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资讯 >> 正文

想海南作家杜光辉:作家应当承担起社会良知的责任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7月30日15:54 来源:国际旅游岛商报
杜光辉杜光辉

  商报讯(记者赵汶文/图)日前,白沙黎族自治县作家协会、鹭湖诗社成立,当天,海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琼州学院海南省文学研究基地主任、国家一级作家杜光辉出席活动,并对白沙黎苗少数文学进行了简单阐述。在随后的专访中,杜光辉在谈到海南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时表示,白沙甚至整个海南的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应该把着力点放在挖掘自己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上。

  近年来海南文学出现井喷式发展

  日前,白沙黎族自治县作家协会、鹭湖诗社成立,海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琼州学院海南省文学研究基地主任、国家一级作家杜光辉出席活动,并对白沙黎苗少数文学创作进行了简单阐述。杜光辉在白沙作协成立仪式上表示,近年来,海南文学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在全国文学创作的格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海南文学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对此,杜光辉解释道,这个问题要从历史的角度审视。

  “海南在1988年建省时,除了从外省调入的几个知名作家,本土几乎没有在全国有影响的作家,甚至有人称海南是文化的沙漠。”杜光辉回忆说,经过海南作家20多年不懈的努力,积蓄力量,近些年呈现井喷式的爆发,出现了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作品和作家,比如韩少功的《日夜书》、孔见的《我们的不幸谁来承担》、自己(杜光辉)的《大车帮》、张浩文的《绝秦书》,梅国云的《国防线》、符兴全的《红树》、林森的《暖若春风》等。另外在全国比较重要的奖项中,经常出现海南作家的作品,甚至在有些奖项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如果按人口比例计算,海南作家的作品数量、质量,应该跃如全国上游的位置。“更为可喜的是海南本土作家的创作力量越来越雄厚,以孔见为首的海南本土作家中,像林森、符力、王卓森、莫晓鸣等作家,已经形成了不可忽视的创作力量。我相信,若干年以后,海南本土的青年作家必然扛起海南文学创作的大旗。”

  谈到白沙黎苗文学创作,杜光辉想了想,说历史地看,白沙文学创作的基础很薄弱,虽然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在文学创作方面有很大进步,相对海南别的市县,相对白沙文化发展的需要,还不尽人意。但是,白沙是黎苗同胞居住的地方,他们有悠久的历史,有独特的生活习惯、民俗风情,有自己的文化意识。尤其在改革开放的重大变革时期,有丰富的创作素材,也有很大的潜力。

  白沙黎族自治县作家协会的成立,对于白沙县的少数民族作家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那么,白沙县的少数民族作家该如何着力?“我认为,白沙甚至整个海南的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应该把着力点放在挖掘自己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上,”杜光辉严肃道,他记得有个评论家说过,越是民族的东西,越具有世界性。白沙成立作家协会,本身就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越。“如果这个协会真正发挥了作用,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白沙的文学创作、尤其是少数民族的文学创作,肯定会出现重要的作家和作品。”

  承担社会良知是作家必备的基本素质

  在当前的商品经济社会中,有不少作家停下自己创作的脚步,转而改行进行创业、发展副业等。针对这种现象,杜光辉认为,任何一个人的奋斗都与个人的幸福有关系,这个幸福包括精神享受和物质享受。“一个作家如果觉得文学不能继续给他带来幸福,去做别的事情,很正常,我们不应该干涉他们的人生选择。但我认为,不再从事文学创作的人,就不应该称为作家了。”杜光辉如是说。

  “作家要承担社会的良知。”然而,当前,也有不少作家并不这么认为。而在杜光辉看来,“作家要承担社会的良知。”是句老话,也是作家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这个问题上,别人有很多著述。我在《天涯》2015年第4期发表了长篇散文《那个读书如罪的年代》中,写到了我为什么要坚持写作,就是‘为了中国不再出现张志新式的悲剧,我们必须写下去。’”杜光辉严肃道,“可能很多人听到我这句话,认为煽情、可笑,虚伪,但我当时确实是这么想的,现在还是这么想的。”

  杜光辉坦言,如果作家不去承担社会的良知,仅仅为了获取荣誉和稿酬,换做别的事情可能得到的荣誉和物质,比当作家来得更快更多。“这也可能是一些曾经的作家不再写作,去进行商业性的创业的原因吧?”

