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作家访谈 >> 正文

冯唐:“文艺在我最烦躁的时候救了我”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7月27日10:32 来源:深圳特区报 钟润生

  作家冯唐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敞开心扉畅谈文学与文学之外

  “文艺在我最烦躁的时候救了我”

齐洁爽/图齐洁爽/图

  前日和昨日,作家冯唐现身东莞文化周末大讲坛和深圳中心书城。所到处,人满为患,女性为主。“男神”、“妇女之友”、“颜值最高男作家”这些江湖称号,绝非子虚乌有。冯唐在东莞、深圳两地的分享会,涉及话题颇广,有文学,也有文学之外的东西,比如跑步。撇开“文学”这个高冷话题,前日中午,记者和冯唐来了一场轻松好玩的对话。

  娱乐少,不会打架,只好看书,但最后还是学了医

  记者:在中国所有作家中,你的身份可能是最复杂的。医学博士,还是妇科专业,然后在美国读MBA,进入麦肯锡,还是全球董事合伙人。写了很多小说,但最火居然是一本颇具争议的《不二》。你这些经历,该怎么捋清楚?

  冯唐:我的人生第一阶段,我把它定义为“北京三部曲”之前的阶段,也可以说是我去美国读MBA之前的阶段。大概是27岁之前。27岁之前日子过得懵懵懂懂的,现在说起来,挺有意思的。第一,我体力在当时不是很突出,也就是说上街打架经常是充当被打的角色。因为这样,我慢慢就不愿意上街了。第二,那时候的娱乐特别少,市面上涉及情色的东西是书,可都是很隐晦的。那时候的书,翻开“人体”这个章节,的确会出现一个男的,一个女的,男的会穿裤衩,女的会穿裤衩加背心。没娱乐,上街又被打,于是我就看书。也算是因祸得福吧。《全唐书》当时是50多本,还有《资治通鉴》、《鲁迅全集》,越厚的我越读。我有一个读书的童年,包括初中、高中。

  记者:读书多了就想写作?

  冯唐:不是。最开始萌发写作的想法,是十六七岁。后来自己学医学算是明白了,主要是生理激素的变化。生理变化导致心理变化:人生第一次觉得男生想追求卓越。

  怎么办呢?那就写东西吧。我当时发现自己有三个地方还可以:第一,只要给我一本书我就特别开心;第二,有些唐诗,你挡住几个字,我基本上能给填上;第三,有时候觉得这个东西我也能写,甚至还能写得更好一点。

  记者:你这个天赋和自信,当时怎么没报中文系,反而学了医?

  冯唐:我先讲完我17岁写完的第一部小说。当时也讲投稿,我投到一个叫《中学生文艺》的杂志,但投完之后那个杂志就倒闭了。当时并不觉得如何失败,就是觉得写完了也就完了,发泄出来了。

  这时候,家里人找我深谈过一次,说,你看书店有那么多种书,就打架这个破事,金庸、古龙、梁羽生都写了多少本。他们的意思就是说,这个手艺已经很拥挤了,你再进去的话,这一辈子是过不好的。后来我想我听明白了,就学了医。

  《万物生长》出版后被摆放在靠近厕所的位置

  记者:那个时候,家里人没有看出你有写作这方面的天赋,哈哈。在协和医学院八年时间,就没写作?

  冯唐:写过一个中篇,是《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的前身。医学院八年,学医也是人,对不对?我谈了几个女朋友,其中一个女朋友是我师姐,是我见过的最文艺的一个女青年。不知道为什么,在那个年龄,两个人在一块总是要吵架。后来我们就坐下来谈谈:你要怎样?她说,这么着吧,你整天吹牛,你如果能写出一个小说发到《收获》、或者《人民文学》杂志,以后我就不跟你吵了。我就不说了,她就立下字据。我就写了一个不到3万字的中篇,可是这个中篇还没写完,我这个女朋友就跟别人跑了。所以我觉得投《收获》也没意义了,就把这个扔在箱子底了。

  记者:人生的第一个阶段,一句话,生理激素出现了,但作品还没出现。

  冯唐:第二个阶段,就是去了美国,开始有了成型的作品:《万物生长》。美国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我当时读MBA的地方非常乡下。第一天,早上起来,走了三公里没见到一个吃早点的地方。见的狗比人多。当时觉得人生凄凉,就想回家。

