  大约十多年前,他阅读了文化大师们的回忆录等文章,发现书中所说的大师都活灵活现,充满个性、人情,而不是一个僵硬的概念。学界对于这代人的研究很多,但大都谈他们的思想体系、文化贡献,却少有关注他们的日常生活、待人接物、生活起居方面的东西。

  于是,杜学文起意写作《追思文化大师》。鲁迅、胡适、蔡元培……一篇篇关于大师的随笔写下去,杜学文的挖掘和思考也越来越多。他不但思考大师们的经历和性格特点,也思考他们的人生选择及社会文化对他们的影响,更思考对于当下我们的时代和思想界的对比。

  “如果要谈今天我们最缺少的是什么?我以为最缺少的是一种像他们那样的情怀。”杜学文说,从大的方面说是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情怀,小的方面说是对别人,特别是年轻人优秀品质、成长进步的情怀。现在,我们考虑自己的得失比较多,但是,对别人,对这个国家民族的关注却少了。所以,今天我们更应该有像他们那样的情怀。

  这说话的时候,杜学文的身份是山西省作协主席。多年来,他研究山西历史文化,反思理论批评的局限,在学术领域研究中卓有成就。

  读书报:在《艺术的精神》(三晋出版社)中,您重提了批评的意义与责任。您认为今天的批评家从事批评工作,面临哪些挑战?

  杜学文: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比较重视对“道”的表达。我以为这是力求掌握事物规律性的一种具有超越意义的文化追求。但是,随着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人们似乎更重视“器”的功利性运用。对超越具体的“器”之外的规律性反而疏忽了。相应地,文学批评本来也应该是更多地讨论规律性的,但是,逐渐地成为某一作品或个人的宣传工具,甚至被娱乐性报道取代。所以,在严肃的批评陷落的时候,应该很好地思考批评到底是为了什么?它有没有存在的价值?这种价值将如何体现?我们也应该从理论的层面对批评本身进行研究讨论。

  至于批评家从事批评面临的挑战,我以为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是批评的独立性问题。批评不是创作的依附性存在,更不是仅仅满足宣传推介就可以了。它有自己的使命、价值。其次是文化生态问题。我们现在的文化功利性比较强,不是从文化自身的意义来看文化,而是把文化视为经济发展的附庸,这是很要命的。许多人所谓重视文化只是考虑对地方经济发展有什么意义,不知道文化对人的精神世界、价值认同、素质修养、想象力、向心力等诸多“看不见的”方面的作用。批评也面临这种问题。再次是批评者个人的追求。从事批评可能会比创作更艰苦。因为它缺少阵地,缺少讨论的氛围,发表难、出名难,相应地话语权低,收入更低。选择了批评,实际上也就是选择了一条更加艰难的人生道路。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批评的方法论。你怎样才能比别人站得高、看得远、表达得吸引人?这里确实有一个方法的运用问题。

  读书报:能谈谈自己走上批评之路受谁的影响较多?您注重批评方法吗?也可谈谈自己的批评方法是什么?

  杜学文:上学时主要是读了一些中国古典文论的东西。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浏览了一些西方文论。尽管都是仅及皮毛,但对我都有很重要的启示。当然我也受山西老一辈作家、评论家的影响,特别是受他们文学观的影响。至于方法论的问题,是一个不自觉的过程。开始的时候只是写,后来可能会模仿。如果谈批评的方法论的话,我个人比较强调这样几点。一是批评家是怎样看待社会人生的。我认为批评只是批评家借某一作品或创作现象讨论他对社会人生的看法。作品只是一个话题,而不是最终的对象。批评要引导人们来关注现实,思考存在的终极意义,包括社会与生命的处境,以及人们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价值选择等。当然,这并不表示我反对进行纯文本的分析。就文学批评而言,这很重要。对文本没有深刻的了解,就谈不上说其它问题。但是,我觉得批评最好不要局限在文本上,或唯文本。所以我坚持进行社会文化学式的批评。二是我认为从事批评的人应该对现实生活有比较深刻的认知。三是对作品中表现的生活应该有全面、客观、辩证的分析,甚至是比较性分析。四是批评者应该对批评及批评的对象充满感情。文学评论不是时政分析,也不是经济研究,更不是写作技巧的展示。文学是追求情感的。文学批评也同样应该表达出批评者的情感倾向。

  读书报:能否结合您即将出版的《我们的文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简单概括一下,山西在华夏文明发展中的突出贡献有哪些?

