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书香中国 >> 第一阅读 >> 正文
纪实文学
内容简介:中法混血儿李丹妮是一个美丽的传 奇。父亲李树化是著名留法音乐家,母亲是法国里昂人。丹妮在北京出生,在杭州长大,大学毕业后在浙江医学院任教,与来自厦门的大学生袁迪宝相恋。然而有情 人因种种因素不能结合,丹妮于1956年与母亲回法国定居。天各一方的一对恋人用书信继续心灵的沟通,至“文革”忽然断绝音讯。丹妮挚爱迪宝,一直未嫁, 本打算在修道院了此一生,未料2010年,一封信唤醒了埋藏55年的情缘,丹妮重返中国,83岁高龄披上了嫁衣……
丹妮一生自强不息,在巴黎第七大学获汉学博士学位,为里昂第三大学终身副教授,并荣获法国骑士勋章。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法国里昂时对她十分赞赏,称她为中法文化交流和教育作出了杰出贡献。
本书文图并茂,以优美的语言记述了丹妮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
大学毕业那年,丹妮原准备去美国或英国留学,如果那样,或许她的人生将会是另外一种风景。但那时毕业后是国家分配工作,她最早拒绝了一份到公安 局的工作。提到这点,丹妮后来仍然不解地摇着头摆着手说:“我不知道自己学了莎士比亚英文,待在公安局能做什么。”后来,李树化的同事将她推荐到浙江医学 院当英语助教。这同样与所学专业没有任何联系,很有个性的丹妮再一次拒绝了。然而这回李树化却站出来反对了她的拒绝,没有让女儿任性,而是替她做了主。丹 妮想,如果不接受又没有别的选择,那么只能接受。就是这个接受,让她有缘认识了她的学生袁迪宝,一个来自中国福建的男学生。就是这位鼓浪屿牧师的儿子,改 变了她的一生。
要去医学院,丹妮不得不先接受科技英语的培训,这对她的工作是有用的。于是便在上海震旦大学学了6个月的医学拉丁语。正是因为丹妮懂一些科技英语和医学拉丁语,她的授课大受学生欢迎。
1953年的第一个学期,丹妮印象非常深刻,其实不过是一堂普通的外语课,却让她终生难忘。
听说上课的老师是外国人,学生们都很好奇。丹妮的欧洲人面容十分明显,眉毛细细弯弯,眼睛大而深凹,明亮而动人。当学生们看到这么年轻漂亮的女老师站在讲台上,自然有一份难抑的激动。加上老师精通英、法、俄、德和中文,更让学生们崇拜不已。
丹妮念俄文字母时,字字清亮动听,表情丰富,没想到的是,班上有一位男学生暗暗下了决心,看在这位漂亮女老师的面上,他一定要把俄文学好。这位男学生名叫袁迪宝,来自厦门鼓浪屿,已经25岁。在袁迪宝看来,老师气质独特,人又长得漂亮,他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偶像。
而在全班120多位学生中,安静沉稳的袁迪宝也偏偏吸引住了丹妮,她随眼一望,袁迪宝坐在教室靠窗的一边,眼睛大而有神。他久久地盯着她看,从 那双大眼中,她看出来这是个聪明的学生。袁迪宝因为功课好人缘也好,当上了外语课代表。他暗自高兴,这样与老师接触便多了起来,代老师转交全班作业,同学 的意见也由他转达给老师。交谈多了,袁迪宝得知李老师是学莎士比亚英文的。
一天,他鼓起勇气唐突地问丹妮:“李老师,你课余是否可以教我英语?”丹妮看到这位学生非常好学,十分爽快地答应了,并说可以在她家教他英语。袁迪宝做梦也没想到由补习英语开始,竟然与自己的老师发生了一场浪漫的恋爱。
袁迪宝第一天去李老师家,李老师有板有眼地上课,她认真地说:“对英语有兴趣的话就要天天读,读得下去有恒心就一定会学好。我要试试你的英语水平。”袁迪宝听到这句话,有些紧张了,不过,他大方地马上背诵了《圣经》上的主祈祷文:“我们在天的父……”
丹妮又惊喜又欣慰,自己也是基督教徒,而且家里有很多版本的《圣经》。她让他读,同时给他纠正错误,像是他的英语活字典。
因为有着共同的爱好与信仰,两人的交往自然多了起来,这不过是普通师生之间的交往,谁又能想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一切都在悄然无声中发生着变化。
