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资讯 >> 正文

刘星委员:抒写出有力量的影视作品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9月07日11:02 来源:人民政协报 杨雪
电影《开罗宣言》剧照电影《开罗宣言》剧照

  编者按:

  二战题材影片《开罗宣言》在中国人民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上映,受到观众的关注和欢迎。本报记者日前就有关《开罗宣言》创作中的一些具体问题采访了该片的编剧和总导演、全国政协委员、军旅作家刘星。

  文化周刊: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由您担任总导演的电影《开罗宣言》上映,请谈谈您创作该影片的所思所想。

  刘星:100多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受尽了战争之苦,抗日战争是100多年里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一次完全胜利,这是很值得纪念和庆祝的。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让这样的胜利永远成为一个民族的伟大记忆,让这样的胜利永远成为中华各族儿女努力前行的动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不可替代的。我认为,电影《开罗宣言》同其他优秀的抗战文艺作品一道,可能是唤起这种民族记忆的最好方式。

  文化周刊:《开罗宣言》是根据二战史实进行创作的。请谈谈本次艺术创作的突破点在哪里,是如何把握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真实的?

  刘星:我不喜欢“突破”这个词。因为任何一部新作品的出现,严格说,都是文化的继承。同一类题材也好,同一位作者也好,都是对其作品的延伸,是一种继承,一种发展。如果没有历史的进步,没有对全民族抗战的研究和解读,没有中国电影事业的飞跃发展和电影科学技术崛起,想制作完这样一部作品是很难想象的。所以我更愿意说“继承”“发展”而非“突破”。

  文化周刊:《开罗宣言》是一部具有国际视野的电影作品,在这部影片中,您是如何解读东方战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特殊地位的?

  刘星:有人说,男人喜欢历史,是因为历史是男人的(不是男权主义)。我喜欢历史,同时,我是军旅作家,更喜欢历史题材的创作。从1995年9月推出话剧《最危险的时候》之后,我在一个时期里把创作重点放在抗日题材的作品上,这其中包括电视剧《东方战场》及国家大型晚会《为了正义与和平》等。在这些作品中我突出一个观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中国战场就是东方战场,这个战场同欧洲战场一样,都是这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我一直主张这个观点,在大型电视剧《东方战场》取名时,有很多人不同意叫主战场这个名字,甚至包括有的学者,但我一直坚持。我记得当时中央电视台的杨伟光同志支持了我的观点。我不敢说东方战场是我第一个叫的,但是我是一直理直气壮坚持这样叫的。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的抗争,这场战争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帷幕,发生在东方,结束也在东方,东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由于主战场的不懈坚持、坚守、坚强与胜利,才有了欧洲战场、太平洋战场的胜利。正如美国第32届总统罗斯福所言: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要有多少个师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他们可以一直冲向欧洲、中东,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突击。在二战中,中国伤亡了3500万人,也正是这种贡献与伤亡,让有良知的西方的历史学者写下了像《中国———二战被遗忘的盟友》这样的文章。

  文化周刊:您一直用自己的方式为中国的抗日战争“立言”。

  刘星:我还一直坚持的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在中国。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型晚会《为了正义与和平》的创作中,我是文学组长、总撰稿。晚会开始的第一个字幕:“在远东军事法庭上,苏联检察官说,假如能找到一个日子证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端的话,那1931年9月18日是最有根据的。”直到在最后一次晚会审查时,我一再坚持以事实为依据,赢得了最终的表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端在中国。

  文化周刊:创作电影《开罗宣言》,您依然是这个观点,对吗?

  刘星:是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因为中国的贡献与牺牲,得到盟国的理解,得到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理解,我们理所当然地成为开罗会议的参加国、联合国大会的发起国。这是我们这部电影一定要折射的主题,也正是因有中国参加,拥有话语权,战后我们才收回东北,台湾,澎湖诸岛。但是,这些历史,不是每一个外国人都认同,也不是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电影是大众的,可以走向世界,用电影表现出来,也许会传播得更大、更广、更远。

  文化周刊:表现这么宏大的题材是此次电影创作中的一个难点,请问《开罗宣言》是如何掌握这部影片的宏大叙事及艺术风格的呢?