  杜学文:我以为现在大家对中华文明的了解太少,对西方文明的认知也不够。近代以来,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国人对自己的文明进行反思,具有历史意义。但是,也形成了一种“印象”。我之所以说是“印象”,是因为大家只知道一些“概念”,而缺乏深入的,特别是还原历史事实,在历史的、辩证的、比较的方法下进行的研究分析。我希望能够了解中华文明对人类的伟大贡献,及其现实意义。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漫长历程中,中华文明做出了极为重大的贡献,有些是不可回避的贡献,同时,对校正今天人类的发展方向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些都需要我们更加深入地研究。

  至于说山西在华夏文明发展中的突出贡献,我以为至少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说。一。山西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特别是在晋南一带,其意义更为突出。二。山西地区生成的华夏文明是人类几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三。山西是中华民族融合的大舞台。四。山西是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五。在山西地区形成了中华文明最为重要的核心价值。六。在山西地区出现了人类最为重要的文化成果等等。这些结论都有非常充分的考古学、历史学、民俗学等多重证据证明。但是,我们的梳理研究仍然不够。从这样的角度来看,研究山西地区的历史文化,不仅能够更好地进入对中华文明的了解,而且也能使我们更好地感受、认知人类远古文明是如何延续到今天的,也应该对人类文明怎样发展存续下去具有积极的启示。

  读书报:您如何评价山西的作家队伍与文学成就?

  杜学文:尽管文学似乎不再像曾经那样辉煌,但是山西仍然有一批又一批的人热爱文学,从事创作。这里我特别想谈谈那些工作生活在最基层,但是仍然痴情不改,坚持创作的人们。我曾多次强调,这些人是文学良好生态的标志。相比较而言,他们的创作更艰苦、更纯粹、更高尚。他们可能不是某一地区、某一时代的标志,甚至在文学史上不会留下他们的名字。但是,文学的发展繁荣进步不能没有他们。我们讨论文学,往往是以那些从某种层面看非常突出的人来说事的。就这一点言,山西的作家也表现不俗。许多人应该是某一领域的标志性人物。比如最近大家比较关注的刘慈欣,肯定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领军人物。其它还有很多。山西作家队伍的另一个特点是在一段时间内总是能够出现一些比较优秀的作家,这使这一群体能够绵延不绝,也使山西的文脉不断。当然,其短板可能是理论评论比较薄弱,话语权不够。至于说山西文学的成就,也至少应该从中国新文学的全局来看。它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新样式,生动地描写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价值体系、情感状态,及其在今天的发展变化。它也比较宏阔地展现了中国在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中的时代变革,塑造了众多具有代表意义的文学形象。总的来说,山西文学比较生动地表现了中国的发展与进步。

  读书报:能谈谈脚下这片土地对您的影响吗?

  杜学文: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家,正如汤因比等人说的,他是一个文明国家。而且是世界上唯一的文明国家,区别于民族国家。这种文明的滋生全赖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它决定了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伦理关系及价值体系。生活成长在其中,这种影响肯定是全方位的、潜移默化的、浸入到血液中的。不管你再怎么批评他、反思他,甚至有的人还在唾弃他,你也不能脱离他。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现在对他十分地不了解不自知。这其实很悲哀。我们现在要做的是,首先要知道这片土地上发生了什么,哪些是对今天的发展进步有积极意义的,哪些是需要扬弃的。其次是我们如何重塑我们的文明,使其在承续传统的同时,能够适应现实要求,既能推进发展,又能矫正偏颇,使这一伟大的文明再现辉煌。我想,大家都愿意为这样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心志与力量。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