当丹妮知道袁迪宝来自厦门鼓浪屿后,心中更对他平添了一份好感。因为抗战逃难时,她曾经坐船经过厦门港却过而不入,与海上花园鼓浪屿失之交臂, 一直引以为憾。于是她对这个来自鼓浪屿的小伙子有了一些特别的亲近,时常送他些学习用品。当时的袁迪宝作为学生,只觉得老师对自己真好,除了感动并没有别 的想法。直到一个冬天的早晨,坐在教室里的袁迪宝望着窗外的雪花,冻得瑟瑟发抖。下课铃声响后,丹妮悄悄地递给他一个纸包。袁迪宝打开一看,原来是一件蓝 色的毛衣。受宠若惊的学生,雪中送炭的老师。一时间,袁迪宝感动得不知所措,他默默地收下,同时也收下了老师的一份情谊。美丽的校园里,课堂内外,他们开 始交往起来,纯真与浪漫,充实着他们的青春。
一天晚自修前,丹妮到教研组开会,看见几位学生在宿舍前唱歌,有的在弹夏威夷吉他,有的在弹竖吉他,袁迪宝在弹曼陀林,他们边弹边唱,十分起 劲。丹妮慢慢地走过去,认真地听着他们唱歌弹琴,不禁夸奖道:“你们弹得好,唱得也好。”袁迪宝悄悄地看了丹妮几眼,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李老师可以教 我们唱歌吗?”不知是谁的提议,让袁迪宝有了一丝兴奋与期待,丹妮笑着回答说:“好啊,你们可以来俄语兴趣小组,我教你们用俄语唱苏联歌曲《喀秋莎》,好 不好?”学生们一听,高兴得站起来:“太好了!谢谢老师!”
袁迪宝天生嗓子好,又聪明好学,唱歌学得很快,令丹妮暗自称赞。“一条小路弯弯曲曲细又长,一直通向迷雾的远方……”丹妮与学生们在一起唱歌,也感到了一种特别的轻松、自在、愉快。
读《圣经》,伴着琴声唱苏联歌曲,还能吃到法国阿姨做的点心,袁迪宝和他的同学在老师家里感到了亲情的温暖。慢慢地,他和同学们开始约老师一同出去玩,去西湖划船。学校有几条船,可以免费用。
有一天,袁迪宝大胆地单独约丹妮去划船,这对丹妮来说,应学生之邀再正常不过,何况他们年龄相近,只差一岁。不过,我在采访袁迪宝家人时了解 到,袁迪宝其实比丹妮大了3岁,为了上学家里替他改小了年龄。在丹妮眼里,这个学习用功、成绩优秀又与自己很谈得来的学生,她是喜欢并乐意交往的。
这天,他俩一起划船,并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歌:“划啊划,划得船头起浪花,划啊划,划啊划,划到夕阳西下……”而真到了夕阳西下时,他们突然觉得 时间过得太快,竟然舍不得分开,不舍得离开西湖了。而此时天色已晚,袁迪宝要送丹妮回家,似乎他有一种隐隐约约的感觉:这怎么像是保护自己的女同学一样, 或者说,是知己,是女朋友?这种感觉很微妙很奇特,他无法说清楚。丹妮何尝不希望他再陪陪自己,再多聊一会儿天。一路上,两人有说不完的话,聊人生与理 想,聊音乐与上帝。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不知是什么时候,这对年轻人划进了彼此的心海,不知不觉间,他们同时发现,彼此开始在意对方,彼此的心里已经装进了对 方。刚开始谁也没有说过什么,只是不停地约会,去游西湖美景,上弥陀山,去保俶塔,去花港观鱼,上山看星星,看月亮,说些温暖的悄悄话。一起谈古典文学, 聊《战争与和平》,一起谈古典音乐、聊肖邦等。
有一次,丹妮和迪宝去保俶塔玩,上山不久突然下起了大雨,他们只好决定马上下山,下山之后他俩的衣服都湿透了。迪宝于是去叫了一辆三轮车,还很 绅士地买了一瓶酒。两人坐在车里头,迪宝把酒瓶递给丹妮,丹妮见他这样有情趣,便接过酒瓶喝了一口,再递给迪宝,就这样,两人开心地你递给我喝,我递给你 喝,此刻谁也不觉得这雨下得多么扫兴,相反觉得下得及时来得浪漫。他们完全忘了其他,尽情享受这份难得的温馨。可是,眨眼间三轮车就到了丹妮的家门口,迪 宝实在舍不得走,他站了很久,直到丹妮进了家门后才收回深情的目光,依依不舍地转过身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