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书香中国 >> 第一阅读 >> 正文

发掘年轻作者 注重读者关切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2月23日17:14 来源:徐晨亮

“文学名刊名编论坛”发言摘登

发掘年轻作者 注重读者关切
徐晨亮

  创办于1980年的《小说月报》是我国最早的选刊,到今年已创刊35周年了。“三十而立,四十不惑”,“35”这个数字正好代表了《小说月报》这本文学期刊现在的处境。它处在“而立”和“不惑”的中间点,但距离“不惑”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对于现状和未来还有很多困惑。这使我们逼迫自己以开放的心态了解自己,了解周边的世界和“生态”。这种“生态”,是指包括文学在内的各种精神文化作品目前的生产格局。

  面对种种层出不穷的新模式,我们会发现,以往人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和观念,比如影视剧需要编剧、文学期刊需要编辑等中间环节才能够正常运转,也许不再是未来的年轻一代所普遍接受的共识。因此,推动全社会认识文学报刊,认识文学编辑在文学生产流程中的重要作用和使命担当,确立一个新的共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作者而言,相较于目前的图书出版或者网络出版,文学期刊仍是一个有“门槛”的传播途径。同时,与很多侧重市场运作的图书公司相比,文学期刊始终对那些看起来不遵循某种假想预期、不符合某种所谓市场需求的写作者敞开着大门。很多年轻作者的声音,恰恰通过文学杂志的发掘才能够被听见。这些新的声音或许微弱,但是不能被忽视。过去几年,《小说月报》也特别重视搜寻发掘这样的年轻作者,不仅推出了“小说新声特集”,还特别开设了名为“开放叙事”的新栏目。我们希望借此更充分地展现文学期刊对于作者的关注,通过编辑的充分挖掘、精心筛选、有效传播,让更多的作者展示在读者面前。

  我们的文学一方面要贴近时代、贴近生活,另一方面要反对“唯市场论”,反对一味迎合。与其他的文学传播途径相比,最能够在这两种要求之间保持平衡的就是文学期刊了。为了实现二者之间的平衡,过去几十年来,各家文学期刊都积累了许多值得汲取的经验。比如在当下“互联网+”的时代,贯彻“为读者服务”的理念也需要具备互联网思维,注重对读者的关切。这并不是指一味地用有趣的作品去讨好读者,而是希望通过我们推荐的优秀作品,让读者变得更加有趣,心灵更加开阔。《小说月报》一直关注作品传播过程中的反馈,重视与读者的互动,较早就开始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途径传播自己的理念,了解读者的心声。期刊的品牌与理念不是空洞之物,而是要落实在与读者不断的互动当中,从确立、动摇再到重建,从而完成一个循环。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有时会感觉无奈、无助,甚至有很多难以言表的情绪。文学恰恰能在这样一些时刻真正发挥出它的作用,陪伴我们度过,与读者发生碰撞。我们作为文学期刊的从业者,特别有幸能够参与到这个过程当中。

  (作者系《小说月报》执行主编)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