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资讯 >>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 正文

评委何弘谈茅盾文学奖评选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8月19日11:29 来源:大河报 游晓鹏 槐养浩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选尘埃落定,河南省作协主席李佩甫凭借《生命册》实现了本土作家的突破。前晚,茅奖评委、河南省文学院院长何弘结束了半个多月的在京封闭评奖工作,回到郑州。为何本届只在最后一轮才公布了评委实名投票情况?第一届茅奖起就有河南籍作家获奖,为何到第九届才迎来首位获奖的本土作家?昨日,何弘就这些问题接受大河报记者专访,讲述茅奖评选亲历。

  为啥最后一轮才公布评委实名投票结果?

  第一轮就公开结果有个很大的弊端,就是作者很早就知道了评委名单,而且知道谁投了自己的票,谁没有投,这对下一轮投票很可能造成干扰。

  上届茅奖初评入围作品是180部,本届多达252部,这也使得本届茅奖被描述为“竞争最惨烈的一次”。对此,连续担任八、九两届茅奖评委的何弘表示,今年参评量确实是历年最多,不过历届评奖进入最终环节后,都会很“惨烈”。

  “茅奖4年评一次,只评5部作品,而中国每年小说的出版量是四五千部,四年就有两万部,从里面挑出五本书来,自然是很难的。”何弘说,这也意味着评委的阅读量非常大,今年5月起,每个评委都领到了评委会发出的参评作品名单,按规定,7月28日所有评委赴京开始集中评审之前,这些作品都要读完。

  何弘说:“评委是一届一聘,由各省级作协推荐一部分人,中国作协再另外请一部分人组成,其中超过半数是文艺评论家,所以一般有影响力的小说,评委们之前都已经读过了,没有读过的可以及时买来阅读,评委会报销。”

  具体到评选过程,从第八届评选开始实行了与以往不同的机制。比如第七届是由初评委选出20部作品,交由终评委评出获奖作品,初评委和终评委不是一拨人,并且终评委有权另外提名作品进入终评环节,由于初评委与终评委在年龄层次、艺术审美等方面存在差异,评选又是匿名投票,这种“两院制”产生了一些问题。从第八届开始,茅奖实行了大评委制,同一拨评委评到底,提前公布评委名单,评委实名投票并公布投票情况,评委会也从20多人增加到62人。

  不过,第九届评选与第八届相比又有了微调,第八届从第一轮投票就开始公布实名投票结果,第九届直至最后一轮才公布了实名结果。对此各界褒贬不一,有声音认为应该即时公开结果,甚至质疑比上一届退步了。对此,何弘表示,第一轮就公开结果有个很大的弊端,就是作者很早就知道了评委名单,而且知道谁投了自己的票,谁没有投,这对下一轮投票很可能造成干扰。“以前可能很早就有作者开始打听谁是评委,这一届比较平静。”

  评选过程是否像高考阅卷一样严格?

  评委可以用手机,但从5月起直至评奖结束,在微博、微信中不能发表对参评作品的任何评论。

  那么,茅奖评选过程是否像高考阅卷一样严格呢?何弘表示,对评委的约束并没有那么严格,手机还是可以使用的,不过从5月起直至评奖结束,在微博、微信中是不能发表对参评作品的任何评论的。

  7月28日至8月16日在京评审期间,评委们住在京郊一个学校内,依次完成了252进80,80进40,40进20,20进10,10进5的评选。“每轮评选前会至少进行一次充分的作品讨论会,40进20前,评选出的书一般会比计划的多一两本,票数并列的都保留了,进入20强后,最后一名并列的话要进行附加投票,只择其一。”

  在进入初评的252部作品中,有10多部河南籍作家的作品,包括乔叶的《认罪书》、邵丽的《我的生存质量》、墨白的《手的十种语言》、王晋康的科幻小说《逃出母宇宙》等。何弘透露,除去获奖的《生命册》,走得最远的是《认罪书》,“40进20的时候并列第20,附加投票中遗憾出局”。

  记者注意到,在作协公布的最后一轮投票结果中,三位河南籍评委何弘、何向阳、周大新的投票情况与最终获奖名单完全一致,对此何弘表示,从10部作品里挑5部,评委们选择的重合度是非常高的,“经过一轮轮反复讨论,哪些作品更出色一些,大家的认识也在不断趋同。不过,确实很多作品是不分伯仲的,都很优秀”。

  河南是小说家的土壤

  河南作家特别关注现实,书写苦难和对苦难的抗争是他们持续不变的主题。中原人苦难的经历和奋斗精神,给作家提供了叙述文学的深厚题材。

  亲历了八、九两届评选,怎么看待茅奖的变化?何弘表示,茅奖已经表现出越来越强的趋势,就是包容性越来越大,艺术风格多元化,以前垂青于宏大叙事,而从本届开始,个人化的写作更加凸显。

  而对于为何出了7位河南籍茅奖得主之后,才迎来本土作家的突破这一问题,何弘表示,评奖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因素,以前虽然本土作家没有得奖,但并不意味着跟别人就有很大差距,“比如李佩甫的《羊的门》,以前就入围过茅奖,已经具备了获奖水平,但失之交臂”。从另一方面来讲,尽管姚雪垠、刘震云等人获奖时都在外地,但河南这方水土是有深厚文化传统的,这些作家不论走到哪里,他们的创作根基是在河南的。

  何弘说:“你会发现河南作家有一些特点,特别关注现实,书写苦难和对苦难的抗争是他们持续不变的主题,姚雪垠获奖的是《李自成》,但解放前他的很多作品比如《长夜》关注的是农村的生存状况。还有刘震云,他写的《1942》、早期的故乡系列都一直是在写家乡,周大新和李佩甫也是对南阳盆地和中部平原的反复书写,这背后,中原人苦难的经历和奋斗精神,给这些作家提供了叙述文学的深厚题材,河南是小说家的土壤。”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