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资讯 >> 正文

王树增:全景视角书写全民族抗战史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7月14日15:31 来源:南方日报

  《抗日战争》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

  王树增:全景视角书写全民族抗战史

《抗日战争》三卷书籍封面照。《抗日战争》三卷书籍封面照。
    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 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

  核心提示

  7月6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主题展览和巡展、创作推出舞台及影视文学作品和出版物等方面情况,其中包括100种图书选题和20种音像电子出版物的重印再版计划。

  7月2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抗日战争》在北京举行了发布会,受到出版界的关注。随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主题展览等情况发布会”上将《抗日战争》列为重点主题图书。该书作者王树增是著名的军事文学作家,他历时6年,站在全民族抗战的视角上,以180万字的篇幅全景式地展现了抗日战争。近日,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了王树增。

  南方日报记者 陈龙

  首部全景式展现

  民族抗战的历史著作

  王树增是著名的军事文学作家,他的“战争系列”包括《长征》《朝鲜战争》《解放战争》等作品曾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大奖、鲁迅文学奖、中国政府出版奖等奖项。面对抗日战争的题材,王树增搜集档案资料,先后到各个战场和档案馆查阅史料,并赴日本、台湾等地考察,最终花费6年时间完成了这部长达180万字的三卷本史诗巨作《抗日战争》。

  面对此前大量的抗日战争题材作品,王树增为自己提出了独特而鲜明的要求:以非虚构文学的形式,全景式展现这场全民族抗战,弘扬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和民族认同。

  何谓非虚构战争文学?王树增说,就是不能虚构历史细节。“一开始,我就给自己立下一条规矩,力求按照非虚构类作品的写作原则去写作。从细节到人物更不要说情节了,它必须有史可依。”为了保证史实的严谨,作者花费了十余年精力积累档案、史料,又通过大量的对比、筛查、鉴别,花费6年时间写成。

  王树增的战争系列图书之所以能够得到读者信任,很大原因在于材料的真实与感性的统一。他以“战争系列”第一部《朝鲜战争》为例说明自己对材料考证的苛刻,要写一个小小的战斗,双方哪怕就投入一个排的兵力,他也必须通过各方资料查证敌方美军排长的姓名、籍贯,尽可能查到他的家庭背景。“如果这些档案我心里没底的话我就不写这场战斗,我已经苛刻到这个份上了,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我的每一部作品都得用时五六年。”

  但王树增依然把自己的写作视为文学,而与军史、战史区别开来。他认为,文学是人学,是以历史事实为依托,去解读当时人的生存状况和精神状况。因此在描写抗日战争的大小战役和背后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战役情况的同时,他在英雄人物形象的书写上也毫不吝惜笔墨,以此弘扬中华儿女坚强不屈的精神。

  王树增认为,作家有责任在作品中向读者提供具有个性色彩的历史认知,这对作家的才华和综合文化素养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坦言,写这部书的过程中,最大的难点是对历史的解读和认知,这要求作家不但有文学素养还要有历史学、美学、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的素养。为了保证言必有据,他引用了数万条注释,让他对抗日战争的叙述置身于历史文献和档案的可靠性之中。

  一部中华民族

  共御外侮的心灵史

  写作这段惊心动魄、旷日持久的战争,王树增深切地感受到民族灵魂的激荡。“尽管抗争已经胜利70年,我们对这场战争的认识却渐渐疏远,这个民族熬过了多少苦难时光,我们作为后人,有什么理由能把这段时光遗忘掉?”王树增把自己的战争史写作视为一部民族心灵史的梳理。

  在《抗日战争》第一卷的序言中,王树增通过纵深的历史视角、文化分析和广阔的国际眼光挖出了日本对外侵略的源头,指出日本军国主义者全面对中国进行侵略战争并不是偶然事件,观点发人深省。

  在史学观念上,王树增坚持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他运用大量史实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场上的中流砥柱这一观点,用可信的笔触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在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个大局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在对历史的呈现中,王树增不仅写到了冲锋陷阵、为国捐躯的将士,还顾及到抗战后方的百姓、漂泊海外的华侨华人为国家所作出的巨大牺牲,“每每读到那些细节,都让人潸然泪下。这些具体的人物和事迹,才让你感受到中国人的坚韧,让你感受到中华民族决不会亡”。通过对抗战将士和普通人民捐躯报国的描写,他希望唤起当代中国人的英雄气质,重塑中华民族的脊梁。

  王树增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站在全民族抗战的立场上,通过还原历史大势和无数个细节,树立一个个鲜活的英雄好汉的丰碑形象,肯定了中国人民“不屈服”的精神。他说:“那时候最高的意识形态的核心就是拯救民族危亡,就是这个民族不能亡国,这个民族不能沦落成异族的奴隶,要保持这个民族的自尊和它的生存权利。”

  ◎对话

  “那些朴实情节让人潸然泪下”

  南方日报:写作过程中涉及到大量历史细节,哪些让你感动?

  王树增:那些为民族献身的战士和百姓,将士们在战场上誓死报国、拼死决斗的精神,是最让我感动的。这种精神是当代中国人急需的一种特质。同时,我的书中也包含了战争边缘的一些资料,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无论国内国外,只要是对国土和故乡有情感的中国人,都投入到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海外华人以各种方式支援国内抗战,那些朴实的情节每每让我们潸然泪下。写到一些社会地位卑微的人在海外为国捐钱时,我给历史人物加入了这样的话:“我个人的命运和个人生活可以卑微,但是我不希望我的国家也卑微。”这些事迹至今让我们感动。

  南方日报:写作这部巨著的过程中,您说自己的历史观一定发生了变化,为什么?

  王树增:虽然我们面对的是同一段历史,甚至掌握同样的史料,但每个人所持的立场是不同的。在写作《抗日战争》的过程中,我秉持三个原则:1.抗日战争应该是一场全民族的、全景式的战争;2.尤其要注重展现战争年代各阶层人民的不屈精神和顽强生命力的史料;3.抗日战争牵扯到敌后、正面两个战场,应该在那些涉及关键历史人物、全面战争转折点的问题上详细刻画。

  我坚持唯物史观。中国的过去、现在或将来都不是少数精英能决定的,解放战争的历史就是一个明确的例子,我写《解放战争》时有一个核心就是人民创造历史。不然你没法解释国民党作为当时的执政党,军队三年就垮了,因为他们背离了人民的意志,这就是我的历史观。

  南方日报: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您的书写应该怎样被世界语境所接受?

  王树增:文学语境多种多样,作家的叙述角度和历史立场也有所不同,但我多次强调:我是站在整个民族的立场上,以全民族抗战的角度来写这段历史的。我认为,世界反西斯战争具备同样的语境。我的“战争系列”每一部也都具备这样的素质,在世界话语阅读圈里也得到好评,比如《长征》在台湾地区就有很好的读者群。我的《抗日战争》写作力图在民族认同和共同语言上取得一致,契合全球华人对民族统一的认知。只要站在全民族抗战的高度,以人类命运、国家前途、历史走向为观照,就会得到更为广泛的认同。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