  曾经的苦难生活成为创作本钱

  2013年,杜光辉的作品《一个铁路作家初闯海南的日子》在《中国铁路文艺》第3期发表。近段时间,杜光辉又重新把这部作品发表在了自己的QQ空间里。从这部作品中,可以看出,从陕西离开,拖家带口来到海南发展,杜光辉的生活十分坎坷。文中,他所经历的很多苦难,令人读来唏嘘不已。然而,再谈到自己所经历的那些坎坷艰难时,杜光辉的态度却是十分释然的。他说,他们那代人正在生长发育的时候,出现了三年自然灾害;需要上学的时候,搞起了文化大革命,上不成学;需要就业的时候,上山下乡;需要生育的时候,只能生一胎;进入中老年需要安稳的生活时,下岗……。

  “生活贫穷、坎坷,是我们一代人的共性。”杜光辉回忆道,他的人生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在青藏高原当兵、在大巴山深处的小火车站当通信工、到海南闯荡。杜光辉清楚地记得,当年,他在青藏高原上当兵时开汽车,大雪封山,铺冰卧雪,十分危险,照他的话来讲,“可以用出生入死来形容”。后来,他在大巴山深处的小火车站当通信工,几乎与世隔绝,生活艰辛,没有文化娱乐。而再后来,他到海南闯荡,经历了失业、盲流、居无定所、食不饱腹的一段岁月。然而,对于他来说,那些苦难的生活,是裹着甜蜜的药丸。虽然苦,却也夹杂着诸多甜蜜。这甜蜜,是如今的丰厚创作素材,是他坚强的意志,是家人对他的一切行为给予的支持,是家人对他无时不刻给予的默默关怀。

  “现在回想起来,我很感谢这些苦难的生活,锻炼了我的意志,给我提供的丰厚的创作素材。”杜光辉感慨地说,他写过一篇散文《感谢苦难》,这篇散文中,他介绍说有了青藏高原出生入死的生活经历,他才创作出了长篇小说《可可西里狼》;有了海南的流浪生活,他才写出了长篇小说《闯海南》;有了少年时期全家被下放到农村的生活经历,他才创作出了长篇小说《大车帮》。“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这些苦难坎坷的生活,我绝对写不出这么多这么好的小说。辽宁作家刘元举评论的我创作时说:真羡慕杜光辉拥有这么多的生活素材,这才是作家的本钱!”

  而后,杜光辉透露,他的长篇小说《可可西里狼》2010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后,先后加印近十次,近期出版社决定再版,目前他正在修改,争取达到最好的艺术水准奉献给读者。此外,他在10年前创作的长篇小说《大高原》,现在还在修改,或将明年出版。

  作者简介

  杜光辉,男,汉族,文学创作一级,海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琼州学院海南省文学研究基地主任。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文学创作,1983年发表处女作。迄今累计发表各类文学作品550余万字。已出版(发表)长篇小说《西部车帮》等3部,散文集《浪迹巴山》,发表中篇小说《哦,我的可可西里》等共40余部,短篇小说35部。曾获《中篇小说选刊》2000-2002年“优秀中篇小说奖”、“上海长中篇优秀作品大奖”、“全国首届环境文学优秀作品奖”、“辽宁省期刊优秀作品奖”、“全国铁路文学奖”“海南双年文学奖”等各类文学奖23次;1991年出席全国青年作家会议。19部作品被《新华文摘》、《中篇小说选刊》、《小说月报》、《报告文学选刊》、《新华月报》、《小说选刊》转载。20多部作品被选编作品集;15部作品被文学评论者和各类新闻媒体进行过评论,在读者中较大的影响。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