  刘星:开罗会议这个题材是任何国家,任何国家的电影人都没有尝试,甚至说很少触摸的题材。我们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是一部大江东去、气贯长虹的史诗。史诗的风格既是我们的追求,又是这部片子的风格。影片中有夔门的雄伟、黄河壶口的磅礴,我们通过这种宏阔风格的镜头体现一种风格,这是我们要抓住的灵魂。这又是一部如泣如诉的壮歌,低吟浅唱是不能放弃的手法,动静相宜,一张一弛,需要很好地把握节奏,欧洲、亚洲、美洲、非洲电影都表现了,表现大格局的关键也是收放,收放自由、有开有合、开合有度。这样的表现对我们的创作团队而言既是挑战又是机会。

  文化周刊:您认为这是一部什么样式的影片?

  刘星:这一定是一部历史正剧,是大风之歌。我们敬畏历史,不可能出现神剧雷剧的桥段。我们更不会向市场“低头”,不向市场低头不等同我们不去努力占领市场,因为有了更大的市场才会有更多的观众,有更多的观众了解这个历史,激发更多的人热爱我们这个伟大民族,只是说我们要宣扬正能量不投合低俗趣味。为此,我们要恰到好处地把握商业元素,把握电影话题。这个电影的时代话题可以概括为八个字:战争、谍战、爱情、友谊。合理处置这些因素,需要艺术功力,也需要政治定力。

  文化周刊:看了影片,了解到有许多著名艺术家,还有国外演员。《开罗宣言》的导演团队如何统筹这部影片的表演风格?

  刘星:演员要努力创造血肉丰满的“新人物”,这是我们的一个追求。这部影片近200多个角色,有中、俄、美、英、日、德各国演员,演绎的都是世界级人物,怎么演?演人物,演神亦演形。演你心中的人物,不要演你看过的别的角色,要努力创造血肉丰满的新人物,努力为中国电影世界、电影艺术长廊增加新的艺术形象。

  文化周刊:喜欢历史题材影视的多是中老年人,您认为年轻人会喜欢这部电影吗?您对《开罗宣言》的放映有没有什么担忧?

  刘星:有。比如我们讲要铭记历史,但现在是很多年轻人不知道那个历史,不知道怎么铭记。很多年轻人也会喊钓鱼岛是我们的领土,为什么是我们的领土,这个电影中就讲到了,但他们会去看吗……我期待年轻人也关注这部电影。我敢负责任地说,这是一部好看的艺术片。我当然还有担心,比如担心市场。这部片子,没有国家的投资,都是喜欢这个题材的有识之士倾情相助,亏了也对不起他们。

  文化周刊:刘星委员,听说纪念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活动中,您还有其他的作品,是吗?

  刘星:是的,我还有一部多集电视剧《东方战场》,也很快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我还参加了人民大会堂9月3日晚会《胜利与和平》的核心创意,并完成一首歌《红纱巾》。

  文化周刊:这首歌很好听。

  刘星:它是我心声的表达:

  在雪花飞扬的天空中

  我们寻找,戴红纱巾的姑娘

  你那美丽的身影就在白桦林里舞动

  在鲜花怒放的山岗上

  我们寻找,戴红纱巾的姑娘

  你那动人的面庞就在花的海中躲藏

  回来吧孩子,风已经停了,不信你看无边的大森林

  妈妈就在你回家路上等待

  回来吧孩子,雨已经住了,不信你问清澈的黑龙江

  乡亲们都在小山坡上张望

  孩子呀,你在哪里……

  听说你已经化成一片祥云,护佑着辽阔的东方

  听说你已经变成一只白鸽,在蓝色星球上飞翔

  飞翔吧,为友谊飞翔,飞到哪里都是你的故乡……

  歌唱吧,为和平歌唱,唱到哪里都有正义的回响

  戴红纱巾的姑娘

  文化周刊:谢谢刘委员。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