  后来还是坚持下去了。既然来了,回去多没面子,就继续念书。美国读书的时光,简单地说很无聊,另外是“肿胀”,就是觉得人生到底怎么回事,没太想明白。于是就开始写《万物生长》,直到美国毕业时,结尾还没写完,大概差三四万字。然后就经过六轮面试进了麦肯锡公司。在这种公司上班,除了睡觉之外的时间都在工作。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我说不行了,我需要一点文艺。

  现在我想起来,“文艺青年”真的不应该是一个贬义词。文艺在我最烦躁的时候救了我。我把文艺拿起来,写完了《万物生长》。写完后,我找了很多家出版社,都没人愿意出版。2001年,折腾了大概一年,最后终于出版了。这一年,我找了很多对文字很有感觉的人,让他们读读。想不到在文学小圈子里面评价很高。其中,评论家李敬泽说,冯唐,你记住一点,不要听评论家一点的建议,按自己的想法写下去就好。

  记者:都说你自恋,你自恋的自信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冯唐: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我的自恋,李敬泽是始作俑者。

  《万物生长》终于出版了。那天我出差回来,直接拎着行李箱从机场打车来到北京三联书店。我当时想,畅销榜上不是第一,但总能进前五吧。后来找了半天,终于在靠近厕所的一个书架上找到自己的书。我羞愧难当,灰溜溜走了。算了,算了,还是回去做咨询业挣钱吧。

  记者:《万物生长》,2005年出了一个“全本”,但是放在一个叫“八点半长篇小说丛书”中出的。不过,几个月后,《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就出版了。你是一直较着劲,不服输。

  冯唐:羞愧归羞愧,接着胜负心又被激发出来了。我觉得自己写得也不差,就是没去宣传而已。那个时候,一是内在的“肿胀”要消除,另外就是有一口气要争争,所以就有了《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出版后,我就去几个城市签售。第一次签售,我心里很打鼓,会有人来吗?果不其然,没人来。那次我大概跑了10个城市,好处是见了一圈媒体,媒体也需要见见人,看看有什么新鲜的声音。这么走下来就发现,还是有些作用的。后来又出版了《北京北京》,三部长篇小说,也成了“北京三部曲”。

  继续梦想 保有诗意

  记者:就我来分析,“北京三部曲”的文学价值要大于后来的《不二》。但真正让你红得一发不可收拾的却是《不二》。

  冯唐:是的,《不二》不是我最好的作品,但确实是传播最广的作品。

  《不二》出版于2011年,我40岁。当时,一边做生意,一边总觉得心里空空落落的。原来有些东西没有被抚慰,没有被疏解。后来我想,不行,得赶在40岁之前送我自己一个生日礼物。于是就写了《不二》,要在40岁之前探讨一下情色到底是怎么回事。然后就出版了,现在已经卖了4年了还很畅销。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它又不是一个“工具书”,有的读者还说看得不太懂,为何这么多人买。后来,很多人说你能不能写一个情色不少的,但又看得懂的。于是我就写了一个把故事拉回来、贴近生活的小说,但是还是跟爱欲有关,探讨爱欲给我们带来的痛苦。这个书也就是香港版的《素女经》。国内出版叫《女神一号》。这就是我写作的第三个阶段。

  记者:人生进入下半场,心态有何变化?

  冯唐:身材可能会变,写作的风格可能也会变。不会变的有那么几个,总结出来。第一,是我可能还会有梦想,哪怕梦想很小,很具体,哪怕这些具体的都实现不了,我想我还会有梦想。第二,我想我可能还想保有诗意,哪怕被嘲笑,哪怕我写不出我之前写的那么好的诗。第三,我想我还会继续享受我的身体,有更多的锻炼、跑步,哪怕不能保持原来的身材,至少能保持原来的体重。

   冯唐

  

    男,1971年生于北京,诗人、作家。医学博士,妇科肿瘤专业,曾就职于麦肯锡公司。已出版长篇小说《万物生长》、《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北京北京》、《欢喜》、《不二》、《素女经》;散文集《猪和蝴蝶》、《活着活着就老了》、《如何成为一个怪物》、《三十六大》;诗集《冯唐诗百首》。新作为长篇小说《女神一号》。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